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張義學
秦嶺是橫亙于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的巨大山脈,全長1600公里,雄踞甘肅、四川、重慶、陜西、湖北、河南諸省(市)之間,面積廣大,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秦嶺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與昆侖山脈分界,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陜西,蜿蜒向東向南分別進入河南、湖北。它就像一堵“擋風墻”阻止冬季冷空氣南下,攔截夏季東南季風的北上。被稱為我國南北的分界線,習慣上稱秦嶺以南為我國南方,秦嶺以北為我國北方。在陜西,秦嶺北麓下是被稱為“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秦嶺和其南麓地區稱為陜南——漢中、安康、商洛三市。
秦嶺是中國芯,處在心臟地帶,被尊稱中央山脈,或是“中央公園”。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總書記的諄諄告誡言猶在耳,對于陜甘兩省來說,保護秦嶺生態的責任日益重大,攜手共同構建生態保護屏障任重道遠。
黃河流域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是我國西北、華北地區的重要水源,從上游到中游途經甘肅、陜西兩省,作為連接了三江源、祁連山、汾渭平原等一系列“生態高地”的巨型生態廊道,其生態功能極其重要。
黃河源頭至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的河口鎮為黃河上游,河道長3471.6公里,流域面積42.8萬平方公里,占全河流域面積的53.8%。黃河約60%的水來自甘肅蘭州以上,甘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其中,祁連山是黃河最重要的水源補給區,甘南藏族自治州更是黃河的蓄水池。陜甘兩省恰好位于黃河上中游生態脆弱的黃土高原和荒漠戈壁,黃河用有限的水資源為改善流域生態環境、防止土地荒漠化發揮著重要作用。
保護秦嶺生態和保衛黃河生態也是一脈相承的。作為分水嶺,秦嶺北麓之眾多河流,終將紛紛匯入黃河。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也能為黃河涵養好水源。黃河最大支流——渭河,其流域更多在陜甘兩省,更多流經黃土高原。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構建生態安全格局,筑牢黃河上中游生態安全屏障,是陜甘兩省綠色發展的基礎。
陜西和甘肅兩省山水相連、人緣相親、經濟相融,自古以來就保持著十分密切的交流合作。7月2日下午,陜甘兩省政府主要領導在西安召開座談會,簽署兩省經濟社會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兩省將在共同構建生態保護屏障、共同推進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共同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同推動產業協作發展、共同優化市場環境、提高公共服務交流合作水平、完善合作機制等方面加強溝通和合作。新時代兩省又一次親密攜手,共推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

