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琳
【摘要】太原市歷史建筑內涵豐富,展示著不同歷史時期的典型風貌特色,反映著城市歷史發展的脈絡。通過對歷史建筑價值、存在問題進行闡述,梳理城市建筑與歷史建筑保護的關系,明確歷史建筑保護的原則和方法,探索城市發展與歷史建筑保護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太原;城市建設;歷史建筑;保護
歷史建筑,凝聚著先人的智慧,留存著歲月的痕跡,是歷史的、民族的文化遺產,是社會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文化的歷史見證,是不可再生的稀世珍寶。歷史建筑作為一定歷史時期人類活動的產物,蘊涵著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習俗等諸多方面的信息,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反映著不同時期在技術上和藝術上的成就,是人類建筑寶庫中的珍貴文化遺產。
太原,古稱晉陽,是一座有著2500年的光輝燦爛文化的歷史古城。在歷史長河中,王朝更迭,民族融合,留下大量豐富、優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是太原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太原至今仍保留著明代府城遺存,其范圍南至迎澤大街、北至北大街、東至建設路、西至新建路,平面呈正方形。太原府城內遺存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產,是近千年城市建設發展的主要地區。太原府城雖經歷了千余年的朝代更迭,現有道路網和街巷名稱仍延續了歷史文脈。在府城范圍內保留了眾多優秀的歷史建筑,構成了舊城區的歷史文化風貌。它們是城市記憶的貯存器,是歷史變遷的標志,是這座城市文化價值的重要體現和載體,是形成一座城市記憶的有力物證,也是一座城市文化價值的重要體現。
太原市歷史建筑內涵豐富,是城市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整體的環境風貌體現其歷史文化價值,展示著不同歷史時期的典型風貌特色,反映著城市歷史發展的脈絡。太原有2500年的歷史,自古為軍政要地,其文化遺存承載著典型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體現著強烈的地域特色,其文化遺存就是一部活歷史。近年來,太原城市建設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快速發展,如何有效地保護文化遺存亦趨重要。
1、城市化進程中的歷史建筑價值及存在的問題
太原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存有諸多歷史建筑,這是認識太原歷史文化價值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構成太原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歷史建筑種類豐富,有禮制建筑、祭祀性建筑、商業建筑、名人故居、傳統民居、紀念性建筑、工業建筑等。
明清太原府重要禮制建筑和宗教建筑主要集中在文廟-文瀛湖歷史文化風貌區,是太原府城的祭祀中心,該片區保存有,內有皇廟、文廟、崇善寺、純陽宮等。皇廟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為明太祖朱元璋三子朱棡被封為晉王后修建的祭祀先祖及慶典的場所,清代名為“萬壽宮”,民國更名“昭義祠”。
太原府城的政治和商業中心當屬督軍府-鐘樓街歷史文化風貌區;以督軍府為軸線,形成東有文廟,西有大關帝廟(武廟)的城市格局。督軍府舊址原為晉文公廟,北宋改置為潘美的帥府衙門,明清為巡撫衙門,1916年閻錫山任山西省督軍稱為督軍府,解放后至2017年為山西省人民政府駐地,一直延續著它的歷史功能;府東街東花園原為巡撫衙門的內花園,后為閻錫山私人花園。在其東側有原省委辦公大樓,是解放初期所建公共建筑的典型代表。鐘樓街作為太原府城自宋以來的商業性街道功能延續至今,保留有許多老字號、四合院民居等。
名人故居和傳統民居主要集中在南華門歷史文化街區和東三道巷歷史文化街區。南華門是太原府城時代發展的縮影,經歷了明晉王宮、清軍營的變遷;民國時期,一些富賈大戶、民主人士、軍閥等在精營片區建宅安家,街區內有趙樹理故居、徐永昌故居,外籍工程師專家樓等。東三道巷則是民國時期傳統民居集中成片,是太原府城民居建筑的代表區域。
晉陽城政治地位十分顯赫,歷經西晉、北齊、北周、隋代擴建,至唐代達到鼎盛,也是太原重要的宗教文化傳播中心。重要的早期建筑遺址就位于晉陽城以西,留存有童子寺遺址、開化寺遺址、龍泉寺唐代金棺地宮遺址及晉祠、奉圣寺等古建筑,是晉陽古城西山宗教祭祀區。
近現代建筑數量居山西省之首,在整個山西省都占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是山西近現代建筑發展的縮影。如太原礦機宿舍現存住宅是仿照前蘇聯樣式建造的,取名為“蘇式三層起脊悶頂式住宅區”。太重蘇聯專家樓是目前太原市保存最完好的蘇式住宅。又如民國學校:川至醫學專科學校、山西省國民師范學校、山西省立第一中學舊址等。工業建筑如太鋼飛機庫、太鋼雕樓、太原重型機械廠等,是展現民國經濟、教育和軍事工業發展的最有力佐證。
作為城市歷史建筑,具有歷史的一貫性,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筑均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內涵,隨著城市建設不斷發展,在處理城市發展與歷史建筑保護的關系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注重建筑本體的保護,易忽略其周邊環境的修復。二是注重恢復建筑的歷史面貌,易忽視其功能效用的提升與再利用。三是逐步重視配套設施的建設,易忽視修繕建設中的合理化和規范化。四是注重單一建筑群的保護,易忽視整個街區、村落的保護。
