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明
摘要:脫貧攻堅是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任務,依托資源優勢實行旅游產業扶貧是切實有效的路徑之一。在旅游扶貧過程中,借鑒國外的旅游扶貧模式,探究亞洲、非洲和歐美國家的扶貧經驗,對于國內諸多旅游目的地開展切實有效的扶貧舉措具有重要意義。研究啟示:在旅游扶貧過程中,應該重視政府部門的頂層設計,堅持“輸血式”和“造血式”相結合,主動將社區居民納入旅游扶貧體系之內。
關鍵詞:旅游扶貧;經驗總結;啟示
貧困問題是人類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反貧困已經成為各個國家開展有效治理的重要舉措。在應對扶貧以及推動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旅游扶貧是資源富集區脫貧攻堅的重要方式,也由此探索出了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推廣模式。研究立足于現有文獻,梳理國外旅游扶貧的主要模式,并對其進行分析與總結,從中探究對當前旅游精準扶貧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典型模式,為2020年我國全面脫貧攻堅提供經驗借鑒。
一、國外旅游扶貧模式經驗總結
自1999年英國提出PPT(Pro-Poor Tourism)理念以來,各國政府開始高度關注貧困問題。在扶貧大背景下,各國家結合其實際情況,探索了不同類型的旅游扶貧開發模式,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具體扶貧模式可總結為如下幾類。
(一)亞洲國家旅游扶貧模式
1.印度旅游扶貧模式
在全球化旅游浪潮大背景下,印度政府以包容性增長扶貧開發理念為指導,較好的推動了印度旅游市場的繁榮發展,其模式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強化政府管理職能,對旅游產生的經濟與環境等問題進行干預,確保旅游項目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與當地利益密切相關,實施旅游企業責任延伸制度,推動地方居民充分就業從而提升居民綜合收入。第二,重視旅游扶貧上下級主管部門的協作,從政策、資金、土地、信息等方面提供扶持,確保旅游目的地迅速發展。第三,積極打造社區居民負責任組織,使生產性就業崗位不斷增加,形成了較完整的旅游產業鏈。
印度旅游扶貧模式對我國旅游扶貧的啟示有:強化政府部門宏觀指導;積極發揮村民自組織的帶頭引領作用,通過政策支持有條件的個體農戶或群體自主創業發展,依托農業資源發展有機農業和觀光農業等,使農民能夠就地實現經濟創收;此外,要重視產業化發展視角,依托稅收、技術培訓等扶持政策帶動傳統手工藝產品制造業等地方性旅游企業的發展,在延長產業鏈的同時將旅游經濟效益留給當地居民。
2.泰國旅游扶貧模式
泰國旅游業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現已成為知名國際旅游勝地,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其切實有效的旅游扶貧模式有以下幾點。通過強化政府機構的規劃與監管,側重生產性就業崗位的增加,注重弱勢群體參與旅游發展的能力,致力于減少社會就業歧視,實行就業崗位性別平等。同時,政府提出均衡發展旅游相關產業的要求,要求國民在享受旅游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自身參與旅游建設的義務。泰國旅游扶貧模式的核心在于生產性就業崗位的增加,以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吸納當地勞動力群體,鼓勵發展旅游休閑產業、酒店業、餐飲業等旅游相關行業,通過旅游市場的繁榮發展刺激旅游相關產業的發展。
泰國旅游扶貧模式可借鑒之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強化政府部門的綜合管理,重點關注扶持貧困落后地區旅游業的持續發展,同時強化對弱勢勞動力群體發展機會和參與能力的幫扶與支持。第二,注重項目建設帶動發展與就業崗位保障支撐,通過完善旅游目的地基礎設施確保就業崗位的增加,使剩余勞動力群體有機會參與旅游扶貧的相關工作。
(二)非洲國家旅游扶貧模式
近年來,非洲多數國家充分認識到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旅游業發展迅速并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已成為非洲很多國家脫貧的重要途徑。以野生動物資源、地質景觀、熱帶草原景觀等為基礎的生態旅游,以土著民族文化為特色的文化旅游,是非洲多數國家旅游扶貧開發的主要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屬南非,其旅游扶貧模式有以下幾點:第一,政府部門將就業、農村發展與減少貧困有機聯系在一起,逐步改善和提升基礎設施。第二,推行負責任旅游發展理念,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并在培訓、衛生醫療等方面改善社區居民的公共福利。第三,推行旅游扶貧實驗區發展模式,從不同類型旅游產品、客源市場、交通狀況、土地資源占有情況、旅游扶持政策等方面,科學選擇旅游扶貧實驗場所,加強當地旅游企業與社區居民的關聯性,實現旅游對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
