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天嬌
【摘要】目的 探究將護理風險管理應用于心血管內科患者護理后的臨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隨機選擇2019年1月~2019年6月我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患者共計20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統計學的隨機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對對照組采用心血管內科護理常規,而對于觀察組,則根據患者以及病房的相應情況采用針對性的護理風險管理干預措施,對兩組患者住院期間發生的不良事件進行統計,并對比兩組患者住院期間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結果 采用了常規護理辦法的對照組患者住院期間共有12例不良事件發生,主要包括輸液針滑脫、跌倒、壓瘡以及未及時抽血等,而采用了護理風險管理干預措施的觀察組患者住院期間共發生不良事件2例,分別為輸液針滑脫以及意外傷害事故。對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進行統計學比較,對照組患者住院期間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患者,且兩組患者在住院不良事件發生率之間存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心血管內科住院患者采用護理風險干預措施,能夠及時發現患者住院期間存在的各項不良事件并予以有效的解決,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最大程度的保護患者的安全,因此在臨床具有推廣的意義。
【關鍵詞】護理風險管理;心血管內科;護理;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5..01
對于心血管內科來說,住院患者普遍年齡較大,且合并其他基礎病較多,因此心血管內科的護理工作存在的風險也是比較多的。護理風險管理作為一種新的護理理念,能夠將護理過程中潛在的風險及時查找出來,并制定針對性的措施予以糾正,有效提升護理質量,因此近年來在越來越多的醫療衛生機構得到普及。我院心血管內科也開展了針對護理風險管理臨床應用效果的相關研究,現將本次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隨機選擇2019年1月~2019年6月我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患者共計20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統計學的隨機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中,男49例,女51例,患者的平均年齡61.05±4.37歲;觀察組患者中,男53例,女47例,患者的平均年齡58.74±3.98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存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住院期間,護理部對其采用常規的護理措施進行護理。
觀察組患者住院期間,護理部通過分析心血管內科住院患者常見的風險因素,制定針對性的護理風險管理干預措施來對其進行護理。具體來說,心血管內科的常見風險因素包括以下:
(1)意外事件因素。由于心血管內科的患者住院年齡普遍較大,身體的各個器官出現相應的功能退化情況,導致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極大的限制,倘若此時缺乏家屬或者護工的陪同,那么就有可能出現一些不可預知的風險,如跌落、摔傷,甚至在用力排便時出現心肌梗塞的情況。這些意外因素的發生時間是不確定的,因此醫護人員必須在患者住院時對患者的病情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對發生以上意外事件可能的較大的患者進行更加針對性的護理,并告知家屬全天候陪同。
(2)管理因素。當前我院擴招了新入職了一批護士,這些新入職護士由于缺乏工作經驗,對我科常見的護理風險以及常規的護理流程存在不熟悉的情況,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相應的操作失誤,給患者徒增痛苦,且容易引發醫患糾紛。針對這些可能發生的情況,護理部需要加強管理,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切實提升我院護理質量。
2 結 果
通過表1數據可以發現,對照組患者住院期間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2%,遠高于觀察組患者住院期間不良事件發生率,同時,兩組患者在不良事件發生率方面存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護理風險管理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型護理措施,該種護理理念要求將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各項風險因素鑒別、分析出來,并制定相應的針對性措施予以解決,有效降低患者住院期間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兩組住院患者實施不同的護理措施,可以發現采用了護理風險管理干預措施的觀察組患者住院期間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明顯低于采用了常規護理措施的對照組患者,因此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具有在臨床推廣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1] 張 偉.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02):266-267.
[2] 歐陽燕珍,張君欽,陳 欣.風險管理聯合品管圈活動模式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應用[J].云南醫藥,2019,40(06):563-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