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巧麗
摘要: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已經滲透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而各個行業也和互聯網進行了融合,吹起了“互聯網+”的風潮。在教育領域當中,學校傳統德育方法已經過時,中學德育在互聯網大潮中需要不斷的實踐、創新,在互聯網環境中構建中學德育新生態。本文從互聯網環境給中學德育帶來的影響入手,分析了“互聯網+”給中學德育帶來的改變,探討了“互聯網+”背景下中學德育實踐創新的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中學德育;創新;研究;策略
隨著我國互聯網的快速普及,互聯網給人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在這個背景下,中學德育也深受“互聯網+”的影響,面臨著各種挑戰和機遇。“互聯網+”不僅僅是與傳統行業簡單相加,而是在當今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各個行業與互聯網的多維度融合,進而構建新型行業生態。所以,“互聯網+”中學德育不僅僅是中學德育的補充,更是中學德育的各個角度的創新。
一、“互聯網+”給中學德育帶來的影響
(一)“互聯網+”帶來的正面影響
隨著“互聯網+”深入滲透人們的生活當中,互聯網和傳統行業融合、創新,對人們生活、工作、學習等環境都有著很多正面影響。而對中學德育的正面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互聯網+”不僅拓展了中學德育的教學方式,而且能讓參與途徑更加便捷化、廣泛化,提高社會各界人士的參與熱情,也形成了新的德育陣地;“互聯網+”能讓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的展現更加真實,能夠降低師生面對面時,學生產生的抵抗情緒,有利于德育的發展個性化、深入化;“互聯網+”能夠讓德育吸收更多、更生活化的教育素材,讓中學德育充滿人性化與感染力。
(二)“互聯網+”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我國網民的占比中,中學生比例已經日益增高,也是互聯網生活當中重要的一分子,但是中學生因為年齡、心理等特點,造成他們易沉迷、易成癮。“互聯網+”對中學德育的負面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互聯網中各種信息非常龐大,而且因為篩選有限,容易造成學生思維失去理性思考,進而造成盲從;互聯網中的世界和現實之間有各種矛盾、隔離、對立等,容易讓學生在接觸互聯網世界的過程中造成自閉,進而情緒極端化,甚至人格出現缺失;互聯網內的思想呈現出各種多元化,中學生三觀正在成長構建當中,容易被互聯網沖擊,造成學生道德出現偏差。
二、“互聯網+”給中學德育帶來的改變
(一)改變了中學傳統德育方式
“互聯網+”是通過各種技術實現傳統行業和互聯網的有機重組,革新原有的各種模式,實現行業的網絡轉型,拓展行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所以,“互聯網+”德育的有機組合,能夠突破中學德育原有的教育方式,構建新型的德育模式。同時,通過互聯網技術、相關法規、教育引導、文化熏陶等方面的有機組合,改變中學德育傳統的教學方式,提高中學德育效果。
(二)促進中學德育發展
“互聯網+”德育一方面能夠在網絡世界當中提高學生道德素養,另一方面也能讓中學德育利用各種新技術推進德育工作。“互聯網+”不僅能夠將中學生德育范圍進行有效拓展,也能增加德育的時效性和及時性。隨著網絡新技術的發展,各種網絡平臺的出現,例如,網校、慕課、公眾號、彈幕論壇等,都能拓展德育的教育途徑,實現德育的多元化,從而促進中學德育發展。
三、“互聯網+”背景下中學德育實踐創新策略
(一)開展班會,引導學生網絡意識
教師在進行德育教學過程中,可以展開相應的網絡主題班會,用“互聯網的正確打開姿勢”作為網絡主題班會的主題,同時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培養學生使用網絡的良好習慣,這樣能起到對學生的德育,也能讓互聯網在德育中發揮其應有的價值。例如在部編版道德與法治《遵守社會規則》這個單元中,教師在選定相應主題后,提前讓學生整理互聯網在生活中引發的各種影響、例子,在課堂中圍繞這些例子進行相應的討論,引導學生看懂其中是非,正確使用互聯網。這樣既體現了“互聯網+”德育的創新和發展,也讓學生獲得了使用網絡的良好習慣和意識。
(二)合理構建網絡平臺,創造優質德育氣氛
教師在互聯網背景下,可以為學生構建相應的網絡平臺,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方便創造出良好的德育氣氛,讓互聯網為德育工作縮短師生距離,讓學生能夠及時得到教師的引導,提高德育的效果。
(三)合理使用網絡資源,靈活選取德育素材
教師在日常教學當中,可以合理使用網絡資源,對教學方式創新,把原本填鴨式教學轉變為參與式教學,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當中,培養學生相應的品質,養成好的習慣。例如,在部編版中學道德與法治“生命的思考”這個單元,教師就可以利用網絡上各種視頻素材,在課堂多媒體設備上展示生命的不同階段,探討這個單元的主題。這樣不僅能夠提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讓德育更加生動化、靈活化。
四、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的背景下,教育領域與網絡的深度融合是發展的趨勢,中學德育通過互聯網能夠突破傳統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能夠從德育當中能夠樹立起正確的三觀,促進中學生綜合素養的成長。
參考文獻
[1]薛棟.巧用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學德育模式[J].學周刊,2019(1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