張 煉 朱明健 Zhang Lian Zhu Mingjian

大一學生在基礎課部石膏館教學現場 (2012)
尋根溯源,我國美術學科的傳統教學模式由以法國及蘇聯寫實主義繪畫教學體系為主體演變而來。早在清末洋務運動時期,我國揭開了向西方學習的序幕,諸多啟蒙思想家如康有為、梁啟超等倡導以工商業與科技、美術結緣以至融合的西方模式來改良格局,他們認為這樣對發展民族工商業,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有重要意義。有關美術方面對西方模式借鑒,康有為提出:“今宜取歐西寫形之精,以補吾國之短。”陳獨秀疾呼改良中國畫“斷不能不采用西畫的寫實精神?!辈淘嘁擦Τ袊嫛安晌餮螽嫴季皩憣嵵?,描寫石膏物象及田野風景”,1簡而言之是指對西方寫實主義的擷取。
有著“九省通衢”美譽的湖北,當時在張之洞大力興辦實業與新型學堂的情境下,武漢三鎮的經濟、文化乃至思想活躍度皆處于全國前列,這亦是武昌起義成功的主要原因。參加過辛亥革命的蔣蘭圃曾在武昌西畫社學習各類西畫課程,1917年,他與唐義精、徐子珩組織美術研究社共同研究繪畫原理并傳播西畫。1919年,蔡元培在《新青年》上發表《以美育代宗教說》后,1920年蔣蘭圃、唐義精和徐子珩在武昌成立了湖北美術學院的前身武昌美術學校,蔡元培專門為學校題詞“推行美育”。建校初期就確立了以“中學為本,西學為用”的教學思想,具體舉措有立足于中國傳統開設考古等課程,聘請大量有留洋經歷教師執教,其中唐一禾從法國帶回了學院寫實教學法。在這樣的生態土壤中,學校逐步形成了以寫實為造型基礎的傳統。同時期的其他美術學校教學理念都較為類似,如徐悲鴻在國立藝專也提倡“美術應以寫實主義為主”,以寫生為基礎、主張現實主義……由這些前輩精英們的共同努力,我國新興美術學校孕育出了西方學院教學模式的雛形,基于民主、科學的新美術成為了美術教育的主流。
新中國成立后各類院校都在借鑒蘇聯教育建設的先進經驗,高等美術院校也引進了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包括有契斯恰柯夫素描體系,邀請蘇聯專家馬克西莫夫等舉辦培訓班,譯介各種理論著作以及選派留蘇學生。到20世紀60年代中國美術教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指導思想是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講話精神,即重視藝術創作與現實生活的關系,重視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整理素材的能力。20世紀80年代是西方思潮大量涌入藝術樣式紛至沓來的時期,“85新潮”中湖北藝術氛圍空前繁榮就是最好的例證,藝術樣式的多元容易引起教學的改變,也對傳統教育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造型能力,以創新的思維應對紛繁的訊息,湖北美術學院美術學科在深厚的積淀中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學術精神和“兼容互動”的教學理念,注重寫生與創作的合理從屬關系,強調基礎和傳統藝術教育共融的兩段制教學體系,形成了課堂教學、學術活動及社會實踐為一體的課堂構架,旨在讓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訓練與實際能力的培養互相融通和有機結合,實現全面發展。
國際經濟、社會形勢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高等教育所處的宏觀背景也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美術學科與社會資訊、文化形態的變化密不可分,所以新時代下的文化形態的變化是美術學科培養模式轉變的動力來源,三三制培養模式也是基于這樣的背景而來的。
