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媛媛 李瑞
【摘 要】本文結合兩年來基于“睿易通”教育云平臺的教學實踐,闡述信息技術在生物學科的融合應用,以提高教學效率,真正實現分層次教學、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逐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云教學系統;信息技術;高中生物
國家強盛,教育為本。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把教育作為關系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根本問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微課、個性化教學、翻轉課堂、移動學習等新教學模式和方法不斷涌現,對傳統教育模式的沖擊和影響越來越大。
隨著智能手機移動終端的普及和數字化終身學習時代的到來,移動學習相關理論和技術的應用研究越來越多。如何把智能移動終端的學習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給師生提供一個功能完善、學習資源豐富、學習形式多樣、實時便捷的學習和教學模式是一個全新課題。
一、云教學簡介
“云課堂”的概念源于互聯網的云技術、云存儲、云管理等概念。“云課堂”即以互聯網這個龐大的資源庫為后盾,將學習資源、學習平臺、學習終端、學習服務和學習網絡有效整合,在日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打造的高效課堂。
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課程資源變得形象生動,課堂變得更有吸引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授予方法后,可以讓學生自行借助互聯網進行自學。同時,借助學習軟件,教師更易把握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習進度,可以使課堂教學變得更高效,教師變得更省心。而學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參與SNS社區,加強師生參與、生生參與、家校聯合,既提升了學習效率,也提升了自學能力,更是增加了學生學習的樂趣和信心。
“睿易云教育系統”是一套基于“云計算”技術,集中解決集群計算機管理、應用及服務需求的高度智能型軟件系統。
二、云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深度融合實踐
在云平臺的基礎上,信息技術在課前、課中和課后所起到的積極作用不可忽視。下面,筆者分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分別來闡述。
(一)課前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要求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而很多學生都只是將要學習的課本內容通讀一遍,有的學生走馬觀花看一下,完全不看的學生也不在少數,真正意義上的預習在很多學生中已經名存實亡。因此,不管難易,教師都得在課堂上過一遍課文,這不僅加大了課堂教學負擔,也使教與學的效率低下,沒有將教師的作用真正發揮出來。而在云平臺上,預習可以真正落到實處。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一節《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為例。學習孟德爾堅持不懈的科研精神、提高綜合能力等是本節課的重要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而該實驗中巧妙的材料選擇是該實驗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這是培養學生生物學科素養的絕佳機會。不同于以前口頭上的預習,現在可以這樣布置預習任務。在課前,教師向全班學生推送以下內容:(1)孟德爾簡介。學生通過閱讀孟德爾的生平,從長達八年的研究過程中了解到科學家堅持不懈的科研精神的重要性;從孟德爾除了學習生物學,還曾學過統計學,并且成績優異,這樣的學習經歷讓他在之后的研究中將統計學應用到生物學中,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廣泛的知識面、綜合素質的提高對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性。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如DNA雙螺旋結構的提出,就是生物學家克里克和物理學家沃森合作的成果。這樣的知識有助于學生有意識地避免偏科并產生綜合發展的意識。(2)實驗材料介紹。孟德爾先后用山柳菊、玉米和豌豆做過雜交實驗,但只有豌豆的雜交實驗成果讓他發現了遺傳學規律,這是為什么呢?這離不開豌豆自身的特點。生物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是生物學的基礎,實驗材料的選擇對獲得正確的實驗結果至關重要。每一個經典實驗,除了其巧妙地實驗構思外,離不開恰當的材料選擇。在該實驗中,學生通過對不同材料的生物學特點進行比對,真正認識到恰當的材料選擇的重要性。這是非常重要的、貫穿生物學始終的學科素養。這樣的認知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生物學素養,另一方面,提醒學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生活中的點滴,要認識到孟德爾的成功其實是一種偶然中的必然。(3)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閱讀完相關資源后,自己總結孟德爾成功的原因并提交。這樣,本節課的一個重難點知識在課前就已經基本解決,比課堂上教師的直接講授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和體會,達到了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4)基本概念的介紹。做好基礎知識的回顧,便于課堂重難點知識的順利突破。對以上這些任務,教師不用擔心學生是否真的去看,因為在其教師端可以直接看到學生作答時長,作答情況、具體作答時間、每一道題的正確率及答案分布情況,實時掌握學生動態,將預習落到實處。
再以復習課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前向學生推送一定數量和有難度梯度的習題,并根據學生作答情況,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這樣就掌握了學生的普遍問題和個別問題,減少盲目性的教學。
(二)課中
在該云平臺上授課,教師除了可以使用常規的PPT功能外,還可實現課堂上的實時練習,一鍵批改,讓教師了解學生掌握情況,并及時調整授課細節,實現更高效的課堂教學。同時,通過“同屏”,教師可以輕松解決反光、距離遠看不清等問題,學生也可及時了解其他學生的作答情況,包括正確率、作答時長、最佳答案等,了解自己所處的位置。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作答情況發送“最佳答案”“最快速度”等更個性化的評價,這樣,一方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教師可以一邊上課,一邊錄課,將上課的過程錄制下來,使部分知識點不清楚的學生以及個別請假的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隨時回看課堂實錄。
(三)課后
遺忘是一種正常現象,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更是將遺忘規律做出了直觀的描述。可見,及時的復習鞏固是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一直是師生非常重視的內容。傳統課后復習通常是讓學生將課后作業寫在作業本或練習冊上,教師批閱了解學生掌握情況,第二天課堂上再反饋,延時很厲害,而且在教師下班后,學生有疑問也不能及時得到解答。而在該平臺上,這些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以《組成細胞的糖類和脂質》一節為例。課后,教師推送了20道選擇題,規定在當晚九點前完成。不管九點后教師在哪里,只要有網絡,教師就可一鍵批閱,讓學生可以很快得到反饋。教師也可以直接設置為“ 做完全部題目后自動顯示答案和解析 ”格式,提高反饋的效率。
該方式可以使學生在做完所有題目并提交后可以及時了解自己的作答情況,及時解決問題,避免長時間后再次讀題、解題、尋找問題,節省時間,提高學生學的效率。教師也可以直接了解學生作答情況,根據不同學生情況,個別推送不同的練習,甚至可以對不同的學生錄制相應的微課單獨推送,在達到個性化教的同時,實現個性化學,因材施教。例如,在本節課中,學生會將大分子物質和多聚體混淆在一起,相應的題目也做得不好。根據學生的情況,教師錄制了相應知識點的微課,推送給大家,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情況隨時聽課學習、隨時回看。
三、結語
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強大資源和便捷性,通過與生物課的融合實踐,讓信息技術可以更好地支持、優化和改進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實現真正的分層次教學、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更大程度地提高學校教育效率,促進課堂教學變革。
參考文獻:
[1]華義鋒.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高中生物教學結構[J].中華少年,2018(21).
[2]錢兆華.信息技術與生物學科整合的初步探討[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03).
[3]王紅梅.信息技術環境下的高中生物教學探究[J].網友世界,2012(20).
[4]徐珊珊.論有機整合信息技術和高中生物教學[J].中學生物教學,2016(7X).
[5]肖新云.信息技術環境下高中生物教學的實踐研究[J].科學咨詢,20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