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桑鳳
摘 要:中國是一個講究傳統的國度。黃河與長江曾經孕育了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并且這種文明在歷經千萬年后流傳至今,是今人引以為傲的。書法這門傳統藝術便位列其中,但這門深博淵厚的漢字書法傳統在歷經層層變革與發展,因社會性質、人們思想觀念、交流方式與水平的提高,在其本源的傳承上有了一些質的變化,使得書法藝術在創新道路上變得更加曲折。
關鍵詞:書法藝術;本源;創新
一、書法風格的演變
中國漢字是現今世界文明碩果中僅存下來的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書法風格的演變是基于其內源的,內源是亙古不變,一脈相承的,不同時代因其社會性質,人的審美情趣變化,書寫方式的轉變,使得書法風格依時代而進行演變,如清初石濤所言:筆墨當隨時代。這是不變的規律。書風的演變和世界上的事物一般,是不斷在變化的,有常規的狀態,也有與日常所不同的變化后的狀態,常規與變化是交融在一起的,也是相互轉化,相互依存的,如同書法中的傳統與創新,它們之間是相互交織,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親密關系,長此以往的延續。漢字作為書法藝術的載體,書法藝術又作為漢字的表現方式。漢字是作為常規體態存在的,其變在于書法風格的變化。生活在各個朝代的書家,他們的文化與審美都會因時代而有所變化,但書法的發展是離不開繼承的,后世的書法風格雖然是后世社會文化的反映,但也是在前代書風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與轉變的,此謂常中有變。其內源是沒有改變的,是在其基礎上進行變革,標新立異,且經受住考驗并被世人接受,再進行傳承形成中國書法風格的演變。
后世的人依據前代各朝代的書法特色與風格進行歸納,總結出了各個朝代書法的鮮明特點。明代董其昌提出了“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說法。清代梁巘在董其昌提出的說法之后增加了“明人尚態”的說法。雖然此說法是不夠精準的,因為書風不會隨著時代的每一次更迭而形成一個新的書風,每個朝代的初期、中期與晚期的書法風格會存在較大的差異,但董其昌與梁巘所提出的書法特點卻是抓住了各個朝代整體的書風特色。
(一)晉人尚韻
漢代末年到晉代初期戰亂不斷,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等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當時人們的文化心理上,晉代的士人不再受當時具有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禁錮,將老莊思想作為自身的精神支柱。漢人在文學藝術上的品評方式以作者的個人品行是否高遠來定義其作品的價值,認為人品是高于藝品的。到了魏晉,人們舍棄此品評方式,改為更加注重個人的情感抒發,從作品中來感受作者的文氣,個人情懷的表現。更注重藝術創作的內在寓意與韻味,不追求外在的綺麗轉而追求氣韻生動的意趣美。
(二)唐人尚法
唐代書法的典型在于它的法度,歷代人們在書寫時都會遵循一定的規范與法則,在遵循的程度上有所不同。唐代在法則的遵循上是最嚴謹精致的,以致唐代的楷書達到了書法史的頂峰。晉人在法則的用度上,是利用法來抒發性靈表現自然,遵從于內心卻不逾越法則。唐代是從法中尋古,追求嚴謹、精進的書寫。
(三)宋人尚意
宋人尚意在另一個角度來看實則是對唐人尚法的否定。宋人的意在于表達自我情趣,自然飄逸,個人風格較強,它與唐代端正嚴謹,追求古法,規矩的書風有很大的不同。宋人注重使用側鋒,創造出變化有味的線條,在篇幅上注重全篇的氣韻連貫與強烈的書寫節奏,篇幅中文字的豐富變化來表現個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宋人尚意,意在自由飄逸,但他們并不會舍棄法度,是在講求法度的范圍內進行探索創新,在法度中探尋能夠表現個人心靈之態的書寫方法,創作出具有強烈個性的作品。宋代以后的元代,存在時間并不長,書風延續了宋代沒有實質意義上的創新,故在書法史上一般都以宋元并稱。
(四)明人尚態
明人所說的態是指態勢,指點畫的形態,書法的意韻和意態,都是書家內心狀態的體現。明人所推崇的態,其中包含了晉人所推崇的韻、唐人所推崇的法、宋人所推崇的意,將歷朝歷代的精華進行加工整合,形成韻、法、意三者相互融合之態,使得創作作品含有更高深的深意,從作品的內容與書者的個人品行來看,都使得明代的書法作品有了創新與獨到之處。
從晉至元代的行草書中,我們很難看到像王鐸一樣較為奇倔的結體,通篇具有強烈的節奏感,給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感。在他們之后的清代與現當代書法中的許多行草書家都是從晚明時期的書風中進行臨摹與創新的,這正是繼承前人的傳統再根據時代性進行再創造,而前人也是在他們眼中的前人基礎上進行臨摹創新的。
二、古人之創新:以王鐸與鄧石如為例
