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徐州有句俗話,叫“沒有熏不黑的鍋屋?!币馑际钦f新蓋的鍋屋(廚房),無論墻有多白,日子久了,也會被油煙熏黑。言外之意是說,只要長時間地對一個人施加某種影響,總會使其有某種改變的。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就曾把“熏鍋屋”的方法拿來指導學生學語文。
執教《馬背上的小紅軍》時,他問:“那位小紅軍是個怎樣的人?”學生連讀兩遍,還有七八個學生沒找出來。于老師就說,再讀。三遍過后,下面終于小手如林,于老師夸獎學生自己讀懂了課文。
接下來,于老師又讓學生把最令自己感動的地方畫出來,并把自己的理解、體會通過朗讀表達出來時,學生又進行了聲情并茂地朗讀。有的學生讀著讀著竟流淚了。
然后,他請大家逐段朗讀,看看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當學生讀到第二節時,于老師點撥道:“大家注意,看人家的提示語寫得多么精彩!再細細讀讀,讀進去、記住了,你寫對話時,也就會寫提示語了?!睂W生在于老師的指點下,又去讀、去寫。
在進行讀寫結合訓練時,于老師又拋了個問題:“陳賡為什么說他對不住這位小紅軍?他會怎樣責備自己?又會怎么做?”他請同學們再接著寫下去。最后他又讓學生進行互相批改。
一節課,就這樣讀完了寫,寫完了評,評完了改。如此反復,取長補短。那節大課下來,人均寫出了200多字,寫得感人肺腑,動人心魄。
當時,有許多老師在現場聽課。下課后,有老師質疑:這就是閱讀教學?蘇教版主編張慶老師肯定地回答:“這是真正的的閱讀課。閱讀課就是讀書課。就這樣節節讀,課課練,鍋屋豈有熏不黑的道理?”
于老師教語文就像在“熏鍋屋”。他說語文是個慢功夫,是個長期訓練、積累的過程。要引導學生下苦功夫去讀去背去寫,而不是一課一課地去講,去條分縷析。他說,如果不認同,就反過來想想自己,你自己的讀、寫能力是哪兒來的?是教你的老師講出來的?不是,是你自己在大量的、長期的讀與寫的實踐中形成的。
想想于老師的的話,似乎有道理。上世紀八十年代,父親也曾熏到了我的語文。我的父親和母親都曾做過幾年民辦教師。先是父親在學校教課,母親嫁過來之后,父親已經到大隊當民兵營長,母親便接替父親在學校繼續教學。后來,父親干了大半輩子會計,母親因為要了第三胎,便回家務農了。
父親今年虛歲七十。他愛好十分廣泛,會拉二胡、彈琵琶,喜歡京劇、柳琴、電影,愛好畫畫、書法,毛筆字寫得很好。村里有紅白喜事經常請他去當“外柜”。他還曾經編過劇、演話劇。夏日夜晚,清風徐來,夜朗月明。吃罷晚飯,閑來無事,我們一家人常在門口納涼。這時,父親便會搬把大椅子坐下,蹺起二郎腿,或操起二胡,或手揮琵琶、或橫吹竹笛,引得左鄰右舍都圍攏來。父親的多才多藝,加上母親的善良好客,自此,我們家就成了人場子,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家里依然是人場,甚至更甚之。下象棋的、玩麻將的,打撲克牌的,十二點左右上門,下午五點準時結束,寒冬酷夏,雷打不動。來來往往,出入自由。幾度成為村上一條獨有的風景線。
父親尤其喜歡看書。自從我記事起,家里的柜上、床頭、桌邊,到處是父親的書。印象中,《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薛剛反唐》《鍍金時代》《牛氓》《故事會》《故事林》等中外大部頭、小畫書都有,滿滿兩口袋還多??上Ш髞砟赣H嫌占地方、招老鼠,都給賣了,不然,到現在,該是多么珍貴的資料。
受家庭氛圍的熏陶和父親的影響,小學四年級起,我也喜歡上了閱讀。經常逮著好書就不放過,甚至蹲得腳麻腿酸。那時看得最多的是瓊瑤小說和武俠小說。當然,也看《薛剛反唐》和《呼延和兵》等和歷史相關的書。傍晚,父親下班回來,我常偷父親的大部書看。他那輛“永久”牌大架自行車車把上的黑提包里總有看不完的書吸引著我的目光。只要找不到書,父親準會喊道:“小艷,拿我的書了嗎?”“拿了,我看看就給您!”我們家還經常放《羅成算卦》《穆桂英掛帥》《卷席筒》《王小趕腳》《唱面葉》《張郎與丁香》等戲曲、柳琴和大鼓。它們讓我的思緒插上想象的翅膀,朝著文學殿堂飛翔、飛翔……
現在想來,我對語文的喜愛就是得益于那個時候受到的啟蒙,然后,在中師、教書,一路“熏”起來。
“熏鍋屋”果然有道理!
