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歷史問題的分析、思考以及解決均存在著不足之處,導致其歷史學業水平無法得到提升。而陶行知問題觀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便是希望借助問題本身的價值來引導學生思考,使其了解到問題的起因、經過以及導致結果的流程,并根據問題原因來找到適宜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相較于傳統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方法,陶行知問題觀探索性較強,且對于學生歷史課堂學習有著顯著的指導作用。對此,文章則主要針對陶行知問題觀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展開了探討與分析。
關鍵詞:陶行知問題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應用
一、 引言
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使得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并且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也獲得了大量收獲。但是,因歷史課程對于問題的導向性、發展以及解決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所以便可能因為教師與學生問題素養的欠缺而導致其對歷史事件發展的認知流于表面,形式化過于明顯。同時,教師與學生間缺乏溝通及交流,教師為整個課程教學的主體,這使得歷史學習效果與預期間差距較大。而在這一背景下,將陶行知問題觀應用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可有效引導學生及教師加強對問題的思考與分析,同時提高其對歷史問題的剖析水平,這對于提高教學水平與學生學業水平均具有重要作用。
二、 陶行知問題觀概述
陶行知問題觀主要是指對于問題本身價值的認知以及發掘,同時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路徑以及策略。同時,在陶行知問題觀中,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并且寓意深遠,有著非常廣闊的適用性與指導性。而在文章當中,主要指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將陶行知問題觀融入歷史教學中,為課堂教學樹立知識立意、素養立意的學習觀,為學生歷史成績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三、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現狀
一般情況下,初中歷史課程主要是基于教師對于所教授的歷史事件進行規劃,并有目的性地組織學生進行學習,使得其獲得對知識地理解,并實現培養學生歷史素養的目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師生間雙邊互動,屬于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內容。但是在傳統的初中歷史課堂中,主要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希望能夠通過教師所構建的學習框架來引導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使得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所學知識。雖然這種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模式有著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在應用時并未給予學生足夠的獨立分析問題機會,因此導致學生自身學習效果不佳,具體表現在如下。
其一,傳統的初中歷史課堂過于重視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忽略了學生這一主體,因此使得學生多數情況下被動地聽從教師講解,沒有機會提出自己的疑問,或者是對不懂的問題未能及時進行思考。
其二,部分初中歷史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時,多是根據教材完成整個過程,忽略了學生是否能夠充分了解所講解的知識。且部分學生因其年齡較小,對于歷史事件地了解較少,僅在課堂上被動聽從教師的講解,根本無法了解知識點,最終出現知識獲取失敗的情況。即使教師給予其時間進行問題的解決,但是也同樣需要嚴格遵循教師的指導來逐步找到答案,較少有例外情況。
其三,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作用體現并不充分,教師在進行提問時,多會選取舉手或者是能夠快速跟隨教師講解進行問題思考的學生,而其他的學生只能是課堂的背景板,缺乏對歷史課程內容的探索與溝通。之后便會造成對所學知識理解錯誤,無法實現教學系統動態平衡。
其四,教學功利性對初中歷史課堂同樣有著不小的影響,歷史教學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探索并且創造的課程,無論是教學設計的設定還是課程的操作,均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而目前,部分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功利性較明顯,多是以學生的成績為主,缺乏對學生真正學習情況、所學知識了解情況以及問題分析、解決的方法地認知,這便導致其無法認識到自身認知所存在的問題,同時也不會對工作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會影響到學生歷史學習效果的認知,導致學生歷史素養的形成受到阻礙。
四、 陶行知問題觀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有效備課
將陶行知問題觀融入初中歷史課程中,教師必須要做好有效備課,為課程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新課程的改革不僅是對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的改革,同時也是對教師教學態度的改進,希望借此優化教師備課內容,提高課程教學計劃的全面化與科學化。課程標準是用于測評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同時其也是為初中歷史課程提供指導的重要手段。教師在進行備課時,只有充分挖掘出歷史課程中的重要內容,才能將有效的教學資源融入課堂當中,并深化陶行知問題觀地滲透,保障教學素材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原有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完全沿用教材,教師較少會出現脫離教材本身來教學的情況,但是,教材中較少的學習內容不僅無法吸引學生的興趣,還可能因教學內容缺乏足夠的串聯性而影響到學生學習效果。對此,將陶行知問題觀應用于初中歷史課堂中,同樣也是給予教師尋找問題、發現問題、剖析問題,并借助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學習的機會,這對于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具有重大推動力。《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普通中學歷史課程是借助歷史辯證唯物主義來將人類歷史發展規律進行羅列,并逐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歷史素養以及文化素養,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目的。”與此同時,良好的初中歷史課程教學對于學生全面發展也非常重要。而教師在利用陶行知問題觀進行教學時,則需要端正史觀,以客觀、科學的方式來將整個歷史發展歷程羅列到學生面前,使得學生獨立思考歷史問題,并了解歷史發展。
