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曉
◆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社會的不斷進步,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國家和社會越來越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型的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社會,更加方便學生接觸各種各樣的信息,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念。小學生正處于不斷發展的階段,愛玩好動是他們的天性,但是對外界事物了解的少之又少,教師要加強指導,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為小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德育;教育現狀;教學策略
眾所周知,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喜歡玩耍,思想、智力、能力等處于不斷發展的階段。所以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綜合全面發展。但是現階段小學德育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
一、小學德育教育的現狀
1.老舊的德育觀念
在小學教育教學中只重視數學、語文等主要的科目,對德育教育缺少重視,這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是非常不利的,在各個學科中沒有合理有效的融入德育教育,慢慢的使德育教育與生活相脫離。現階段,部分學校老舊的德育觀念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如,讓學生了解小學生守則、背誦或者是摘抄名言警句、掌握德育的目標是什么等,學生成為被動接受德育知識的工具,不能更好的將德育知識融入到實際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念。傳統的德育教學沒有真正的讓學生認識到事情的本質是什么,總是使用老套的規章制度要求學生,最后讓學生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甚至表現出與教師教育相反的行為。還有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對外面世界沒有全面的認識,沒有人指導,不會積極主動地認識世界和了解世界。
2.德育沒有得到更好的落實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進行德育教育最好的場地,但是,在實際的德育教育中沒有更好的發揮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重要作用,教師和家長各持己見,也沒有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造成德育教育缺少統一性。在學校教育中更加重視的德育內容,家庭教育更加重視德育結果,學生如果缺少教師或者是家長的指導很難做出自己的決斷。在學校進行的德育教學中,教學計劃、教學目標沒有得到更好的落實,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德育課堂多數有語文、數學、英語教師進行授課,或者是學生利用德育課堂進行其他科目的學習。這就導致德育教育沒有得到更好的落實所以,教師要依據德育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完善德育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德育知識。
二、對小學生進行生活化德育教育的措施
1.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教師對小學生進行生活化德育教學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充分認識到德育對小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然后依據德育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德育教學,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的觀念。教師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以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以學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貫徹立德樹人的思想觀念。德育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始終貫穿于各個學科,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的性,然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學校可以對教師進行德育教學的培訓,讓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得到轉變,其次,也要引導教師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因材施教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2.組織有關生活化的活動
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很難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學校或者是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一些有利于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德育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到更多的德育知識。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摔倒的老人、亂扔垃圾、公交車上讓座等實踐組織相關的活動,學生可以以小品、相聲、話劇等方式展示出來,然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學生知道保護環境,尊老愛幼等重要性。通過這種多種多樣的生活化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德育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越來越需要綜合全面的創新型人才。因此,在小學階段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小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溫小蘭.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教育,2017(01).
[2]宋巧玲,劉紅文.小學德育教學生活化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新課程(上),2016(06).
[3]劉紅玲.小學德育教學生活化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