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萍萍
人們常常把朋友圈作為心情的記錄本,有事沒事發朋友圈,看朋友圈成了人們的生活常態,朋友圈輕松自在的表達方式正是師生溝通所需要的。
但是,小學生不適合帶手機進校園,與學生溝通后,我宣布,在班級以學生日記作為載體,開展“紙上朋友圈”活動。模仿朋友圈圖文并茂的表達形式,進行紙質記錄,不限字數,不限內容,允許學生將自己的喜怒哀樂通過“紙上朋友圈”的形式進行記錄。初始狀態設置為僅班主任可見,經學生本人同意后,可將部分內容設置為好友可見、家人可見或全班可見,并支持分享、評論和點贊。慢慢地,“紙上朋友圈”成了師生交流的好平臺。
點贊式評語——啟人心扉,樂于溝通
“紙上朋友圈”啟用之初,也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內容不真實,學生不愿互動等。通過點贊式評語,靈活運用直接贊美和間接贊美,能激發學生的溝通意愿,引導學生主動溝通。慢慢地,越來越多的同學愿意在“紙上朋友圈”上敞開心扉。
1. 直接贊美,激發學生溝通意愿。
直接贊美指的是直接面對面說出對方的優點,筆者將其運用到“紙上朋友圈”中,對學生在日記中表現出的優點進行肯定,手動點贊,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溝通意愿。
小強是個內向的孩子,在學校幾乎都不開口說話,每次找他面對面溝通,得到的總是沉默。他的第一篇朋友圈是“媽媽給弟弟買奶粉送的小車我很喜歡”,文字幼稚,字數不多,但貴在內容真實。我當即對他進行直接贊美:“你寫的內容很真實,值得同學們學習!”盡管他沒有回復,但是,他的朋友圈內容越來越豐富。有一次,他在“紙上朋友圈”中提到自己種下的火龍果籽發芽了,同為園藝愛好者的我評論:哇,太厲害了!老師也種過,可惜沒有成功。那一天,小強終于寫下了他的回復:老師,你要不要火龍果苗?等過幾天長大一點我送一株給你!那一刻,我忽然意識到之前的評論并不是無效的,那些話已經在他的心里默默地生根發芽,并在那一天破土而出,讓他愿意和我溝通。
心理學研究指出,人的大腦中存在一種“獎賞回路”。如果我們做出一個行為立刻就能獲得好的反饋,大腦會鼓勵我們重復這一行為,反之則要求我們放棄。對缺乏自信心的孩子進行直接贊美,可以讓孩子的行為及時得到正強化,從而愿意主動溝通。
2. 間接贊美,引導學生主動溝通。
“真的很羨慕那些生來就漂亮的人,我怎么一無是處呢?”
這是小情朋友圈的節選。她的學習成績不夠理想,自認為長得不出眾,覺得外貌和學習成績不好是交朋友的一大障礙。對她,我多次直接贊美,但效果并不明顯。六年級的孩子,同伴價值感很強,也許她更在意同伴的評價。我嘗試運用間接贊美,以第三者的口吻,讓贊美更客觀。
“你知道嗎?昨天班長還在我面前夸你幫助別人呢!你的優點大家都看在眼里,很多同學在日記里夸你。不過,溝通并不一定只能原地等待,也許你主動邁出一步,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相信主動的人更容易收獲友誼。”
自那天后,我發現小情的笑容更多了,和同學主動溝通的次數也多了。對于缺乏自我價值認同的孩子而言,直接贊美容易讓他們覺得不真實,而第三者的評價更客觀,更公正。此時,運用間接贊美,轉述第三者的正面評價,更有說服力。因此,在平時的工作中,我會注意收集學生或科任教師等對我班學生的評價,在適當的時候向學生轉述,讓學生更客觀全面地認識自己。
夸獎的話常常被人無意中記在心中。在平時的“紙上朋友圈”點評中,我以點贊式評語為主,發現學生的點滴閃光點,通過直接贊美或間接贊美,激發學生溝通意愿,引導學生主動溝通,進而樂于溝通。
同理型評語——解人憂愁,學會溝通
由于“紙上朋友圈”具有私密性,越來越多的學生將其作為情緒宣泄的途徑。此時,我就化身為解憂雜貨鋪的浪矢爺爺,傾聽孩子的煩心事,幫助學生解除與老師間的誤會,調解好朋友間的小矛盾……
1. 感同身受,打破溝通壁壘。
當學生遭遇親子沖突時,我接納孩子的情緒,告訴學生“我也曾有過和你一樣的煩惱”。不知不覺中,在將心比心的溝通中,學生愿意接受我的觀點,溝通的壁壘被打破。
當我打開小楠的“紙上朋友圈”時,紙上滿是淚痕。我能想象她邊哭邊寫的場景,滿滿兩頁紙,寫的是被父母誤會后的委屈。
小楠是個乖巧的女孩,班級中的大小事務都處理得井井有條,是老師和同學心目中的乖乖女。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公平對待,但還不會正確溝通,她經常因為一些小事與家長產生沖突。我知道此時說再多都不及一個愛的抱抱,說一聲“你受委屈了”。只有同理心,才能讓我真正走入她的內心。
“老師想抱抱你,也想抱抱小時候的自己。我們都是姐姐,有更多的責任,也避免不了受一些委屈。渴望父母理解我們,要首先理解父母,將心比心才能讓我們順暢溝通。你愿意心平氣和地試一試嗎?”