美術學科的首要任務是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為社會多元化的需要提供高素質人才。全球一體化進程持續推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新興科技正在并持續重塑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在這樣全新的語境下,視覺藝術的形態邊界、創作形式、接受途徑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新科技的介入,創作材料和手法的不斷革新促使視覺藝術的邊界廣延,我們的創作形式從傳統的繪畫、設計延展到了聲音、色彩、文字、圖形、影像抑或特效綜合起來的交互藝術甚至是網絡行為等方面;藝術的體驗方式也不再局限于傳統架上繪畫的視覺觀看形態,而是擴展到視覺、聽覺、嗅覺等多種感官交集的綜合體驗形式上了。諸如此類的多元化、創造性藝術形態的延伸對我們經由寫實主義而來的傳統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再則,互聯網持續的迅猛發展作用下資訊的快速傳播,信息分享的便捷性,也讓我們的教學方式及學生創作上出現了多方面的趨同態勢。如張敢在“千里之行”高等美術院校優秀畢業作品展上所說的:“……最突出的就是幾大美院學生作品的趨同化,無論是在作品的題材上,還是藝術語言都表現得極為明顯……”2這些問題在近幾年的學術交流中屢屢被尖銳地提出。以三三制模式為框架,在專業課和理論課之外設置地域美術類課程;將針對地域社會科學研究成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或者工作室引入教學中,或許是避免學生作品趨同化的有效辦法之一。例如,湖北美術學院的所在地武漢,先秦時期隸屬楚國,楚國的文學、藝術所取得成就幾乎與中原文明平分秋色。在美術學科中若能加強楚地域文化、藝術史論的研究,帶動學生對楚國文物或藝術符號的學習,建立考古、文物發掘學科之間的聯系,美院學生對地域文物和符號的學習就可以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對文獻資料和地域史論的學習也會更為深刻。將地域美術教育的延伸作為三三制培養模式的組成部分,是美術院校保持自身辦學傳統兼具特色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在現行的美術教育體系下堅守傳統文化和地域美術的研究,為美術學科的教育帶來更多可能性的良性途徑。
此外,近十幾年來教育產業化的變革,美術學科和其他高等院校一樣,學生的擴招比例越來越大,隨之而來學生面臨的就業競爭也愈發激烈,這樣的現實境況在三三制培養模式的多元培養階段引導學生進入更好地適應就業學習語境中也會有所改觀。
當下,美術已不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學科,而是與其他學科的相互交融重新定義的文化語境的學科。美術的多元跨界促使教育邊界不斷擴展和延伸,突破了學科的界限,跨界共融是當代美術學科教育的發展趨勢。注重學科間的跨界交融,加強交叉學科的探索建設,以多元視角不斷拓展高等美術教育邊界,建立多層次、多學科、立體多元、融合共進的教育體系,已然成為美術教育的主流。繪畫專業教學三三制是這種趨勢的體現,有利于學科建設與本科教學融通,通識教育與個性化培養融通,拓寬基礎與強化實踐融通。
概括來說,繪畫專業教學三三制培養模式通過三個不同的培養階段:大類基礎培養階段、專業基礎培養階段、工作室多元培養階段完成。最終多元培養階段引導學生形成專業研究、交叉復合、創業就業等三類發展路徑或方向來綜合呈現。

學生在西畫教室上人體課(1920—1936)
1.教學結構上的三段制。
在湖北美術學院,一年級大類培養階段希望可以實現學科結構開放融通的目標,成立于2006年的涵蓋全校所有專業方向的視覺藝術基礎部上得到體現。視覺藝術基礎部的所有課程設計及教學建構以“知識點”為綱、“語言呈現”為目,打通學科、專業之間的壁壘,以“通識教育”為本的“通專結合”為終極要求,開設了素描、色彩等傳統基礎課程,還增設了“圖式語言”“中國傳統繪畫語言”“空間圖式”等通識藝術基礎的課程,具體由繪畫學科各專業在師資調配、課程設置上的貫通與共享等方式,強調各個不同專業本體建設的同時,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層面,堅持以各類傳統繪畫語言為基礎,融合繪畫造型藝術學科的多元化形態和前沿藝術理念推動傳統大類培養所需的課程改革。
學生進入二年級專業培養階段,國、油、版、雕、壁等各方向都通過特有的基礎課程完成此階段的教學任務。以版畫為例,學生從基礎部回到系部后,就會進入基礎普修和版種專修兩個階段的教學語境中。具體有木版畫、石版畫、銅版畫、絲網版畫、版畫技法、創作基礎與意識訓練、書籍裝幀與設計、原創繪本書等課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迅速提高木版畫、石版畫、銅版畫、絲網版畫四個版種基本語言技能和綜合版畫素養;以版畫本專業特性為出發點,突破傳統材料與技術的專業局限,注重多種視覺經驗的研究、發現與運用;嘗試新的藝術方式與版畫傳統媒介形式語言相結合在當代藝術表達的多種可能性。在這個階段,學校會跨專業開設大量的選修課程,二年級后每學期三周的選修課程,意在打通專業的壁壘,讓學生自主選擇的課程更為豐富。
