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磊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為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建言獻策,我們通過對地方金融機構的審計,發現地方銀行在風險防控中還存在一些難點,需要政府、銀行以及監管部門提高重視程度,形成監管合力,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突發區域性金融風險。
地方性銀行受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銀行經營品種單一、信貸資產質量不高、自身底子薄及抗風險能力弱等潛在風險比較突出,風險防控的漏洞多、難點大。
(一)地方性銀行經營品種單一,盈利能力有限。
地方性銀行,尤其是西北地區的地方性銀行,以存貸款等傳統銀行業務為主,貸款收益占地方銀行經營收益的80%以上,中間業務一般不超過10%,創新業務幾乎沒有。隨著網絡信貸等新興信貸業態的發展,貸款業務受到了一定的沖擊,經營品種單一的矛盾進一步凸顯,銀行新的盈利增長點難以培育,盈利能力逐年下降。
(二)貸款客戶質量下降,信貸資產風險加劇。
受宏觀經濟政策及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地方銀行,尤其是西北地區的地方銀行資產質量面臨嚴峻考驗。一是地方銀行貸款客戶主要集中在煤炭、煤化工、鋼貿等控制性行業,貸款客戶還集中在以資源型工業企業為主,高科技、物流、醫藥等行業企業比重較低,隨著調結構等產業政策的影響,部分工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信貸資產質量下降。二是原有的優勢貸款客戶,包括零售業、餐飲業、住宿業等,隨著互聯網經濟的沖擊,也出現經營困難,導致銀行高質量客戶比例減少。三是房產、地產客戶,隨著房地產調控政策的落實,商業性、經營性房地產項目出現大量空置,部分房地產企業也出現信貸質量下滑。四是貸款企業行業集中度高、企業關聯度高,擔保鏈、擔保圈相互影響,牽一發而動全身,影響銀行對風險的處置。
(三)部分機構儲備不足,自身抗風險能力弱。
個別地方農商行、農信社自身資本不足,撥備水平缺口仍較大,自身抗風險能力弱,經營虧損較為嚴重,風險抵補能力不足。一是部分市縣機構監管指標未達標,主要是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未達到監管要求。二是個別銀行歷史不良貸款、人員工資支出等經營包袱較重,限制銀行再發展、再擴大的能力,導致抗風險能力不足。三是地方銀行發起設立的村鎮銀行經營困難,地方銀行作為發起行承擔一定的連帶責任,影響銀行聲譽及經營,也成為銀行抗風險的難點。
(四)化解風險過程中孕育新的風險,化解風險難度加大。
地方銀行為化解風險、減緩風險暴露采取的轉貸等化解風險的方式,累積形成新的風險,化解風險的難度加大。一是為緩解借款人償還貸款壓力,緩釋風險,銀行通過借新還舊、掛息轉貸等方式置換借款人以前貸款或置換關聯企業貸款,處置后新的貸款依然還款困難,實際化解效果有限。二是銀行為掩蓋不良貸款規模,將借新還舊貸款、逾期貸款等不良貸款在正常、關注類貸款中核算,人為調整五級貸款分類,控制不良貸款規模,造成隱性不良貸款增加。三是部分銀行機構采取虛假轉讓、虛假市場化出售等方式化解不良貸款,隨著監管趨嚴,銀行實際既沒有完成化解不良貸款的目標,又造成了支出的大量增加,同時還面臨監管機構的處罰,進一步加劇了化解風險的難度。
地方銀行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化解風險,從重點風險機構風險防控、創新風險控制機制、加大監管力度等措施,加大防控力度,將風險化解在萌芽狀態,防止區域性、突發性的風險。
(一)多舉措推進重點機構風險處置化解。
一是地方銀行抱團取暖,建立幫扶基金,幫助重點機構制定多年風險處置規劃,通過統籌發揮政府、監管、行業、市場的力量,嚴格落實處置化解風險措施,努力通過3-5年的不懈努力,逐步實現主要監管指標全面達標,提升監管評級,實現高風險機構的脫困摘帽。
二是幫助有希望的中小微企業渡難關,面對經濟持續下行,地方銀行充分發揮地方金融的主力銀行特色,急企業之所急,想企業之所想,不抽貸、不壓貸、不斷貸,著力在“降低企業成本、防控信用風險”上下功夫,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