一列高鐵列車行駛在寶蘭高鐵甘肅天水段南河川大橋上
前幾年發生的祁連山、秦嶺違建事件,給了甘肅、陜西兩省深刻的教訓,也促使兩省認清保護生態環境的巨大意義和緊迫性。
去年,陜西修訂通過了《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要求各地依法擔負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今年,陜西編制了《加強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謀劃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爭取相關重大項目、政策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甘肅也修訂了環境保護方面的相關條例,進一步加強祁連山、秦嶺和黃河流域等重點區域的生態保護。
近幾年來,陜甘兩省加大了保護秦嶺、保護黃河的力度,也加快了攜手共建生態保護屏障的步伐。去年10月10日,甘肅省隴南市與陜西漢中市共同簽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聯動協議》。
這次兩省簽署的經濟社會發展合作框架協議表明,今后,兩省一起謀劃渭河流域、嘉陵江上游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水土流失和污染治理等公共服務項目。
甘肅與陜西同為西部重要省份,關中平原城市群囊括了甘肅省天水、平涼、慶陽三市和陜西省西安、咸陽、寶雞、銅川、渭南、商洛和楊凌六市一國家級示范區。但是,身處關中平原城市群的廣大人民群眾,感覺到關中平原城市群的發展速度和建設力度,遠遠不及珠三角、長三角等城市群,也趕不上同為西部的成渝城市群。公眾期盼,陜甘兩省緊密攜手,共同打造關中平原城市群的未來。
關中平原城市群以圍繞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為目標,推進核心城市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進一步提升寶雞、銅川、渭南、楊凌、商洛、運城、臨汾、天水、平涼、慶陽等重要節點的綜合承載能力,適度擴大城市人口規模,提升綜合服務功能。
關中平原城市群的發展目標是構建“一圈一軸三帶”的空間格局,“一軸”即沿隴海鐵路和連霍高速的主軸線——這正是陜西、甘肅兩省之間眾多城市的重要交通線,也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主線。通過強化西安的綜合樞紐地位和輻射帶動作用,增強寶雞、渭南、楊凌、天水等重要節點的人口和產業集聚能力,加強城市分工協作,形成現代化的產業帶和城鎮集聚帶。這也是陜甘兩省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的經濟發展軸線,向西連接青海、新疆等省區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地區),向東加強與中原地區和沿海地區聯系,進一步提升陸海雙向開放水平,強化對新亞歐大陸橋國際經濟走廊的戰略支撐作用。
“三帶”即包茂發展帶、京昆發展帶、福銀發展帶。陜甘兩省依托福銀高速、銀西—西武高鐵等通道,推動平涼—慶陽、彬州—長武—旬邑一體化發展,向西北共同打造福銀發展帶。形成對接長江經濟帶、連接輻射寧夏的一條新發展帶。
為了這個共同發展目標,這次陜甘兩省協議,共同推進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推動甘肅天水、平涼、慶陽與關中城市在在基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協協同發展、文化旅游、公共服務等領域開展跨區域深度合作。
正如甘肅省省長唐仁健在陜甘甘協作座談會上所說,甘甘肅省緊緊抓住十大生態產業發展、新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培育、創新驅動發展和基礎設施補短板等重點,培育區域發展新優勢,努力打造“一帶一路”文化、樞紐、技術、信息、生態五個制高點……
為了加快兩省經濟協作步伐,打造關中城市群的未來,兩省協議共同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同爭取將蘭州至漢中至十堰高鐵等重大交通項目納入國家“十四五”相關規劃并盡早開工建設;加大航空領域合作;推動中歐班列協同互補發展。
加快經濟協作步伐,不僅是陜甘兩省的事情,關中平原城市群還囊括了山西運城、臨汾,陜西還在主動和山西搞好協作,一起加快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步伐。據本刊記者了解,此前6月份,陜西省發改委會同山西、甘肅兩省發改委,聯合印發《2020年關中平原城市群跨省合作重點推進事項》。三省跨省合作重點推進事項包括:共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共同推動“一帶一路路”建設、共同推動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同推動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共同推進重點領域水污染治理理和水生態修復、推推進進汾渭平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深化科技領域合作、深入推進教育協同發展、推動醫療衛生資源緊密合作、健全文化旅游發展交流合作機制、加強公共服務政策一體化、加強產業發展協同合作等。下一步,陜西省發改委將積極推進跨省合作事項開展,適時召開三省聯席會議,共同推動關中平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

寶天高速天水段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今年5月17日,中央發布了《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針對國內外環境的新變化,在系統總結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經驗基礎上,制定指導意見,對于推動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6月底,甘肅省就發布了《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決策部署實施意見》,重點內容包括七個方面,一是強化薄弱環節、夯實發展基礎方面;二是創新驅動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三是用足用好“一帶一路”最大機遇、構建開放新格局方面;四是建設美麗甘肅、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方面;五是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推動重大改革舉措落實方面;六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增強民生福祉方面;七是強化組織保障方面。
在用足用好“一帶一路”最大機遇、構建開放新格局方面,甘肅提出“突出打造新時代‘一帶一路’五個制高點、打造西部物流大通道和產業集聚地、發展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拓展跨省區互動合作等重點工作”。在建設美麗甘肅、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方面,甘肅提出“突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生態安全屏障、加強重點區域綜合治理等重點工作”。

甘肅陜西簽署經濟社會發展合作框架協議
此前的6月12日,陜西省政府也成立了“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工作領導小組”,劉國中親自掛帥擔任組長。
劉國中在陜甘協作座談會上說過,改革開放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兩省依托各自優勢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合作,始終保持著攜手發展的良好態勢……
陜甘兩省簽署協議,今后將共同推動產業協作發展。合力發展特色農業,聯手打造現代產業聯盟,深化軍民融合合作,提升優勢產業合作水平,協同推動能源化工產業發展,深化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目前,關中平原城市群工業體系完整,產業聚集度高,是全國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國防科技工業基地。航空、航天、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猛,文化、旅游、物流、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快速崛起,產業結構正在邁向中高端。今后,更加科學地布局陜甘兩省工業體系,延伸跨省產業鏈條,既是加快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共同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重要基礎。
兩省協議還約定,還將共同優化市場環境。支持引進銀行、證券、基金等各類金融機構,引導和鼓勵各類產權交易機構加大對產業發展的支持,切實解決產業發展中資金短缺問題。共享就業市場服務平臺。
陜甘這次攜手,讓公眾看到了兩個西部內陸省份加快開放、加快發展的信心。正如劉國中所講……希望雙方以此為契機,共同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等重大戰略機遇,不斷完善長效合作機制,進一步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聯手打造省際產業鏈條產業集群,深化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推動兩省合作向更高層次、更寬領域和更高水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