三年級各方向的本體課程鞏固到畢業創作階段的最終呈現,這個多元培養階段以專業拓展研究為基礎的學科交叉融合性教學為主要任務。如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結合系部自身及專業實際情況,探索出的“1+1+2”培養模式就達到了良好效果。具體表現為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嚴格規范教學管理和課程建設,合理安排一年一度專業課程的教學進度。實行“課程制”與“工作室制”并行的教學模式,進一步加大素描、油畫等基礎課程的訓練力度。專業教學以“A3計劃”項目為平臺,建立以專業基本課程為基點,著重多元研究方向的工作室制度,并逐步完善配套制度、設施,整合教學、科研與服務,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此外,如雕塑專業設置的雕塑創作材料語言與表現、中國傳統雕塑技法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的應用、雕塑與素描造型語言、當代藝術的公共性,陶瓷藝術專業下設“現代陶藝”和“當代陶瓷圖式語言藝術”等研究方向,也都是以本專業特性為出發點,突破傳統材料與技術的專業局限,注重跨學科視覺經驗的研究、發現與運用,嘗試新藝術與傳統媒介形式語言結合在當代藝術表達中的多種可能性為多元培養階段教學目標的。
2.培養目標與形式上的三個方向。
我校美術學科的第一個培養方向是為了引導部分學生專業的發展設定的,體現在2011年開始的“致美拔尖”創新人才培育試驗計劃。該計劃是“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拔尖創新人才培育試驗計劃”項目之一?!爸旅腊渭狻庇媱澲匾晫W生主體意識、創新思維和藝術潛能的喚醒,通過“單獨組班,集中研修與分散教學”相結合的創新方式,探索高端視覺藝術人才創新性的靈活培養模式。試驗班的人才培養方案打破傳統的課程模式劃分,建立跨美術學、設計藝術學和藝術學學科的以探索培養為導向的綜合性課程體系。因材施教,實行個性化培養,提供課程模塊,由學生在導師指導下自主組合并構建具體課程體系進行學習。進入二年級上學期后,學生可以根據興趣特長通過雙向選擇確定專業學習首席導師,由導師全面負責學生的專業指導和知識體系的主動構建,提升學生對學科專業方向、個人學業規劃以及職業生涯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并指導學生專業能力的持續訓練和提高。所有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可以參與導師的課題研究、藝術創作、設計等活動。試驗班的教學基本上由全院優秀骨干教師和學科、專業帶頭人承擔,并聘請校內外、海內外著名學者和業界精英來試驗班授課,打造并保障試驗班高水平、國際化的教學師資隊伍和實際的教學效果。2019年,學校在近八年的經驗積累基礎上將此項目模式推廣到各院系。院系可自主依照“致美拔尖”班的教學管理方式在三年級建立“敏行班”,讓入選的學生獲得更好的未來發展可能性,讓學生的培養方向更為多元化。
第二個培養方向是有關由高年級的系統化訓練后,為學生們的興趣提升,有意愿繼續研究生、博士教育而設定的。這一階段,我校繪畫學科的學生都將進入各個專業化、系統化的學習過程中,具體為中國畫專業開設的山水、花鳥、人物等課程,油畫系的寫實、表現、抽象、材料的工作室等,壁畫專業的架上壁畫與材料、空間壁畫工作室,版畫系的版種、綜合媒材和插畫工作室等。學生在系統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從本專業寬泛的興趣轉向專項的訓練和研究,通過選擇工作室與導師,完成四年級的畢業創作。在畢業創作過程中,以專業應用研究為基礎的跨專業融合性教學引導,也是我校繪畫學科的特色之一。比如尋找版畫藝術與插畫、書籍、影像、印刷設計等領域之間的關聯性,綜合媒介版畫與油畫、水彩、壁畫或其它繪畫形式之間的復合呈現。學生在一二年級對本專業、跨專業,跨院系選修課甚至跨專業科研方向的不了解都會在這個階段得到解決。報考學校時對專業的懵懂理解會變得清晰明朗,也會真正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去繼續學習深造。此外學校還與武漢南湖片區九校聯合辦學,充分利用兄弟院校在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工學等學科方面的優秀師資、優質課程、教學場所等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了跨學科跨專業學習的條件,貯備更豐富的適應就業的專項技能。
