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芳
摘 要:在教育大眾化的今天,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職業生涯規劃和思想政治的有效融合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對當今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進行分析,以生涯規劃為載體,從教學模式、師資隊伍、教育內容等三個方面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旨在為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一些思考。
關鍵詞:職業生涯規劃;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近年來,隨著教育大眾化的普及,高校大學生就業形勢異常嚴峻。用人單位需求與大學生為主力軍的勞動力市場供給間的矛盾也日趨加大,用人單位反映,大學生簡歷造假、多家簽約、單方面毀約等失信現象頻發,導致大學生找不到合適工作、用人單位招不到合適人才的社會“怪象”。究其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職業生涯教育中存在缺位現象。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大學生作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生力軍,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必須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激勵學生自覺把個人職業理想融入到國家事業中去。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開展成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思想動態的變化,這就要求教育者在生涯規劃教育中,要引入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栽培,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業觀,幫助大學生擇業、就業,實現青年人的發展需求。
一、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首先,是現實社會的需要。當今高校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加上教育大眾化發展導致一部分學生道德水平滑坡。將大學生個人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實現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側重點的職業生涯教育,可以最終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其次,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教育目標上存在一致性。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擔負著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職業定位及就業指導等任務,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提升學生職業道德素養。職業生涯規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對于培養高素質人才方面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最后,我國高等教育育人目標轉變的必然。當前社會文明進程加快,社會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始終堅持以德育為核心,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高等教育大眾化為著力點,堅持全面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引導大學生重新審視個人發展目標,保證學生與學校之間的需求達到平衡狀態。
二、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現狀
目前,我國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已然成為共識,但由于地區差異、辦學條件和受重視程度不同,也暴露出一些普遍性的問題。
(一)職業生涯教育重視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后
在對一些高校進行走訪調查中,不難發現,很多高校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視性不夠。有些院校往往把大量時間精力放在專業課程教學設置和改革上,而生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人才培養中的“配飾”;甚至有的高校在學生畢業前夕,通過開展一場兩場就業相關講座來敷衍了事;有的高校在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時,只注重求職技巧的傳授,忽視對學生價值觀導向的引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就業指導中的嚴重缺位,長遠來看,其對大學生的就業產生不利影響;同時,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內容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二)高校職業生涯教育資源投入較少
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就業工作的重心在于畢業生就業渠道的拓寬、提供就業服務等,對職業生涯教育資源投入較少,且缺少個性化的咨詢服務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最理想的方式是一對一,但受制于人力、財力、物力,絕大多數高校無法把工作落到實處,導致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深度挖掘不足、質量無法保障、教學效果不佳。
(三)課程設置不合理,缺乏專業師資隊伍
在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高校中,或多或少由于資金、設施設備和場地的限制,一些高校職業生涯課程一學期只有不到10個課時,并安排在某一時間點集中開課,成為一、二百人的理論大課堂,“臺上吐沫橫飛,臺下睡倒一片”,任課教師草草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應付出勤,師生都采取消極態度應對,達不到職業生涯指導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起到的意義更無談起。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幾乎大部分高校更關注的是畢業生的就業指導,缺少從低年級進行生涯引導的教育。另外,高校缺乏職業生涯規劃專業的師資隊伍,一般多以思政輔導員和行政人員為主。這類教師本就面對繁重雜亂的事務性工作,也缺乏相關行業背景和企業實踐經驗,生涯規劃方面專業的培訓不足,加上輔導員隊伍流動性極大,且學歷水平參差不齊,導致職業生涯規劃專業化水平低,嚴重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質量。
三、以生涯規劃為載體,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提升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育人的作用,必須完善當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育人體系,合理設置課程結構和完善師資隊伍,加強校企合作,真正實現產教融合,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作用,避免出現職業生涯教育照本宣科、缺乏實踐性和針對性的現象。
(一)加強高校育人責任意識,創新職業生涯教學模式
如今高校大學生群體中不乏存在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的錯誤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在于思想價值引領規范學生行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各門課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有育人職責。不管是學校還是老師,都應該重視職業生涯規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使其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觀等。
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中應統籌全局,保證對學校大一至大四、甚至研究生階段學生的不同年級、不同專業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引導,與學科專業培養方案并軌,形成貫穿教育全過程的一套科學完整的教學體系。課堂上教師應結合時代特色創新教學模式,借鑒國內外一些優秀案例,利用互聯網搭建多功能的多媒體教學平臺。在教學環節中,要避免單一、枯燥的理論灌輸,引入典型案例分析、小組任務分配、課堂課外實踐活動結合的新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挖掘學生的潛力,如“專題講座”“大學生創業大賽”“線上線下結合模式”“學生就業模擬實訓”“模擬職業體驗”等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平臺,但同時應注意細化、靈活處理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階段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介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融合的藝術性。
(二)培養專業化的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是教育教學的軟環境,其水平高低,直接影響教育質量。職業生涯規劃以圍繞學生的生涯發展為主體,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其中,因而對專業師資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基礎知識,還應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能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更要以自身道德素養影響、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開展職業生涯指導,及時解答學生的疑慮,幫助學生正確選擇就業方向。因此,對高校而言,培養打造一支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專業化師資團隊勢在必行。
(三)結合理論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僅是理論教學的相互滲透,更是需要通過實踐來獲取工作技能的提升。作為高校,要拓寬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職業實踐,并及時給予培訓和指導,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此外,加強校企合作也是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企業深入高校之中,可以給大學生帶來就業市場最新的趨勢和用人需求信息,使學生積極調整心態應對變化莫測的就業大環境;另一方面,企業發布的相關就業信息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如西部支援、農村支教等就業信息可以促使學生將自身發展與社會需求結合,增強社會服務意識等。
(四)鼓勵各部門協同參與
高校每一位教職工都擔負著教育教學的責任,針對部分高校存在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過程中存在軟硬件條件不足、資源投入有限的問題,學校各個部門要聯動協同,發動所有教職工參與到職業生涯規劃育人環境中來,真正做到“三全育人”。
四、結語
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必須建立在學生個性發展、社會需求的基礎之上。高校要結合學校自身發展特色,轉換思路,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01).
[2]林銀煥.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互動探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27(6):110-112.
[3]崔舒鵬,曾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與價值分析[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20,30(1):42-44.
[4]劉興.“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實踐[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1):103-104.
[5]丁育詩.“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課程思政”中的探索[J].南方論刊,2020(5):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