(二)深化課堂精講、精問
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是需要獨立思考、分析問題才能夠了解問題地形成與發展,并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而對于學生而言,其可能因年齡較小而無法具備全面的思維模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啟發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以及創新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的成長取決于教師啟發與誘導方式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進行歷史課程教學問題的設置時,一方面既要體現邏輯思維的規律,另一方面也要培養學生的全面性、嚴密性和創造性等品質,使得學生不僅要掌握所學知識,還能夠根據所學知識實現思維地拓展,獲得全面化地成長。而陶行知問題觀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應用時,最應當重視的便是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選擇,并從中驗證教師對學生實施啟發與誘導方法時是否合理。因傳統的實踐歷史課堂教學中,多數情況下學生只是被動接受到了大量的理論知識,但因為教師并沒有給予其足夠的時間去與同學討論問題,或者是沒有機會向教師提出自己的疑問,只是敷衍地讓學生課下自己找資料解決,這便可能會導致學生對整個歷史事件的發展過程了解并不清楚,且在學習過程中還可能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導致學生歷史學業水平無法得到顯著提升。而針對這一問題,初中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則需要重視對教學內容的精講與精問,并且利用陶行知問題觀來提前做好課堂提問計劃,根據教學進度來向學生進行有效提問,從中獲得學生理論知識學習效果的反饋,之后根據學生問題回答質量來對教學的方法與內容進行調整及優化,并且針對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增加講解的時間與提問次數,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方法與陶行知問題觀的融合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課程資源開發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課堂教學,并且為教師提供大量的參考素材與教學資源,所以教師完全可以借助信息化技術來提高備課水平,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進行《工業革命》教學時,可利用網絡資源來整理一小節教學內容,并且將陶行知問題觀融入多媒體課件當中,增加課件的趣味性與吸引力。在進行教學時,便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來將提前準備的音頻、視頻以及圖片等展示出來,吸引學生注意力。之后則可立足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教學的基礎上整理單元內教學內容,即,將所有的工業革命內容整理起來,并按照時間的順序串聯起來,為學生構建一個清晰且全面的單元專題教學內容課件。此外,教師還可借助多媒體設備來進行歷史事件的重現,使學生通過動畫、視頻、影視片段等方式了解歷史課堂內容,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難點與重點的把握。同時,多媒體網絡教學方法與陶行知問題觀的融合還能夠使得學生建立探索知識、發現知識以及理解知識,并提升至情感的升華,針對訓練培養學生思維多方面與學習主動性起到較好地作用。在歷史課堂上合理地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并對素材性課程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能大幅度提升歷史教學效益,使得歷史教學得到有效保證。
五、 結語
由上述內容可以了解到,將陶行知問題觀應用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時,必須要重視教師對于陶行知問題觀地了解,并做好有效備課,提前對可能存在的問題及課堂教學時需要對學生展開了提問做好設定與思考。之后則要強化課堂精講、精問的重要性,盡可能選擇概括性較強,需要通過學生大量思考與分析后才能夠回答的問題作為課堂首要問題,并且滲透到教學中,提高學生創新思考與自主探索能力。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運用歷史素材性課程資源與信息化技術來將整個歷史課堂內容中問題串聯起來,給予學生啟發,并通過學生自身思考獲得答案,這對于學生學業水平的提升以及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意義重大。由此可見,陶行知問題觀在初中歷史教學課堂中的應用不僅有效提高了學生問題思考能力,也使得其歷史素養得到了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嚴立明.陶行知問題觀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明朝的統治》教學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21(5):76-78.
[2]楊力.例談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問題情境創設[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6):57.
[3]嚴立明.陶行知“教學做合一”對初中歷史教學的啟示[J].福建陶研,2019(4):14-16.
[4]胡應東.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生活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9(18):138-139.
[5]許柱.淺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例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問題情境的創設[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7):18.
作者簡介:白旭敏,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市龍泉驛區向陽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