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歷史課堂教學中的知識整合,簡言之,即根據具體教學和學生實際,對各類教學信息內容進行處理再加工的過程,其應有橫向和縱向的整合,如跨學科整合、某一階段或時段知識整合及具體某一節課的知識整合等等。本文以一節課的知識整合為例,試談課堂教學內容整合的原因和必要性、課堂知識整合必須遵循的原則以及課堂教學內容整合過程中的基本方法與技巧,希望能夠給各位一線教師以啟發,從而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 歷史 ?課堂教學 ?整合 ?興趣 ?主動性
所謂知識整合,簡言之,就是將各類零碎分散的知識信息根據人們自己的需要進行處理的過程。從歷史教學的角度來看,知識整合寬泛地說是對歷史知識體系橫向或縱向地總結,如跨學科整合、某一階段或時段知識整合及具體某一節課文內容的整合等等;從狹窄處說就是對一節課文內容的處理,今天我們主要談的就是一節課文的知識整合。
一、提高學生興趣,立足師生實際
新課程標準提倡從學生出發,努力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創造條件,因此,教學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提高則是主體地位是否凸顯的體現,也是能否學好一門學科的關鍵。
因此,課堂教學的內容整合必須圍繞學生實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服從于歷史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整合好教科書上的內容,使之更加生動化、淺顯化、深刻化,不但不會增加學生聽課的負擔,相反會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與效果,從而上出真正意義上成功的歷史課。
二、強化重點,突破難點
在確定教學目標的大前提下,課堂內容整合應該強化重點,突破難點。重難點是一節課的主干,也是重心。如果在具體課堂內容的處理上,忽視重難點,那這節課就會變成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學生對教材知識的把握,也無法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所以,在課堂教學知識的整合中,必須圍繞強化重點、突破難點展開。
三、必須依據歷史課程標準和教科書所規定的知識范圍
課堂教學整合中增補或者拓展的內容,需要考慮到:以不超越歷史課程標準和教課書所規定的知識范圍為度。萬萬不要盲目整合,什么都朝課堂里補充,什么都朝學生的腦袋里塞,最后只能夠增加學生的負擔,加大學生學習的難度,使學生逐漸失去耐心與興趣,最終適得其反,失去教學應有的效果。
四、整合視野要開闊
要想學生學好歷史知識,應在于是否形成正確的知識體系與鏈條,而要形成合理的知識體系與鏈條,歷史視野的開闊性則十分重要。所以,教師在知識整合過程中,應該注意適當牽引史實,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視野,保持其視野的開闊性,而不應局限于某一階段、某一時段或者某一課,只有這樣,學生的眼界開闊,才能學好歷史,且越學越好。
五、整合須多聯系與比較
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可以說聯系與比較是記憶歷史知識最好的方式之一,同時也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起到讀史明智的作用。在具體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整合時適當地添加同類事件或同時段事件進行聯系比較,在聯系比較中發現,在發現中思考,一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明確了歷史課堂教學中知識整合應該注意的問題后,下面我們來討論一下課堂知識整合的方式與方法:
一、圍繞目標,適當增補
增補教學內容時,在圍繞教學目標的情況下主要考慮的因素有:如何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豐富、生動,如何強化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如在講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2課《香港和澳門的回歸》時,補充香港澳門被列強強占的相關史實,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為完成教學難點即學生理解香港和澳門回歸的歷史意義創造條件;再如講同版九年級上冊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課時,可補充日本和中國參戰的歷史史實,還可以為以后中國在“巴黎和會”被欺凌及五四運動的發生埋下伏筆。
另外,所增補的內容還必須符合歷史知識的科學性原則和歷史教育的思想性要求,同時材料應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并且所補充的材料應該盡量是少而精的,這個分寸必須把握到位,否則整個教學過程顯得臃腫繁瑣,那就不是畫龍點睛,而是畫蛇添足了。
二、明確重點,精簡內容
精簡內容是與增補內容相對立的一種方式,許多課文內容含量過大,知識信息太多,如果面面俱到,則會淹沒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無法完成教學目標,這個時候就需要精簡內容。其主要作用在于適當削減書本課文內容的枝枝葉葉,把重要部分凸現出來呈現給學生。
在精簡教學內容時以下兩種情況可以作為精簡的對象:一是教材中的非主要部分,學生可以通過自己閱讀而理解的材料段落;二是學生已經掌握了的部分,學生對這一段知識已有一定的基礎,或以前學過或在其他學科中已學過的內容。
三、根據需要,調序校正
編寫者在課本編寫過程中,許多時候出于某一方面的需要和考慮,課文內容安排的順序并不符合教學中老師和學生的正常習慣,從常規的角度看去,許多時候反而顯得有些混亂。這時,教師可以根據我們的認知習慣和學生的具體實際,進行調序校正,把不適合學生習慣的順序調整過來,變成學生能夠適應的順序。
四、讀史明智,升華拓展
斐斯泰洛齊說過:“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展思維。”因此,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思考,將有關知識重新提煉、總結,久而久之,形成規律性的認識,即培養學生認知規律,獲得元認知能力。
歷史課堂不僅讓學生知道已經發生過的事件,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從歷史事件中應該吸取什么樣的經驗與教訓,這就是一節課的德育中心。如果說文章講究圍繞一個主題,其實一節課也有一個中心,這個中心就是這節課須升華的德育要求,是一節課的思想靈魂的主旨所在。
最后,我要說,歷史不僅僅是記憶的學問,更是思考的學問,因為如果僅有低層次的記憶,缺乏辯證邏輯思維,則不可能做到牢記歷史、以史為鑒。而想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注重知識整合,如果說課堂內容就好比發動機的內部部件,那么整合處理就好比潤滑油,只有好的潤滑油給發動機部件好的磨合,課堂教學這臺機器才會越開越好!
參考文獻
[1] 于右西.中學歷史教學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馮艷紅.《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知識整合》課件.平定縣東關中學.
作者簡介:姓名:趙士俊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81年2月 籍貫:安徽省天長市 單位:安徽省天長市炳輝中學 學科:初中歷史 職稱: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