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厭學心理的產生會直接影響學生個體上的學習發展,進而間接地影響到學生周邊的同學,最終促使教師的教學工作開展困難,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不僅得不到提升甚至還會逐漸地下降。所以,正確地認識厭學心理,及時地解決學生的厭學心理非常重要。文章主要以初中生為分析對象,從多個方面分析初中生厭學心理產生的原因,并對其疏導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初中生;厭學心理;疏導策略;分析探究
一、 引言
厭學心理主要表現為學生對學校的一切學習活動都不感興趣,無論教師怎樣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學生都會以一種冷漠敷衍的態度對待,嚴重時學生甚至還會做出一系列不良的舉動來干擾和阻止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而厭學這種現狀在初中階段出現的最為普遍、也最為嚴重,面對剛步入青春期的叛逆少年們,如何幫助他們消除這一心理,重燃對學習的熱情和希望,是目前教師、家長,乃至教育界都非常關注的問題。
二、 初中生厭學心理成因分析
(一)學生自身的主觀原因
初中生作為厭學心理普遍產生的群體對象,不可能自身沒有任何的原因。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經做過相關的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大部分的初中生乃至高中生都不是發自內心、自覺自愿地來到學校進行學習,大多數只是覺得自己在履行學習和義務,本身并不喜歡學習。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在讀青少年并沒有樹立起正確的學習目的,對學習的認識很無知和淺顯,這就直接導致學生從一開始就不重視學習這件事。學生在這種學習態度下進行學習活動,根本無法在前期的學習中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學習基礎知識差,就會導致后期的學習跟不上,學生的學習成績跟不上、得不到提高,學生自然就無法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對學習的興趣。
其次,就是學生自身學習方法的問題,初中階段的教學中不難發現班級中總是存在很用功,但是學習成效不理想、學習成績總是得不到有效提高的學生。這一類學生就是典型的學習方法不正確,從而促使學習變成了一件十分痛苦、十分難熬的事,長期下去,學生就會因為在一件事情上傾盡全力付出卻得不到收獲,逐漸厭倦、厭煩這件事情。進而直接導致學生產生“反正我怎么學習都還是這個樣子,不如不學”的厭學心理,所以說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正確的學習方法非常重要。
(二)各種各樣的外在因素
這里影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外在因素,下文主要從社會、家庭以及學校三方面進分析。
首先,是社會層面的因素。由于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原本就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錦上添花,層出不窮的各種高科技電子接收設備和游樂設施,使得原本應該好好學習的學生,在手機、電腦以及各種電子游戲廳的誘惑之下棄明投暗。除此之外,由于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學生在高效利用網絡獲取學習資源的同時,各種“黃色文化”也借機傳播影響廣大青少年,加上如今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和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各級人民待遇不公的現象,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到學校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
其次,是家庭方面的因素。20世紀90年代由于我國整體的經濟落后于其他國家,社會工作、生活較為困難,導致現在很多學生的父母都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在管教孩子學習這一方面不是疏于管教就是不善管教。疏于管教是因為父母并沒有意識到學習對于孩子的重要性,也有可能是自身的家庭條件并不允許,父母已沒有過多的經歷去管教學生。另一方面的不善管教,大多數情況下是父母采取了不合理、不科學的管教方式,一般表現為強制孩子學習,壓制孩子的天性,以為孩子好為借口,為孩子安排好一切,使得學生在這樣的情形下完全喘不過氣,間接加速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使學生的厭學情緒來得更快更猛烈。還有一些家長就是典型的放養型養孩子,孩子最終成長為怎樣一個人有著很大的變數,大部分這樣的情況都會導致子女懶惰、貪玩、不學無術。而一些因為自身受過苦就想要自己的孩子能夠過得更好的家長,往往會過于的溺愛孩子,對孩子百般地遷就,使孩子養成過于依賴父母的習慣,容易滋長孩子的惰性。除此之外,還存在著一些較為特殊的家庭,由于父母離異或者家庭關系破裂等原因,直接造成孩子心靈上的創傷,使孩子苦惱于自身的家庭現狀,根本無心學習。
最后,是學校方面的因素。這部分的原因主要表現為學校的辦學方向不正確,教師的教學方法不恰當。特別是我國之前推崇應試教育,很多高校受到以前應試教育機制的影響,直到現在都還固守陳舊,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上一直沒有更新和進步。還有一些學校一味的片面追求升學率,而忽視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過大的學習壓力,教育教學方式的不正確,直接導致學生在這種強壓狀態下爆發,厭學心理的產生無可避免。除此之外,學校還存在部分教師歧視差學生、厭惡差學生的現象,使學生直接由反感教師發展到反感學習。或者是教師教學觀念陳舊,一味地采用傳統刻板的教學方式,只知道教學生死記硬背、采取題海戰術,強迫學生進行學習,使得課堂無聊枯燥,極大程度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重視學生思想層面上的教育和引導,非常不利于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實現現代化素質教育的加速發展。
三、 厭學心理疏導策略
之前對初中生厭學心理的因素進行了淺要的分析和闡述,之后將根據初中厭學心理產生的種種原因,提出以下解決策略,進一步幫助學生疏導打散厭學心理。
(一)教學中注重加強學生的學習目的和學習動機
初中階段的學生因為剛剛步入青春期,處于一個叛逆特性明顯的時期,在對學習這件事情上自身并沒有多大的自覺和自立,而正確良好的學習目的和學習動機有助于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相應的提高。日常教學中注重加強學生的學習目的和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從更深的層面看待和思考學習這件事情對于自身的意義和作用,從而促使學生對學習有更深的認知,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學習的強烈責任感,推動學生在學習上發奮進取。