非洲旅游扶貧模式取得顯著成效體現在:明確政府主導地位和作用,政府對旅游發展的戰略布局是實現旅游扶貧的基礎;重視企業幫扶與居民參與的結合,從基礎設施建設到旅游項目開發,通過社區居民的廣泛參與,帶動貧困群體脫貧致富??傮w而言,南非旅游扶貧遵循“企業引領、政府主導、實驗區建設和居民參與”的方式,有助于激發各利益主體的能動性,提高居民參與旅游的就業機會,并獲取可觀收益。這一旅游扶貧發展模式有助于實現脫貧、減貧,有助于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歐美國家旅游扶貧模式
歐美國家旅游業發展起步最早,其旅游扶貧模式比較成熟且具有很強的指導價值,各個國家的旅游發展與扶貧措施存在一定的共性,即注重依靠市場進行“造血式”扶貧,同時也積極利用各種社會福利制度、社會保險和社會救濟等相結合的方式,推行“輸血式”扶貧以直接減輕貧困群體壓力和負擔;在扶貧的代際傳遞方面,尤其關注貧困兒童受教育機會與公平發展問題。各個國家因實際情況的差異,也存在各具特色的旅游扶貧經驗做法,主要總結如下幾點。
瑞士旅游扶貧開發模式方面,注重政府扶持,以穩定持續的經費支持地方旅游開發與建設,推動有助于貧困居民參與的相關項目優先落實與發展;同時注重環境保護和傳統文化的挖掘與利用,主張社區居民對旅游開發的優先享受權,在冰雪旅游與鄉村旅游開發層面廣泛吸納當地居民參與,確保旅游收益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均衡。在旅游開發方面,重視居民對旅游開發與項目建設的話語權,重大旅游項目開發建設必須征得當地居民的認可才能實施,引導當地居民通過經營餐館、民宿以及景區服務等渠道參與旅游開發,維護居民的旅游收益。
德國旅游扶貧開發模式最大特色在于利用工業遺產,具體包括三種不同的模式:第一,博物館模式,將廢舊的鋼鐵打造成露天博物館,原廠工人志愿者擔任導游人員,增添了旅游區的真實感和歷史感,同時也激發了社區參與感和認同感。第二,公共游憩空間模式,將廢舊工業基地改建成現代游憩設施,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第三,旅游綜合開發模式,即利用工業舊址內的相關資源,打造娛樂、購物、影視、美食等休閑娛樂場所,吸引游客消費。德國工業遺產旅游所體現的借鑒經驗有:強化政府統一規劃與開發、因地制宜的突出資源特色和產品開發,以社區、政府和地方居民的利益為基礎,重視當地居民的獲益性。
美國旅游業發展起步早、速度快,其鄉村旅游、農業觀光旅游和國家公園旅游等旅游扶貧模式具有較強的指導借鑒意義。在鄉村旅游發展方面,聯邦政府在資金、基礎設施、新技術、技能培訓等方面進行統籌規劃與布局;在農業旅游發展方面,構建完善的旅游支撐體系,形成了“政府+企業+協會+農戶”的協同發展體系,為其旅游市場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此外,在資源整合層面,從自然環境優化、基礎設施建設、產品多元化到用戶體驗等方面,形成了緊密的產業鏈運作機制,為推動其農業旅游快速有效的發展提供了支撐和保障。
二、國外旅游扶貧模式啟示與借鑒
研究表明,國外旅游扶貧模式對于指導國內旅游扶貧的主要啟示和借鑒意義為:第一,重視政府部門的頂層設計與規劃指導,將扶貧工作提升到國家戰略,統籌協調各部門與各行業的力量,推進旅游扶貧戰略有效實施。第二,要堅持“輸血式”和“造血式”扶貧策略的兼顧實施,從福利保障、設施建設、社會救濟等方面,改善長期積弱群體的貧困現狀;同時堅持以“造血式”扶貧策略為重心,從教育扶持、技能培訓、機會參與等方面入手,提升貧困群體的自我發展能力和自愿參與意識。第三,要善于利用地方特色資源,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旅游產品,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主動將社區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將社區居民納入旅游扶貧體系之內,確保旅游收益能夠更多的留在當地。
參考文獻:
[1]Mani Shankar Aiyar,Nupur Tiwar.Inclusive Growth through Inclusive Goverance in Indias North East,Commonwealth[J].Journal of Local Goverance,2009,2(01):138.
[2]王超,駱克任.包容性增長視角下泰國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東南亞縱橫,2013(05):41-46.
[3]Bhekizizwe Ntuthuko Mbuli.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ies in South ?Africa[D].University of South Africa,2008(03):14-15.
[4]Thompson C W, Aspinal P.Natural Environments and their Impact on Activity,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J].Applied Psychology:Health & Well-Being,2011,3(03):230-260.
*基金項目:2018年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全域旅游視域下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精準扶貧研究”(2018KY0224)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