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
摘要:個人信用檔案作為記錄個人信用信息的載體,完善機制、創新手段、優化環境、促進發展,在精準扶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信息采集不全、資源未能共享的問題,同時提供全面的在線服務、與扶貧政策相結合都將成為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信用 精準扶貧
個人信用檔案被形象地稱為第二張身份證,該檔案中記錄了評價個人信用價值的信用信息,是各類信用記錄的集合。個人信用檔案中包含以下信息內容:個人身份證明信息,包括身份證號碼、戶口所在地、常住地址、聯系方式、教育經歷、學歷情況、取得社會資格證書情況、工作履歷等;信用記錄信息包括與金融機構發生信貸關系形成的履約記錄;與其他機構和個人發生信貸關系形成的履約記錄;與商業機構、公共事業單位發生賒購關系形成的履約記錄;與住房公積金、社會保險等機構發生經濟關系形成的履約記錄;欠繳依法應繳稅費的記錄;各種受表彰記錄;以及其他有可能影響個人信用狀況的刑事處罰、行政處罰、行政處分或民事賠償記錄等。個人信用檔案根據個人的家庭收入與資產、已發生的借貸與償還、信用透支、發生不良信用時所受處罰與訴訟情況、對個人的信用等級進行評估并隨時記錄、存檔,以便于個人信用的供給方決定是否對其提供信用或者提供多少信用的依據。
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經濟也是信用經濟,社會主體的誠信行為對于規范市場經濟秩序、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個人信用檔案作為個人信用能力評價的手段,在國家治理、人民生活各領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0年,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本文以湖南省會同縣為例,就個人信用檔案在精準扶貧中的實踐和探索談幾點體會。
一、會同縣簡介
會同縣地處湖南西南部,屬武陵山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片區縣、革命老區縣、視同少數民族自治縣、比照西部大開發政策縣。全縣土地總面積2258平方公里,轄8鎮10鄉230個村13個居委會,總人口36.01萬。
二、在精準扶貧中的實踐
近年來,該縣將個人信用檔案資源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在降低融資成本、加快脫貧致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較好成效。
(一)聯合開展信息采集,相關政策配套支持
建立鄉鎮扶貧部門、銀行、村支兩委組成的信息采集、評級授信村級評定小組,銀行機構貸前直接掌握了農戶實有凈資產、勞動力、參與產業項目情況、家庭成員信用及品質情況,減少了貸前審查、資產評估等環節,有效降低涉農銀行機構的經營成本和信用風險,提高了貸款發放效率。另外,通過財政安排一定的資金建立風險補償基金,用于貧困農戶貸款損失的部分補償,進一步降低了銀行機構的經營風險,增強了銀行機構管理層、經營層和有關工作人員的放貸意愿。截至2019年末,會同縣銀行機構涉農貸款余額312709萬元,比2018年凈增60677萬元,不良貸款率控制在2.52%左右。
(二)優化評級流程,與惠農政策相結合
為有效發揮個人信用檔案對精準扶貧推動作用,縣人民銀行積極督促涉農銀行機構簡化農戶評級授信內容和流程,將評分指標由8個縮減為4個,農戶凈資產分值權重由5%調整為10%,農戶信用狀況分值權重由20%調整為40%,建立以貧困農戶信用狀況為重點,簡明、便捷的貧困農戶信用評級體系。同時,將信用評價結果與扶貧再貸款、風險補償金、貸款貼息等惠農政策緊密結合,通過小額扶貧貼息貸款、便民卡等信貸產品滿足貧困農戶融資需求,提高貸款獲得率。以會同農商銀行為例,依靠其農村網點多、基礎業務扎實等優勢,積極開展建檔立卡貧困農戶信用信息采集和評級授信工作,使農戶擺脫了凈資產不足、無抵押品的束縛,憑自身信用就可獲得貸款支持。截至2019年末,會同農商銀行已完成9001戶建檔立卡貧困農戶信用信息采集和評級授信工作,當年申請貸款的農戶1321戶,獲得貸款農戶1321戶,貸款獲得率達 ?100%。累計向人民銀行申請扶貧再貸款2.5億元,為貧困農戶發放扶貧貸款2.5萬元,利率由9%左右下降到4.35%。另外,為有效降低農戶融資成本,發揮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在金融精準扶貧中的基礎作用,對扶貧小額貸款采取貼息政策,目前已累計貼息601萬元。
(三)開展信用鄉鎮、村、農戶創建,優化信用環境
