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穩
財務工作的開展是企業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關系著企業的發展和未來戰略的部署。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制造業型企業也在不斷發展,自動化、智能化從無到有,由個別到普遍,各類數據信息也越來越龐大,企業的財務工作也更加多元化、復雜化。這要求現代財務管理必須要有更為合適的工具與企業的變革相適應,很多企業紛紛上馬財務信息化系統,但實施情況參差不齊,有好有壞,存在一些個性的問題,也有一些共性的問題,需要予以重視,并通過有效的措施加以改進和解決,從而提升財務管理信息化實施的效果,提升制造業財務管理的工作質量。
1.提升相關部門的工作效率
財務管理信息化,一方面是財務數據的信息化,另一方面也是財務相關業務系統的信息化,信息化的實施可以有效提升公司財務及財務相關信息的流通效率。通過信息系統進行業務數據的采集、財務數據的計算和核對,實現財務及業務信息的即時交互,可以在較大程度上解放財務人員的雙手,又可以提升財務工作的準確性。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增加了財務部門對企業財務的全程控制能力,讓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更加系統化和便捷化,提升了財務系統乃至業務系統的工作效率。
2.實現財務信息共享
實施財務管理信息化,可以在較大程度上減少紙質文件,將紙質數據信息進行整合、電子化,并將所有的數據歸集于統一的服務器之上,從而實現財務信息乃至業務數據的實時共享,可以讓公司管理人員、財務專業人員、其他員工、其他利益相關者都能及時了解到自己想要了解的數據。管理人員可以根據實時取得的數據判斷公司的經營情況,做出合適的經營決策;公司員工或其他利益相關者可以根據不同的財務狀況做出不同的工作安排。相關業務部門可以根據相關數據與財務部門進行溝通,減緩信息的滯后性以及滯后性所帶來的經營情況失真。
3.有助于企業戰略布局
制造業型企業所面對的市場環境瞬息萬變,原材料供應市場及產品銷售市場均需要進行及時、準確的了解,以便及時對外部環境做出戰略布局調整。企業財務管理的信息化可以通過對業務部門數據的綜合對比,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企業管理人員獲取各個市場的情況,并對公司進行階段性的經營情況分析,使企業管理人員對企業自身情況做出較清晰的認知和了解,明確自身能力和發展情況,再結合市場情況的變化,做出相對科學的戰略決策。
1.企業內部不夠重視
對于多數中小型的制造型企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對財務信息化不重視的情況,沒有正確認識到財務管理信息化對于企業發展的意義。一方面,由于多數制造業主要負責人大多數是通過技術崗位或銷售崗位升職轉變過來的,對于財務管理工作并不熟悉,對財務管理的重要性的認識往往較為淺顯,對于財務管理信息化則更甚。
另一方面,財務人員專業存在單一性,往往由于專業所限制,雖然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問題,但面對信息化時,卻往往提不出具體需求,成了“水壺煮餃子,倒不出來”。而且,進行較徹底的財務信息化需要支付較高的成本,購買軟件需要一筆較大的費用,但對于部分制造業企業,規模較小,資金相對有限,企業經營者更多的想將資金投入到企業建設和生產線建設中,狠抓生產和技術,用于財務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資金就顯得短缺,導致財務管理信息化工作難以開展。
另外,信息化對基礎數據的采集要求較高,對于基層人員的工作量有可能相對增加,這也使得許多基層員工不愿意采用財務信息化系統。
2.綜合性信息化人才缺乏
財務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建立對人員的需求較高,僅僅具備單一的業務能力還不夠。由于是財務系統及相關業務系統的信息化,因此在人才匹配上,不僅需要實施和維護人員有會計專業知識,還需具備一定的信息化專業知識,而這種復合型人才對于多數企業來說,都不可多得,即使在人才市場上也相對較少。這也是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工作難以開展的重要原因。
雖然可以采用多人協作、知識互補的方式來實施或者通過公司內部的逐步培養人才來達到目的,但是協作或培養的過程相對較長,而且也會增加企業的人力成本。
3.信息采集效果差
內部信息的采集效率較低。由于財務信息化系統所關系的部門不僅僅是財務部門,還有各業務部門,而多數制造型企業的系統的建立多數僅限于財務,系統建立不健全,缺少數據整理和分析功能,各部門的數據未有效“打通”,僅憑此系統所取得的數據質量往往不高,如果業務系統不配合,可能使數據形成較大的滯后效應,從而影響財務數據的及時性和真實性。