為了更好地促進親子溝通,讓孩子學會感同身受,六年級第一次家長會,我讓孩子在姓名牌后寫下自己想對父母說的話。那天的家長會,我建議家長寫一封信給孩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每次幫助學生處理各種溝通難題,不如教會孩子打破溝通壁壘,學會處理各種矛盾。
2. 創設情境,帶入溝通角色。
六年級的孩子自主意識逐漸強烈,喜歡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時還會反抗抵制師長的教育。怎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呢?我通過情境再現的方式,將學生帶入溝通角色,學會互相體諒。
翻開小董的朋友圈,“數學老師太不公平了,明明我們倆都沒寫作業,卻只批評我,一定是對我有偏見。我再也不學數學了。”
小董是獨生子,從小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直接的說教肯定會引起他的反感。創設一個情境,帶他進入老師的角色吧。
“讀小學的時候,我有一次偷懶沒背乘法口訣,如果你是我的老師,你會怎么做呢?”我問小董。
“那我肯定要教育你,如果不聽話可能還會找家長。因為我是為了你好。”小董不假思索地說。
“是的,其實每個老師都是為了學生好。下次生氣的時候想一想,如果你是老師,你會怎么做?”
后來,小董告訴我,他每次想對老師生氣時,就會想一想“如果我是老師,我會怎么做?”后來,他發現數學老師對他越來越和氣了。的確,人與人的溝通是相互的,親切待人必能收獲友好。
學生年紀還小,還不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帶入角色解決難題,反思自己的行為,并在一次次處理問題中學會換位思考。
3. 經驗分享,傳遞溝通方法。
六年級的學生同伴價值感逐步增強,在意同伴的評價,但同時情緒不穩定,同學間容易因為一點小事而引發矛盾,其中以心思細膩的女生居多。此時,我便以過來人的身份,分享自己類似的經歷,讓他們在我的故事中有所體會,學會溝通。
“求助!!!”大大的標題加搶眼的感嘆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老師,我成績下降已經很傷心了,小歡還在同學面前笑話我,我傷心得當場就和她絕交了。可是,今天我一個人在回家的路上,不知道為什么覺得特別孤獨。我好難過。”
這個女生成績一直很好,自尊心很強,我知道,直接讓她去和解,她肯定做不到。于是,在她的“紙上朋友圈”中,我寫下了自己的一個故事:
“不記得是什么原因,我和最好的朋友吵架了,當時覺得我們肯定會和好的。可是拖啊拖,現在我們已經失去聯系了。我很后悔,如果能回到過去,我一定主動一點,找她說話,寫個小紙條,或者找人帶句話……希望你以后不要像我一樣后悔。”當我看到她們手拉手地出現在我面前時,我知道,我的方法奏效了。
當然,學生是溝通的主人,我能做的僅僅是分享自身的經驗,傳遞我的方法。通過“紙上朋友圈”,運用同理型評語,讓學生在處理親子矛盾、師生沖突、同伴誤會時能換位思考,并通過經驗分享傳遞溝通方法。
征詢性評語——促人成長,有效溝通
“紙上朋友圈”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從個人情緒到班級情況,從和他人的沖突到對自己的反思……此時,我便充當一個追問者,在追問中拓寬溝通廣度,在追問中挖掘溝通的深度。
1. 點面結合,拓寬溝通廣度。
每個學生都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當學生在“紙上朋友圈”反映班級存在的問題時,我鼓勵他們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建議,并由點及面,拓展遷移到類似問題,形成解決這一類問題的新思路,使溝通內容更廣泛。
“老師,男生總是對著明麗說‘視明麗為糞土,明麗很傷心!”
“發生這樣的事情,老師很生氣!你希望老師怎么處理呢?”
“老師,還是大事化小吧!他們并沒有惡意,只是沒有把握開玩笑的尺度,不知道玩笑給別人造成的傷害。”
“你覺得開玩笑有什么注意事項嗎?”
“開玩笑前要考慮玩笑的內容和場合,開玩笑過程中也要留意對方的表情,如果對方不喜歡就立刻停止。”
學生從玩笑內容、開玩笑的場合等多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隨后在班級的微班會中討論了“班級玩笑公約”。從此,學生因為開不合適玩笑產生的矛盾大大減少。從嘲笑事件到“班級玩笑公約”,班級的很多公約都是從征詢式日記評語起步,由點到面形成的。作為班主任,要使40顆心連在一起是一件難事,而通過“紙上朋友圈”的形式,就能顧及全面,疏通每一顆心,把40顆心緊緊地連在一起,為班級建設提供新的方法。
2. 追根溯源,挖掘溝通深度。
“五一下午,立官來我家,我們談到了班上的一些事。他說班級紀律最大的隱患在于幾個人,其中包括我。我無比吃驚,聽君一席話后又豁然開朗。”
“可否思考一番,為何成為隱患?”
“吾向往挑戰,然課堂無趣;吾想好好學習,然控制無果;吾愿改變,然不知方法。”
“知不足,已達境界。如有困,師可助否?”
小龍在和我的反復對話中認識到,自控力不足導致了各種問題,并在同學的幫助下制訂了自我監督的具體措施,貼在桌角提醒自己。同學和老師對小龍的評價也變得越來越好。
每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有自己的不完美,通過“紙上朋友圈”追根溯源,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挖掘更深層次的原因,讓溝通更有深度。
“紙上朋友圈”避免了面對面溝通的尷尬,文字更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在實際運用中,我把對學生的尊重放在第一位,努力創設能有效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新型“我和你”的溝通小空間,使師生關系越來越和諧。
(作者單位:浙江省龍港市新城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