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小進
【摘 要】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一個問題,教師在教學中非常認真,但卻沒有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主要是因為在教學中教師總是不善于應用激勵性語言,從而導致教師“好心辦壞事”,激勵性語言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本文主要談激勵性語言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 初中 ?體育教學 ?激勵性語言
體育是實踐活動類課程,教師要能夠在體育活動中不斷去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并不斷鼓勵學生,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提升自信心。激勵性語言的應用在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從學生角度來講,還是從教師角度來講,采用激勵性的語言都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既可以有效提升體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又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水平,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激勵性語言有助于提升學生自信心
初中生是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和時期,在這一階段,教師要充分去挖掘學生的長處,尋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進而幫助學生提升自信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激勵性語言就可以起到這一效果。對于學生每一次的進步和提升教師都要毫不吝嗇的鼓勵和贊揚,從而使學生在肯定和鼓舞中不斷提升自信心。例如,在長跑練習中,很多學生對長跑練習的興趣都不高,積極性也比較差,這主要是由于學生缺乏耐心和毅力不佳所導致的,因此,在長跑練習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同來跑步,在學生感到疲憊的時候我會主動告訴學生,長跑主要是耐力的考驗,你已經做得很不錯了,但是還需要繼續堅持,老師比你的年齡還要年長,還能夠跑下來,相信你肯定要比老師做的好,加油。在經過這次鼓勵之后,明顯發現學生要比之前更有毅力,在長跑中基本上都能堅持下來。采用激勵性的語言往往更能達到良好的效果,而且更容易激發學生自信心。如果教師總是言語激烈,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師生關系,也很容易使學生產生自我懷疑,這對學生的發展是比較不利的。
二、激勵性語言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潛力
每個學生的潛力都是無窮的,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生的潛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很多時候在課堂中學生的能力基本都顯現不出來,甚至還經常犯錯誤,這就需要教師通過激勵性的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在體育教學中也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對于動作不標準或者不規范的同學,教師總是當場指出學生的錯誤所在,這樣很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對體育鍛煉產生逆反心理。學生的潛力是內心的,在剛開始練習階段學生難免會犯錯誤,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學生能力的缺失,教師要通過適當的方式和方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潛力,而不是扼殺學生的潛能。面對學生的問題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激勵學生,通過激勵性語言學生既可以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維護學生的自信心,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到更好。
三、激勵性語言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成就感
學生從體育鍛煉中獲得成就感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從而有效加強體育教學的效果,而利用激勵性語言,能夠加強學生的成就感。在成長過程中任何學生都希望被鼓勵和肯定,希望得到他人的贊譽,尤其是來自老師的贊揚。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需要在不同時期給予學生不同的鼓勵和贊揚,進而提升學生的內在動力。在每一次體育項目學習中,教師都要給予學生語言上的激勵,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進而從體育鍛煉中提升成就感。例如,在初中體育投擲類項目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用“你的動作真是優美,讓人看了賞心悅目”“不錯,有進步,照這種狀態下,你甚至可以在比賽中奪得不錯的成績”等等諸如此類的激勵性語言,教師不要吝嗇自己的夸獎,長期下去,學生在激勵性語言的影響下,能夠不斷提升自信心,進而從體育鍛煉中獲得成就感。但同時還要注意激勵性語言的時機,并不是所有的時候都適合使用激勵性語言,只有在正確的時機和情況下,激勵性語言才能有效發揮作用。
四、激勵性語言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能力
體育教學中體育活動類型是比較多的,而且很多都是團體性活動,這就需要學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做好團隊之間的密切配合,這樣才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為了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認可自身優勢,充分發揮學生在團隊中的作用,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就要多采用激勵性的語言,幫助學生提升自信心,進而提升學生的能力。例如,在籃球比賽中學生輸了,團隊內部就開始抱怨,說是因為某某同學才導致比賽輸,這時教師就需要及時站出來制止學生的這種錯誤想法,作為團隊比賽,比賽的輸贏憑借的是所有學生的配合,即便是輸了也不是由一個同學所導致的,另外教師要采用激勵性的語言來評價一下被指責的那位同學,避免使這位同學產生負面的心理情緒,同時,還要認可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對自己充滿自信,認可自己的能力,但也要讓同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 黃麗紅.激勵性語言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讀書文摘,2016(14):273-274.
[2] 苗愛民.淺談激勵性語言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J].學周刊:中旬,2013.
[3] 尹宏亮.激勵性語言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時代,2013(2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