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宏志

在信息技術的驅動下,商業銀行經歷了網點時代、網銀時代、移動互聯時代,智慧化、隱形、泛在的銀行時代正在開啟。布萊特金(Brett King)在《Bank 4.0》一書中指出“未來的銀行將是無感知金融”,看似飄渺,實則步步臨近。而金融科技將成為推動商業銀行此輪轉型變革的“新引擎”。2020年新冠疫情的奇襲,擊散了戰局中最后一抹霧靄,商業銀行角逐金融科技轉型的格局日漸清晰,有的銀行已經完成“跑馬圈地”進入“精耕細作”的階段,而不少的銀行仍然缺兵少馬無方向。中小銀行唯有以變革之姿、轉型之態、敏捷之速,樹牢“五個觀念”,破解“三個瓶頸”,打造有機協作的科技生態銀行,方能決勝未來。
堅持理念先行,樹牢“五個觀念”
樹牢“緊迫”觀念。金融科技的資源配置和創新驅動屬性,能夠在提升商業銀行獲客能力、優化服務品質、降低運營成本、重塑業務模式、提升風險防控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當前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具有先發優勢,國內銀行業的金融科技轉型布局,已然不是混沌未開之際,經過前期探索發展,業已形成行業共識、實踐路徑。對于中小銀行來說,厘清思路、補齊短板、消除觀望、起而行之,實為上策。
樹牢“戰略”觀念。放眼國際,不少金融強國已將金融科技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國頂層設計的出臺,更是加速推動了金融業科技轉型的步伐。2017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員會,201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并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四梁八柱”。對于中小銀行來說,應將金融科技上升為戰略轉型方向,以切實承接頂層設計的要求和部署,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樹牢“本源”觀念。商業銀行向金融科技轉型,實現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協調和發展是大趨勢、大洪流。在變革之中,科技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變金融的業態,卻不能改變金融的本質,即扎根實體經濟、提供資金融通、優化資源配置。商業銀行在向金融科技轉型的過程,要始終固守金融本源,離開金融本源的科技創新,將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樹牢“?全面” 觀念。根據國際金融穩定理事會(F i n a n c i a l S t a b i l i t y Board,FSB)的定義,金融科技主要是指由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前沿技術帶動,對金融市場以及金融服務業務供給產生重大影響的新興業務模式、新技術應用、新產品服務等。本輪金融科技對銀行業的影響不是細枝末節的修補,也不是零敲碎打的沖擊,而是對銀行信用基礎的沖擊、對服務模式的重塑、對銀行業態的重構。對于中小銀行來說,只有統籌大局、系統思考、全面轉型,方能在競爭格局中贏得一席之地。
樹牢“理性”觀念。金融科技給商業銀行帶來了眾多機遇,但也帶來了不少挑戰。尤其是中小銀行,本身發展具有一定不足,在金融科技轉型之際,要理性對待、揚長避短。中小銀行一方面可借助金融科技大勢,充分發揮自身“船小好掉頭”的靈活優勢,積極尋求彎道超車的機會;另一方面要理性認識自我,金融科技雖然是“先進武器”,但自身有沒有承接的基礎能力,有沒有適配的人、財、機制,如何去補足,是需要客觀正視、前置解決的問題。
堅持問題導向,破解“三個瓶頸”
中小銀行在規模、人員、技術等方面不具備優勢,但從分層多元服務實體經濟、匹配各自功能定位來看,利用好金融科技轉型的契機,依然可以打造成為“精而美”“小而美”的銀行。在破繭之際,?中小銀行需要著力破解數據、人才、機制三個主要瓶頸。
數據是金融科技賦能的基石。2020年4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從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五個生產要素領域闡述了改革方向。其中,數據首次作為新型生產要素位列其中。對于中小銀行來說,雖然在經營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客戶和業務交易數據,但總體來看, “質”和“量”亟待提升。其中,量的層面存在數據儲備不足、積累不夠的問題; 質的層面存在數據離散化、碎片化、業務定制化的問題。數據的積累、引入、清洗、治理,是當務之急,強化數據的集中化、標準化、通用化,是必修之課。
人才是金融科技賦能的載體。創新驅動實際上是人才驅動。從金融科技公司的標準看,大概40%的人員是科技或者數據建模人員。國內各大銀行紛紛爭奪金融科技人才。對于中小銀行來說,金融科技專業人才配備不足,同時也缺乏相應的培養體系。短期雖可借力外包科技人員,但從長遠來看,加大引入、持續培育既有金融思維,又懂專業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是確保銀行獲取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機制是金融科技賦能的關鍵。科層管理能夠高效應對已知、固有流程,但在當今錯綜復雜的經營環境下,商業銀行對客戶需求的敏捷響應,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迭代創新,對復雜風險的敏銳識別的緊迫性、必要性、時效性日益突顯,“敏捷化”轉型迫在眉睫?!懊艚荨弊畛跏擒浖_發領域引入的,是一種輕量型的開發原則,但延展到商業銀行管理層面,可理解為在復雜系統下基于客戶需求為中心的一種響應變化的能力,一種過程控制的方法,一種持續學習的思維方式,一種迭代創新的價值導向。在當前新形勢、新環境下,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要跳出銀行看銀行,打破固有的思維束縛,突破“深井”羈絆,精簡架構層級和決策鏈條,構建敏捷、有韌性的高效組織和團隊,創新機制體制,形成強有力的紐帶,?釋放金融科技的強大效能。
堅持實踐至上,構建有機協作的科技生態銀行
海明威提出“冰山在海里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這一“冰山理論”同樣適用于商業銀行的金融科技轉型。商業銀行向金融科技轉型,一方面,需要在外部構建全場景化、嵌入式服務的開放銀行平臺,集聚客戶、金融科技公司、同業機構、第三方機構等生態成員,形成有機協作的生態體系;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在內部構建全面數字化轉型的前臺、中臺、后臺,以“一盤棋”“一股繩”的全局思維,練好冰山水面之下的“內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練好內功是商業銀行成功向金融科技轉型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