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榮森
◆摘 ?要:初中歷史是歷史學習過程中的初級階段,雖然對中學生而言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壓力不大,教學大綱對該階段的學習只是停留在讓中學生對教材有總體掌握,對學習內容有最基本的認識。歷史課作為文科類科目,學習起來自然避免不掉枯燥乏味之感,學生容易在課堂上昏昏欲睡、思想開小差,總體課堂教學效果低。因此,在農村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想使教學的效率得到提高,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興趣。本文圍繞如何提升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有效性問題展開探討。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習興趣;研究分析
歷史課教學對于中學生而言,能夠讓他們更進一步了解我國上下五千年的發展歷程和史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學習自然是青少年學習我國傳統文化,樹立民族自信心不可缺少的教學內容。只有對國家有一個清晰的定位,了解當今生活幸福富強的來之不易才能夠更加發憤圖強,努力學習。歷史的學習對于中華民族的學生身心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興趣又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因此,教師要采取措施提升歷史課堂的趣味性,爭取能夠增強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
一、農村初中生歷史學習興趣培養的現狀
1.目前教育部越來越重視學生素質教育,隨著新教改的落實,教師應該根據新教改的內容對教學內容、模式以及方法進行適當的調整,但是在農村的中學,很多教師進行教學的時候習慣使用灌輸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但是這樣并不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這種教學模式與國家對學生素質教育的初衷相違背。所以初中教師應該意識到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需要及時對教學模式進行調整,從而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具有濃厚的興趣,才可以更好的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生未來的成長有非常大的意義,對教師進行教學也有非常大的益處,當學生具備自主學習能力之后,就能主動對下節課需要講授的知識進行預習,這樣教師就能節省掉很多時間進行歷史知識的講解,這樣可以在很多成都上提高課堂授課的效率。
2.學生在初中階段正是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歷史教師應該把握住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靈活的使用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慢慢養成良好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培養學習能力。要想達到這個目標,教師首先需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很多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喜歡使用灌輸式教學模式,并且在課堂中并沒有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思考,這樣是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師只有意識到自己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及時改變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可以使用情景教學、生本教學、小組合作教學等方法,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并主動融入課堂教學之中,這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也是關鍵。
二、農村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
1.課堂采用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要學會采用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重點突出。比如將班級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分配不同的學習任務。教師單純得激發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探究欲望遠遠不夠,還應該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加學習動力,因此課堂上教師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給每一個學生提供自我展示、自我表達的平臺,并針對學生的發言和展示進行鼓勵或者補充說明。教師不能吝嗇課堂中的學習時間,通過給學生補充大量的課外知識可以增添學生對其歷史相關內容的興趣,同時也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思考空間和時間,尊重學生的思考成果。
2.推動理解歷史史料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由于受到課時與篇幅的限制,一些歷史問題學生在教材中沒有得到完善解答,甚至是對歷史內容一知半解,只能依靠死記硬背應付考試。長期以往學生容易在學習中感到困惑,很難理解這一歷史知識,而已混肴的知識點往往是教學與考試的重難點。對于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借助史料豐富教學內容,有目的性的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歷史學習體系,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例如,在講解我國近代歷史的開端時,教師可以借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鴉片戰爭前后發生的事情,包括其他列強對我國的侵略以及我國人民采取的一系列反抗,讓學生了解列強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豐富的史料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是如何一步一由封建國家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從而總結出“落后就要挨打”、“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結論。教師借用豐富的史料知識用多媒體進行展示,有效地把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轉變為形象有趣的歷史形象,提高了歷史教學內容的直觀性,課堂的教學效果也就會得到明顯的提高。
3.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由于初中歷史課程大多講述的是中國和世界的著名歷史人物、推動時代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及文物古跡,所以在教師的教授過程中難免會讓學生感到枯燥。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們由于不能高度集中精力,對老師講的內容也是一知半解的吸收。對于初中生來說,教師要學會利用問題來給學生進行引導,由于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對課程的理解程度不同,所以提出的問題難易程度也不同。老師要讓學生明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不代表學生問出的問題越刁鉆越難就代表掌握的程度越好,反而越常識性的問題越有利于初中學生反復記憶知識點。教師應當強調問題的多樣性和層次行,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挖掘史實背后包含的深層含義。比如在學習《洋務運動》這一課時,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去思考:首先是提出洋務運動時清政府的狀況如何,是什么樣的時代背景?其次是洋務運動的目的是什么?最后是洋務運動為什么不能完全成功,達到實施目的?先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的方向,再鼓勵學生去發散思維。
三、結束語
歷史教師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是一件易事,所以教師應該做好心理準備,這項工作必定是一場持久戰,歷史教師應該保持樂觀的心態進行教學工作,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細心留意學生的課堂表現,根據學生的學習進步不斷調整教學方案,在教學中靈活的使用教學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劉宏麗.試述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行為[J].現代交際,2015(12):205.
[2]胡文芳.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教學行為研究[J].才智,2015(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