一方面,內部信息數據采集無法全覆蓋,如多數制造企業對生產環節對應的財務數據的采集存在困難,其半成品的數據或制造費用等費用的分攤無法準確獲得,很多中小企業只能對該部分做簡化處理,采取領料和產成品的差值分析處理,這種處理方式導致生產環節的數據是一本糊涂賬,很不準確。
另一方面,外部信息收集渠道未充分建立。如外部客戶信息、競爭對手信息、外部競爭產品信息、供應商信息、原材料信息、人力資源信息等等。由于多數企業只關心內部數據,對外部數據的采集常常忽略,這必然會影響整體分析效果。
1.提高企業內部人員的信息化意識
要想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財務管理的信息化系統,首先要從思想上重視,全面提升內部人員的信息化意識。而企業內部人員最重要的就是公司的主要負責人,財務信息化雖名為“財務”,實際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實施過程,如果公司主要領導對信息化不重視,勢必難以往下推行。
其次,要提升相關業務部門的信息化意識,需要在企業負責人的要求之下,“威逼加利誘”,威逼是指通過自上而下的壓力,利誘是指要讓直接相關的業務部門負責人認識到財務管理信息化系統的優越性,通過展現其系統的便捷性、數據分析的功能,使這些人從上級要求使用到自己主動愿意使用進行轉變。
最后,基層員工的信息化意識需要通過建立有效制度來進行保障,通過制度對基層員工的具體操作方式進行規定和規范,作為其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公司員工上、中、基層三個層級的人員思想得到了統一,財務信息化系統才能夠得到較有效實施,才可以取得看得見的成效。
2.提升財務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綜合水平
人才是企業競爭的關鍵,由于同時具備會計和信息化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缺乏,因此成了制造型企業的財務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掣肘。因此,必須要建立人才培育的理念,這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方面可考慮吸納社會上的高素質人員;其次,可以通過內部培養或激勵來提升現有人員的專業水平,任正非說“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成了人才”,對于素質略低的一些人才,如果有足夠的激勵,也能激發其學習和工作的熱情,進行自我提升。
雖然高薪外聘或通過提薪來爭取或培養人才會增加一定的人力成本,但從長遠來看,信息化系統的有效運行提升了效率,可以大大減少溝通成本,減少風險,有利于企業的發展。除了薪資,還需要在企業建立起培訓機制,對財務人員以及系統相關的人員要進行全面的培訓,提升他們的綜合水平。
3.注重信息共享平臺建設
對于現代制造型企業,溝通效率非常關鍵,而各部門之間信息的傳遞及儲存依賴于良好的企業信息共享平臺的建立。平臺的選擇非常重要,不同的企業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信息化平臺的需求各不相同,各個企業需要根據自己的發展階段,選擇合適的信息化軟件。在信息化軟件的選擇上,系統功能的集成是較重要的一方面,企業應當仔細考慮,是僅僅使用財務核算模塊,還是集成進銷存或是生產車間的過程管控模塊等等。
不同企業可以根據企業的財力情況和規模進行選擇。對于小型制造企業,生產過程環節少,核算簡單,則可以小集成;對于中型制造企業,則需要采用大集成。
總的來說,信息平臺的建立,既要保證各類數據的準確及時,又要保證企業內部各項工作的牽制,需要互相監督,使財務信息化系統成為優化企業管理、防范企業內外部風險、提升企業效益的有力工具,讓企業能夠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由于制造型企業多為傳統企業,其管理人員的思想也相對較為傳統,造成多數企業的內部管理都采用較傳統的管理方式。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對財務信息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有了公司管理人員及全體員工對財務信息化的重視,有了具備綜合素質的人員,在恰當的信息化系統的輔助下,企業一定能夠在管理上煥然一新,規范化、可持續性必將越來越強,也必將有效地促進企業的發展。
(本文作者單位:鶴山天山金屬材料制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