該縣以個人信用檔案建設和創建省級金融安全區為契機,多措并舉,不斷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增強市場主體誠信意識。扎實開展信用鄉鎮、信用村和信用農戶創建工作。出臺全縣統一的考核標準,建立政府相關部門、金融監管部門和涉農銀行機構共同組成的聯合評審機制。截至2019年末,會同全轄18個鄉鎮,87個貧困村,72746戶,評定信用鄉鎮14個,占比77.78%;信用村131個,占比56.96%;信用農戶20602戶,占28.24%。
(四)帶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興起,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
隨著農村市場主體信用意識增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有效改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在農村興起。截至2019年末,會同縣共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36個,133戶獲貸款支持,占比達 ?56%,貸款累計達82萬元。魚類養殖、茶葉種植、油茶種植等特色產業快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身得到發展的同時,還通過流轉土地、入股分紅、吸收當地農民務工等方式積極參與精準扶貧,反哺貧困農戶。2019年,該縣共有37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精準扶貧,成為貧困縣又一支扶貧后盾隊伍,當年全縣順利實現脫貧摘帽。
三、存在的問題
個人信用檔案在幫助農戶以更低的成本、更快捷的方式獲得貸款,降低涉農銀行機構的交易成本,助推精準扶貧,加快了脫貧的步伐,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信息采集不全,影響信貸需求
農戶信用信息內容多、涉及面廣,采集難度大。同時,受“富不露財、財不露白”傳統思想的影響,一些農戶不愿提供經濟收人、民間借貸等方面的信息,直接影響了信息采集、信用評級的準確性。從農商銀行評級授信的情況看,一般只采集到農戶身份、勞動力,住房和銀行往來等信息,像公安、工商、稅務等直接影響農戶資信狀況的信息檔案資源無法采集。表面看影響的是農戶信用等級的評定,最終結果是農戶有效信貸需求不能滿足。
(二)共享平臺未建立,扶貧貸款發放主體單一
目前,會同縣鄉鎮銀行機構網點以農商銀行、郵儲銀行為主,農商銀行鄉鎮網點數占比達63%,基本上承擔了全縣扶貧小額貼息貸款的發放任務,是金融扶貧的主力軍。除農商銀行外,其它銀行機構較少參與貧困農戶貸款業務。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規范的、標準的個人信用檔案共享平臺尚未建立,信用檔案資源不能共享,加之國有商業銀行對客戶評級授信自成體系,不適合廣大農村客戶。另外,由于農村地區網點少,如再開發一套針對農村客戶的評級授信體系,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國有商業銀行考慮自身經濟效益,不愿加大這方面的投入,農戶難以跨入其信貸門檻,扶貧貸款發放主體單一狀況一時難以改變。
四、探索與思考
(一)加強協調配合,增強持續建設的動力
個人信用檔案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復雜的工程,需要政府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建立一個規范有序、運轉高效的工作機制持續推進。現今,我國個人信用檔案的信息來自各個行業和部門,各個行業的個人信用檔案相互獨立,且未對外公開,只有銀行、公積金等少數部門信用檔案實現聯合征信,信息的不完善,勢必影響對個人信用的準確評價,同時也會使個人有機可乘,不利于誠信社會建設。這就需要政府主導,構建一個綜合的的個人信用檔案庫。或是建立個人信用檔案運營中介,在法律規范下,利用自身資源搭建起與各部門相連的信息高速傳輸通道,對所需的信用檔案資源進行檢索,提供全面的信用記錄在線服務。同時,要將信息的更新納入各部門的年度績效考評內容,確保信息實時更新,準確體現個人的信用現狀。
(二)加大應用范圍,落實收益懲戒機制
當前國家對貧困人口實行脫貧不脫政策,政策紅利將持續下去。要將個人信用檔案納入扶貧檔案管理,將個人信用行為與扶貧政策相結合,一方面可以根據個人信用檔案凈資產、收入狀況等信息實時調整扶貧政策,另一方面落實信用農戶在貸款利率優惠、授信額度提高、手續簡化、產業扶持等方面激勵措施,讓誠實守信的農戶有守信受益的“獲得感”;同時,建立黑名單制度,使失信者在政策扶持等方面受到懲戒,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扶貧先扶志,增強廣大農村群眾的信用意識。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會同縣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