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璽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貫徹,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力、實踐力和思維力也成為高中地理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因為地理的實踐性特點,高中地理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不斷推進對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并探索更多實踐性的教學策略。本文探索高中地理教師如何設計地理課堂,以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關鍵詞】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地理實踐力;培養策略
地理是一門重要的實踐性學科和應用性學科。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高中階段的學生在掌握基本地理現象的同時,以地理課程為突破口,掌握人地的關系,形成基礎的區域認知觀念,培養綜合思維,進而達到全面認知地理環境的效果。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設計教學目標包括了地理知識的傳授、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地理思維能力的鍛煉以及擴寬地理學科認知的深度等四個角度。這就意味著教師開展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需要盡可能從高中生的學習實況出發,將地理知識的學習與思維能力、實踐力的培養同步進行,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同時,又考慮到高中地理學科屬于自然科學,教師設計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環節時需要最大限度地帶領學生走進自然、走進地理環境,讓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在學習中不斷得到提升。
一、改革課堂教學形式,發展實踐課堂
(一)改革課堂教學形式
傳統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形式基本是由教師帶領學生在課堂上一起學習地理知識。這種地理課堂的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專注程度,并在課堂學習中鍛煉其思維能力,但卻無法體現對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針對此種情況,地理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一定要突破封閉環境的限制,讓學生以更加積極、開放、靈活的學習心態來對待地理知識,讓其通過接觸相關教學內容的實踐表現,形成對地理知識點的實踐性認知,從而在應用地理學習的對比法、觀察法的同時,提升自身的地理實踐能力,提高學習效果。
(二)組建實踐化地理課堂
考慮到高中學校管理風格和管理模式的特點,教師在課堂時間帶領學生在自然環境中感受地理現象的機會是較為有限的。但是,地理教師可以通過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資源,把地理知識的學習帶出教室,讓學生形成更加實踐化的地理認知,進而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以必修一中的《植被與土壤》課堂教學設計為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植被和土壤資源,給學生提出實踐性的問題,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去探索、觀察、感受學校內的不同植物以及植被環境,從而在鍛煉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同時,讓學生掌握觀察對比的地理學習方法,養成從地理現象總結地理規律的良好學習習慣。
在此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分析“學校中存在哪些植物,又有哪些構成了植被”來導入新課,從而結合植物的生長規律讓學生了解植物、植被的分布規律,以及影響植被分布的因素。同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為什么學校會選擇種植這些綠色植物的品種,你在生活中還看到過什么植物品種和植被”等問題,鍛煉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此后,教師再開展不同植被環境的對比教學,讓學生分析不同植被環境之間是否存在關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將學校內部分植物(如樹木、操場草地)除去,對學校的植被環境會產生何種影響等,讓學生掌握植被變化與地理現象的關系,進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二、變革課堂學習模式,倡導動手操作
(一)豐富課堂學習模式
變革高中地理課堂的學習模式與對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的。只有讓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地理學科知識進行充分地應用,在學校環境和生活環境中感知地理現象,才能讓學生將其應用到各種領域當中。為了變革課堂學習模式,教師需要及時轉變地理課程的教學觀念,不斷豐富地理課堂教學的內容,構建充滿趣味性的學習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學習到不同地理知識,擴展知識面。為了豐富高中地理課堂學習模式,教師可以通過適當動手操作的方法,讓學生對需要分析的地理現象以及地理情況進行自主研究,甚至可以通過動手實踐的方法,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內容。
(二)設定動手操作實踐化情境
在高中地理必修二《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的課堂教學情境設計中,教師可以結合課堂引導和提問的方式,創設動手操作的實踐化情境。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我國不同農業景觀發展特點和分布區域,大膽揣測和仔細判斷農業區位形成的方法和影響因素,并結合原因進行分析。通常情況下學生對這種問題的回答主要包括了氣溫、地形、降水量、土壤等自然因素,而對市場銷售、運輸及政策支持等因素的表述頻率較低。這反映了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概念,但對一些實踐性較強的社會動態變化涉及較少。
針對此種情況,教師就可以設定“虛擬化”的動手操作實踐情境,讓學生以“農業種植大戶”的身份,結合常見的農業區位因素以及變化情況等,在其選擇的區域內,分析最佳的農業發展方案,并給出原因,從而讓其有效掌握我國農業區位發展變化的影響因素和發展原理,進而掌握相關地理知識內容。
三、設計地理實驗課,推動學生操作實踐化
(一)地理實驗課設計形式
一般而言,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設計地理實驗,不僅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讓學生更好地接觸地理實驗儀器,而且對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認知水平、拓寬其思維深度具有重要意義。這種地理實驗課是基于地理學科所具有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性質,通過建立自然地理實驗模型和社會地理實驗模型的方法,讓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掌握基本地理現象、了解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二)實驗課設計方法
在開展地理實驗課時,教師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地理教學資源,通過多種形式的實驗,讓學生充分掌握某一地理現象的產生、演變和內在原因。考慮到高中學校地理教學資源的有限性,教師在設計地理實驗課時,可以主要利用多媒體資源、校園環境教學資源、實驗室教學資源這三種課程資源。
其中,對多媒體資源的實驗應用在于通過構建地理模型的方法,讓學生充分地進行自我探索,從而提高地理求學的實踐力。例如,在《地球的圈層結構》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圖片或視頻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宇宙、太陽星系及地球的包含關系,從而讓學生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所處位置。同時,教師可以結合衛星拍攝的地球圖片,讓學生去發現地球的結構形式,從而使其形成對地球的統一認知。最后,為了回歸到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師可以通過動態演示地球切割的方法,借助切割剖面由外到內分析地球的結構。
而校園環境教學法可以在《鄉村和城鎮》一單元的學習中得到應用。教師為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實踐力,可以讓學生去圖書館了解學校多年來的發展變化。此后,再讓學生利用假期時間調查所在城市多年來的發展變化以及功能變化,從具體的角度,如城市區域劃分、內部空間結構、服務功能以及城區到城郊的狀態等,讓學生在實踐調查中了解城市變化,掌握地理知識,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分析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策略,是從高中地理學科的性質和教學目標入手,通過設計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環節、利用多種教學資源、開展多種教學活動等,讓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更加具有實踐性、靈活性。開展并組織這種地理課堂教學環境,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地理知識,而且可以加深他們對地理學科的認知,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地理實踐力、動手操作能力、思維創新能力等都得到提升,進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馬麗偉,王向東,李洪影.高中地理翻轉課堂微課教學與研究[J].黑龍江科學,2020(07).
[2]陳綱.高中地理智慧課堂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的思考與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20(04).
[3]周剛剛.運用信息技術構建高中地理高效課堂[J].中小學電教,2020(04).
[4]李宏飛.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轉型思考[J].江西教育,2020(12).
[5]李嵐,李晴,陳潔,王磊,林葉彬.淺議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實踐力的培養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