學生的學習目的和學習動機屬于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樹立和強化可以使學生正確地認識到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身份和作用,促使學生在正確認識自己的前提和基礎上,做好自己現階段應該做的事。教師可以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適當地進行滲透這方面相關的知識,時刻提醒學生學習是自己的事,是自身發展和完善必須做的一件事,是學生今后在社會上,乃至世界上立足的前提和基礎。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日益更新,知識文化水平程度的高低將會直接決定學生今后的生活水平,未來的生活、就業沒有捷徑可走,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是今后良好就業機會、創造更多財富、不斷完善自身、提高自身綜合素養最有效的途徑。其次,教學中要經常灌輸“學習是公民應盡的義務,是立國、強國的需要”這一意識給學生,使學生在愛國情懷的調動下更加努力的學習,力求將來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貢獻屬于自己的微薄之力。最后,教師道德與法治這一門課程的教學中可以采用榜樣教育,滲透德育教育,通過優秀感人的事跡引導學生,讓學生認識到自身肩負的責任和使命,促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以更好地發揮出來。
(二)聯合家庭實現家校共建結合教學
家庭對學生的影響不可忽視,而父母作為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對學生的學習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從側面幫助教師開展教學工作。因此,學校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應該注重加強與家庭的聯系,定期召開家長會,多與學生的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彼此交換學生近期的現狀。適當地進行家訪,自主創造與家長接觸的機會,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各方面情況的同時打探學生在家時的學習情況,實現家庭與學校雙方的信息對接。家校聯合教學的形式,實現了雙方信息的對接,有助于及時地了解學生在校和在家的實際情況,一旦發現學生產生厭學心理,也可以及時地采取有效的策略進行解決。在解決問題上,建議家長方面和學校方面都采取疏導型的教育解決策略,以免操作不當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厭學心理,促使學生做出不可挽回的事情。
(三)學校要重視和尊重每一位學生,加強對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養
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樹立和加強,是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厭學的有效手段。那些輕易就產生厭學心理的學生,往往是不夠自信自強、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學校在這方面需要從重視和尊重學校的每一位學生做起,一律公平對待差生和尖子生。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通過合理的策略和手段加強對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樹立和培養,促使學生在強化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礎上嚴于律己、勤奮學習。例如,學校采取合理的獎懲制度實施教學,激發學習的學習欲望,促進學生的個體社會化和自我意識產生和發展,在此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工作,采取不同的方式啟發,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四)改變課堂教學方式,促使課堂生動活潑
厭學情緒的緩解和解除,還可以通過教師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來實現。學生厭學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課堂學習枯燥無聊,難以使學生提起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需要在原有的教學基礎上對課堂重新進行設計,做出相應的改變和創新。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刺激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進而達到緩解學生厭學的作用。教師可以利用第二課堂,也就是課外活動和課堂實踐活動進行教學,改變固有的課堂教學方式,給予學生新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例如,語文這一門科目的教學,教師可以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學校相關的演講比賽、新聞投稿以及作文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學習到的知識可以在實現生活中發揮作用,有助于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愛好,給學生施展才華的舞臺,才能不斷地推動學生進行學習。
四、 結語
厭學是一種會在初中階段普遍出現的現象,這一現象的出現直接危害到了初中的整體教學現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旦發現學生對某一科的任教老師、學習對象以及學習的過程產生了逆反心理之后,如果不及時重視和解決這一問題,學生的厭學心理就會越發的嚴重。厭學心理的產生小則影響到學生自身的學習和發展,嚴重降低自身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大則影響到學校教育教學整體質量的提高,阻礙現代化素質教育進程的發展。所以,希望以上對初中生厭學心理與疏導策略的分析研究,能夠為今后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提供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鄒穎.學生厭學原因分析及對策[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77):117-118.
[2]聶金菊.農村初中生厭學行為調查[J].中國教育學刊,2005(2):29-32.
[3]安秋玲,李召存.學生厭學行為的心理學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05(13):43-46.
[4]馬金詳,王水玉.學生厭學的環境誘因及防治策略[J].教育探索,2005(5):95-96.
作者簡介:王菊蘭,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樂雅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