王鐸所處的時代,正滿是文人書風之時,各種書法的技法已經被前人所熟用,書法的風格也已經被發揮到極致。王鐸的個性較為剛直率真、狂放不羈,也正是這個性使得他的書法能夠不囿于古人,獨辟蹊徑。王鐸的仕途坎坷,壯志難以施展的郁悶之情便寄情到了書法之中,從其書法作品中也可窺探一二。王鐸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情緒宣泄與肆意率真,但又不脫離傳統,甚至我們從中還可以看到文人的影子,這與其長期所積累的學識修養不無關系,加之遭受的境遇所產生的憤懣之情,這是文人的雅致與個性的激情碰撞出新的風格以寄情。王鐸在書法風格上進行了整體的創新,表現出極強的個性,使得他的書法已不同于傳統的文人書法,他使書法的內在涵義進一步拓寬,對后世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鄧石如的創新與王鐸又是不同的,他在前人所無法突破的點上進行思考再創造,在鄧石如的時代,人們對閣帖與文人書法產生了批判意識把目光投向了漢魏以前的書法空間,跨時代的探索顯得更加新穎、有意味,并被世人接受,一些人也因此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鄧石如與他們不同的是,他要攻克的是前人無法攻克的技法問題,探索的也是前人或多數世人未留意的難點,鄧石如書寫時在篆書中摻雜隸意寫出了不同于前人的篆書新面貌,在書法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歷史上一個用筆、結體、韻律、章法等小小的創新,貢獻也是非常之大的,它們能夠使后世少走彎路,在正確的道路上進行高效率的創新。
三、今人之創新:以現代書法為例
書法的創新大至書法風格的轉變也可小至某一用筆、結構、章法的革新,但它們都是基于傳統上進行再創造的。書法在早期階段,寫字作為日常實用,并未將字作為書法藝術,所以在理論和創作上更注重的是遵循常規與法則。到后來慢慢地到了主觀的審美階段,書家在創作中慢慢加入了個人情趣,表現自我。在創作中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是每個書家畢生的追求,由此出現一些急于表現自我的書者,他們越過了書法的傳統規則,追求強烈的個性,突破了傳統的字里行間的排列與構圖的形式。如果說歷史上的創新是漸變,那么現代書法的新樣式就有突變的可笑之態了。書法藝術有它延續了千百年的技法系統、書法規范和審美思維定勢,所有的創新應在挖掘本源的基礎上,立足于傳統的基礎上再進行創新。
四、書法之創新,從本源中升華
書法的最先發展在于其實用性,在當時以藝術美之心來看待書法的人有但也是不多的,所以未能形成書法藝術的潮流,更多的是個人或者小團體對書法進行欣賞,摻雜個人審美情趣。社會形態的變化,文藝思潮的背景,書法相應的也在人們的審美中演化,人們的審美觀念與法則是隨著時代變化的,是阻擋不了的。書法傳統藝術在經歷了數千年的革新與延續,到了當代,又面臨了新的挑戰,受到了當下的社會形態、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的影響。
談及書法的發展必定離不開傳統與創新這兩點,傳統與創新是共同存在的,它們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存在,共同將書法這門藝術向前推進。傳統是前人智慧、實踐、經驗的沉淀,是在前人眼中的創新,所以作為后代大不可將前人的創新之說直接推翻,前人傳承下來的經典,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新是指后人在前人的智慧、經驗、成就中積淀自身的學識,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意義的創新,而不是隨意的變化字體結構、章法,只求一時的引人耳目,大大影響了時下的藝術風氣。只有經得住歷史考驗并對后世起到積極的、具有參考價值的創新,才具有歷史意義,對于后世來說,才能稱得上傳統。所以說傳統與創新是互相依存,只有兩者共同作用下,書法傳統的內涵才能夠越來越豐富,才能夠不斷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馬寧.傳統文化對美術設計創新的借鑒與啟迪[J].科技資訊,2014,12(8):223-223.
[2]蒙建軍,周斌.董其昌“淡說審美觀”的實現[J].中國書法,2014(7):198-200.
[3]段克寧.漢字造型與書法藝術——試論書法藝術線條造型的審美意義[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3(3):84-86.
[4]西中文.書法傳統與現代論綱[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
[5]陳廷祐.書法之美的本原與創新[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6]魯衛群.跨文化教育引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