三是加大“減費讓利”,2015年以來,地方銀行涉農貸款利率平均下調2-3個百分點,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如某農商行累計對10.4萬小微客戶貸款利率進行調整,讓利近2.5個百分點。
四是創新推出續借管理辦法,貸款期限進行調整,有效緩解企業收入下降與集中還款的矛盾,為企業走出困境爭取了時間,為企業節約財務成本,切實減輕企業經營壓力。
五是創新不良資產清收處置舉措,地方銀行不斷創新不良資產處置機制,銀行主要領導親自抓不良貸款處置,強力推進“最難啃”不良資產的清收化解處置工作,制定一戶一策清收制度,極大地推動了不良資產清收處置化解進程。
六是通過對高風險銀行機構增資擴股,做實做大銀行資本,增強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
七是加大對發起設立村鎮銀行的規范管理力度。為切實履行發起行的職責,加強對村鎮銀行核心高管的管理、指導制定增資擴股方案和未來三年發展規劃、職能部門對口村鎮銀行條線管理、給予流動性支持、加強日常監督和風險監測等一系列規范管理措施,有力推動了發起設立村鎮銀行的合規穩健經營。
(二)創新風險控制機制,防控突發風險。
一是在操作風險方面,建立完善“大運行、大集中、大核算”運營體系,實行實時風險預警和遠程集中授權,將事后監督變為事中事前監督,將“面對面”授權變為“背對背”授權,實現“運”和“管”的徹底分離,全面提升操作風險管理水平。
二是在流動性風險方面,組織地方銀行之間設立流動性風險應急互助基金,完善流動性風險管理架構,建立健全應急預案,定期開展流動性壓力測試,加強流動性風險限額管理和監控,提前做好備付準備和融資安排,提升流動性風險管理水平。
三是在信用風險方面,突出兩手抓、兩手硬,既管好增量風險,又管好存量風險。
四是對于增量貸款風險,完善“統一授信、審貸分離、分級審批、權責分明”的信貸運行機制,實施“信貸行業負面清單”和“客戶準入”管理;實行貸款行業限額和客戶限額雙線交叉控制,嚴控新增大額貸款,杜絕異地授信、多頭授信和關聯互保,從源頭上堵絕新的“風險點”。
五是對于存量貸款風險,采取“先控險、后追責”方式果斷處置不良貸款,對重大風險及時進行有效化解,遏制了風險勢頭蔓延,維護經營發展大局穩定。同時對高管人員進行嚴厲追責問責,維護財經法規的嚴肅性。
(三)加大監管力度,充分發揮監督體系作用。
一是地方銀行推行紀檢監察工作垂直化、扁平化統一管理。
二是推行審計工作垂直化、集約化管理,以審計促監督,加強內部監督體系的完善。
三是建立內部巡查制度,開展內部巡察工作,通過巡察、審計發現問題線索,移交紀檢部門延伸追蹤審查,強化監督執紀問責,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
(一)引進戰略投資者,擴大股本,增強抗風險能力。
地方銀行應積極實施新一輪增資擴股和引進戰略投資者,改變目前地方銀行,尤其是個別縣市農信聯社(農商行)資本金不足、資本補充渠道單一的局面,有利于更好地傳導先進經營理念和管理技術,實現對高風險機構的“增信”,通過增強地方銀行系統的整體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發揮抱團優勢。
(二)加快優質地方銀行上市步伐,拓寬銀行資本補充渠道。
結合現階段我國農村商業銀行發展態勢和地方銀行自身發展實際,加快優質地方銀行上市戰略的實施,用資本手段深化地方銀行改革及構建資本補充良性渠道的最強動力。
(三)建立防范風險的長效機制,防止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
加強對市場的分析研判,制定地方銀行科學合理的經營目標;積極深化信息化、大數據等現代科技手段在貸款發放、貸后管理、不良資產處置等方面應用,防微杜漸,提高貸款質量;進一步落實責任,細化措施,發揮區域地方銀行的合力,構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長效機制,逐步化危解困,確保穩健運營,嚴守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發揮村鎮銀行發起行和大股東職能,密切關注村鎮銀行風險狀況,扎實做好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應對工作,有效化解村鎮銀行經營風險,防止風險傳遞。
(本文作者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審計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