第三是由專業技能的掌握到“互聯網+”創業就業的方向培養,核心目的是讓學生畢業后能獲得更好更多的就業機會。當前,“互聯網+”是一種全面深入人們日常生活的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的產物,核心是信息技術在社會發展部門的擴散以及應用的過程。毋庸置疑,這些技術環節及過程都需要藝術類人才。所以,“互聯網+”為美術學科的學生就業創業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在環境平臺、技術等方面進行教學引導,能讓學生在創業、就業階段更好地利用互聯網。我校美術學科幾乎每個專業在就業適應性環節都會引導學生在高年級熟練掌握的本專業技能,向積累應用經驗及實際操作等方向轉換。如學校利用曇華林校區地處市中心的地緣優勢創建了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讓學生在區域經濟文化實體項目的建設過程中進行實踐學習;壁畫專業近年來加深與社會企業的協作關系,與武漢世紀都會商場有限公司、騰訊平臺(武漢)等社會機構或公司簽訂協議,設立“湖北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專業公共商業空間校外教學實踐基地”,以及教師帶隊的進行大型的壁畫創作實踐活動都是頗有成效的方式……上述舉措都是讓學生通過自己所學,更好地參與企業項目,了解互聯網時代市場定位及產品的開發、生產和市場運作轉換的流程,進而養成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獲得更好的職業適應性。將專業學習與社會生產生活實踐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將藝術與生活聯系起來,關注時代,關注生活,服務社會,這亦是美術學科人才培養上的終極關懷。
無論是從通識階段的基礎部教學,在現有的教學模塊中提出地域化教學版塊,還是各專業的全面、寬泛性培養,或是高年級針對專業性的或更高層次的深造教育需求,抑或是向職業規劃轉換上的所有舉措,三三制的教學模式核心都是希望達到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為一體,融教學與科研為一體,融業務培養與素質提升為一體的目標。在這種模式下,真正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體系,從硬件上將以教室為主體的學習格局,改變為整個校園處處都有可以交流、學習的開放之地;建立更多有特色的工作室,如地域文化研究方向等不同學科的工作室,實現教與學良性的雙向選擇,使學生有更多的選擇空間,真正從學年制過渡到學分制,或許是契合當下社會發展對美術學科新需求的合理途徑。
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時代的到來,當代視覺藝術文化了受到了各種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思潮的沖擊。蔡元培題“推行美育”勉勵學校辦學已近百年,在此時,強調注重中國美學傳統的內在精神,注重學校獨特的發展文化脈絡,關注地域美術研究成果,將其“活化”于美術學科教學之中,顯得更為有價值。當代視覺藝術教育既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與藝術思維習慣,還要加強學生綜合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素養提升,包括正確的藝術價值觀以及歷史、哲學、文學、社會學等方面的人文社科類知識。通過三三制教學模式建構更豐富的知識架構,能提高學生們的判斷和選擇能力,創作出更多積極健康向上的作品,進而引導他們擁有大愛的藝術胸襟及情懷。
注釋:
1. 潘耀昌:《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第124頁。
2. 徐冰,張敢:《千里之行》,吉林美術出版社,2016年,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