2、城市建設與歷史建筑保護的關系
歷史建筑是一個城市歷史記憶的符號,它們承載了這個城市幾千年歷史的滄桑變化,其內在的歷史文化內涵一旦破壞,就再難以恢復和接續。所有的歷史建筑,它們都是城市千百年歷史留存的珍貴記憶。現代城市建設在較短的時間內即可使城市舊貌換新顏,但卻切斷了城市的歷史文脈的傳承、發展和延續,消除了千百年來這個城市的時代印記和人們創造的文化、藝術、科學、技術成就,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精神損失。
歷史建筑保護與城市改造并不沖突,只要加以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即可使歷史建筑得以保存,又可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滿足人們的居住功能,從而使城市建設與歷史建筑保護相得益彰。
3、城市建設中歷史建筑保護的原則和方法
進一步加強對歷史建筑的保護,更加重視歷史建筑的獨特價值,珍視其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內涵。首先應重視歷史建筑的獨特價值,珍視其不可替代的文化內涵。其次,政府、個人、團體三方面共同努力,保護和利用歷史建筑,使之重煥異彩。
(1)制定詳細的歷史建筑保護規劃,由政府牽頭,加大投資,對市內的歷史街區、歷史建筑,根據它們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實際情況,結合文物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有重點、劃區域、分階段地進行保護性的開發改造。
(2)從歷史建筑的整體風貌和文化環境出發,統一規劃,整體布局,原址修復。保護歷史建筑的原貌,即保持其原建筑形制、風格、原施工工藝等,保證歷史的延續性。保護好歷史建筑周邊環境。在建設過程中,保留原來的傳統風貌,避免徹底改變原有的建筑結構,使之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并能夠得到可持續發展。
(3)將一些歷史建筑按所在片區,進行合理性保護。使其與片區內有代表性建筑融為一體,又突出于這些建筑各自的特色,既服務于廣大人民,又使人們對我們身邊現存的建筑有新的了解,體味建筑文化的延續,同時認識它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及由它帶來的社會價值,增強人們對文物古跡的保護觀念。
(4)在維修歷史建筑本體的同時,對建筑內的市政設施加以改造,建設配套齊全的現代化生活設施,創造出良好的生活環境,合理控制歷史建筑片區的人口密度,杜絕在歷史建筑中私搭亂建,并整治周邊環境,還原其歷史風貌。
(5)開辟獨具特色的參觀旅游服務。以時代記憶和歷史文化為核心,將歷史建筑由點連成線,由線連成面,形成一套獨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線路,帶動經濟效益,使其形成可持續發展經濟產業。同時,要發掘歷史建筑的空間魅力,充分利用建筑的內部空間,將其作為歷史博物館、展覽館,提高公眾參與度,建立公眾與歷史文化之間的情感和紐帶。還可鼓勵居民將其傳統民居辟為旅游點,提供住宿或參觀服務,作為一種原生態的展示,所得經濟效益可用于歷史建筑的再保護。
(6)加強歷史建筑保護工作的宣傳,不僅要向居住者、使用者宣傳,也要向普通民眾宣傳,既要保護歷史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又要保護歷史建筑的“文脈”,增強全民保護意識,提高保護理念,讓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歷史建筑的保護要和利用結合起來,唯有發掘其文化內涵,拓展其使用價值,才能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文化,歷史建筑的保護利用關系著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太原市歷史建筑擁有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對歷史建筑進行合理開發,將有利于更好地繼承和保護傳統文化,使過去與現代完美結合,有機交融,也可充分發揮其獨特的教育作用,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中國的傳統建筑文化,同時增強其保護意識。對歷史建筑開發所得,可用于歷史建筑維修和設施建設,產生良好的綜合效益,形成一種多贏的局面, 最終實現歷史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歷史建筑不是靜止的紀念物,而是歷史的見證者,保護歷史建筑,即為保護歷史的精神和傳統文化。
在現代城市建設中歷史建筑的保護尤為重要,這是一項艱巨而且長期的工作,需要我們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唯望歷史建筑在我們的保護和傳承下會綻放其絢麗的光芒。
參考資料:
[1]金波編著.申論熱點面對面 2016[M].2015
[2]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研究 三[M].2007
[3]梁昭著.歷史建筑與文化創意產業[M].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