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開創性的將非遺項目苗族鼓舞與八合拳進行融合教學。使身隨音徜、勢從律起、拳為鼓動、鼓為拳舞,在傳承民族傳統文化隗寶的基礎上,為苗鼓和苗拳找到一條融合傳承之路。通過在校園廣泛的開展,成為了一門學生普遍喜愛的體育課程。
◆關鍵詞:八合鼓武;教學實踐;實踐成效
一、教學實踐的主導作用
(一)實踐設計基本思路
八合鼓武課程以《高校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教學與實踐》為教材藍本,結合《苗族武功》《湘西苗族鼓舞》等專著,創建了“智慧樹”精品資源課程共享平臺,并靈活運用教學用具提高效率,加強勞動教育。
(二)課程實踐流程
1.課程導入。課前使用智慧樹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在平臺通過查看學生線上課程資源學習情況,對學情進行分析。
2.課程實施
2.1運用“八部戰舞”進行“精準”熱身,充分預防運動損傷,豐富熱身活動形式,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帶入課程教學內容。
2.2進入鼓武課程的武術動作學習,運用視頻拍攝,重點選取,并及時上傳課程平臺的方式,分小組討論校正規范。教師加入小組討論和糾錯,使學生發現錯誤并糾正錯誤。
2.3接著學習鼓武課程的擊鼓動作,教師靈活運用教學器材,進行“點到為‘指、腳踏實地”等教學實踐練習。通過對擊鼓點與腳步移動落點進行對比分析、糾錯并加強練習。然后開始將鼓點節奏編為口令,讓學生跟隨口令熟悉八合鼓武融合。
2.4最后進入鼓武融合課程學習,依次從單次融合-口訣融合-輪轉融合進行練習,使學生理解鼓武動作的演化過程,更好的體會動作特點和要領。
2.5鞏固提高。教學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文化底蘊,拓展了專業素質,豐富了專業知識。學生將學習問題上傳到智慧樹課程平臺,進行在線答疑。學生拍攝的獨立練習視頻,作為課后作業,提高動作質量,并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3.教學實施預案分析與設計
3.1學生通過“智慧樹”課程平臺,在課前進行預習。
3.2采用視頻拍攝實時共享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可以有效緩解視野盲區問題,提升教學效果。
3.3八合鼓武的每段教學分為上、下兩個教學內容,兩周共4個學時。首次達到課(上)口令融合,二次課(下)完整融合的教學目標。
3.4課后采取線上答疑,作業,視頻回放再次分析等方式完成復習,鞏固教學成果。
二、課程教學實踐成效
本課程將拳與鼓進行融合教學,做到了拳與鼓和諧表達,并充分利用智慧樹網絡平臺,即時反饋學生問題,實現了課前預習、課中動作校正與規范,課后復習。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儀態端正大方,動作示范標準規范,示范環節設計合理,靈活運用場地與教學器材,做到了示范定標準,示范促練習,示范做引導,成效實踐途徑為以下幾點:
1.熱身活動,教師通過“八部戰舞”動作示范,達成“精準熱身”的實踐成效。
2.拳術練習,教師以口令融合的方式示范,達成學生出拳有力、快慢相宜、迅疾如風的實踐成效。
3.擊鼓練習中“點到為‘指、腳踏實地”示范,規范了學生的動作幅度,強調了擊鼓位置與擊鼓步伐的準確性,加上教具的靈活使用,達到加強學生勞動教育。
4.鼓武演化過程示范,使學生用聯想記憶的方式學習;生動了教學過程,創新了教學方法;達到學生更好體會鼓武核心要義,感悟鼓武融合所表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成效。
三、課程教學反思與整改
(一)教學反思
整個課程教學實踐體現了以學生為核心的素養要求,過程組織嚴密、流暢,符合學生的專業特點,把課堂還給學生,授之以漁。
1.注重營造學習氛圍。課程以“習武健體魄,武德修身心”為主線,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師生互動,使學生掌握技能。
2.有效利用簡單便捷的信息化技術。利用手機輔助教學,使學生分組相互討論,直觀了解演練過程。
3.教學手段多樣化。課程教學手段豐富,將傳統教學的優勢和數字化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職業素養。
(二)教學整改
八合鼓武教學設計中出現的最大阻礙因素:教學實施過程內容較多,學習周期較長,鼓武融合教學需細化拓展。
四、結語
八合鼓武課程,從源起就與拳法一脈相承,通過融合創新教學,使其成為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形式,并利用智慧樹平臺、簡單教具的靈活運用來提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邱燦,張明昌.高校如何進行科學的體育教學——評《體育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20(06):111.
[2]董躍春.“生活建構導向”型大學公共體育教學實踐研究——以“越野行走”課程教學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05):145-146.
[3]程斌.高職院校發展學生職業體能的體育教學實踐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7,7(02):162+164.
作者簡介
武吉文(1983—),男,湖南吉首人,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級一般性社科課題,課題號:SK202016,課題名:全域旅游背景下文旅融合創新發展的實證研究——以八合鼓武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