沒有熏不黑的鍋屋,沒有學不好的語文。開學后,我也好好“熏熏”我的那幫弟子們,熏出他們的閱讀能力和水平。
婆婆來了。給我們帶了兩桶自家花生榨的花生油。婆婆想得真周到。
當我下午從同學家燒紙回來,婆婆正和先生、羽寶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澳慵遗瘹鉄岷?,我上你家來洗澡!”婆婆笑迎著我說?!班牛堑?,媽。我家地暖溫度高!”拿起前幾天買的榨汁杯,我邊說邊給婆婆榨了一杯蘋果汁。記得婆婆以前說過,因為怕涼,又沒有牙了,從秋天到現在幾乎沒吃過水果。所以,臨時決定把這款簡單、實用的榨汁杯送給婆婆?!皨?,給你也買一個吧,你看多方便,四十秒就能喝上果汁了?!币窃谝郧埃先思铱隙〞[著手拒絕的。這次并沒有,只問了句多少錢。我告訴她不貴,婆婆便不作聲了。我知道,婆婆這是接受了。于是立即下單又訂了一個。
聊天時,婆婆跟我講右腳大拇腳趾上長了個疙瘩,走路多了就疼。平時,自己有個小病小秧的,我從來不在意。卻聽不得父母說哪兒哪兒疼,尤其對于沒有女兒、只有倆兒子的婆婆來說,只要她說疼,我一準會帶上她去醫院。這次也不例外,我一聽,立刻讓她脫了襪子。一看,原來大拇腳趾有些變形,與二拇腳趾緊密地貼著,連一點縫隙都沒有。這樣走起路來不磨腳才怪呢!于是當場就和先生決定第二天帶婆婆去醫院檢查檢查。婆婆不當回事,說啥也不愿意去。
晚上,婆婆洗完澡,看她不停地在錘頸椎。我知道,老人家的脖子又疼了。便喊道:“媽,我給你貼兩帖黑膏藥吧,前天才買的,貼上熱乎乎的,特別舒服!”“行!”婆婆欣然接受。拿了兩帖貼在婆婆的頸椎處,對她說,如果受不了,就喊我給揭掉。婆婆歡歡喜喜地睡覺去了。
第二天吃完早飯,便和張先生把婆婆“綁”到了仁慈醫院。
經過醫生及院長診斷,說婆婆腳上的疙瘩是有一塊骨頭變形導致的,具體的醫學術語我們也不懂。醫生建議做個微創手術,打三個小孔,將軟組織切除一部分,把大拇腳趾“復位”,住院兩周,兩個月左右就能長好了。一聽說要花一萬多動手術,婆婆說什么也不愿意。我和張先生商量后決定先順著她的意,等疫情過去了,再去做手術。
什么叫孝順?孝順,孝順,順著才叫孝。孝順不僅僅是讓老人吃飽、穿暖、還要關注老人的心靈和精神,想老人所想,急老人所急,做老人所需,順老人心意。這,才是真正的孝順老人。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曾經教過很多屆學生。很多學生隨著時間漸漸淡出了生命的視線??墒牵袀€吳姓女孩兒,如晶瑩剔透的水晶球,常掛在我生命的心田。
記憶中,女孩自私、任性、霸道、特愛生氣。凡事不能吃半點虧,丁點大的事就和身邊的人斤斤計較,在同學中的人緣極差。班級里的大部分同學,對她滿肚子意見,三天兩頭到我這兒告狀。
也許從小受到爸爸的寵愛,使得她每天都會帶五、六塊的零花錢,整天就知道吃零食,并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作業常常是高興就交,不高興就說沒聽清、忘寫了之類的話來應付。當時,所有科任老師,都把她當成小太妹。面對這個不求上進的女孩,真是說不得,又打不得。為此,很長一段時間里,一提起她,我就頭大。然而,偶然發生的一件事改變了我對她的看法和態度。
事情還得從頭說起。一天中午,有同學告訴我女孩兒不知什么原因正趴在座位上放聲大哭,我連忙丟下手里正批改的作業,跑去詢問。經過反復追問,她才語無倫次地告訴我她媽媽和爸爸吵架,生氣離家出走了。我安慰她大人的事,讓大人自己處理,小孩子先顧好自己的學習。
后來的一天早讀,我發現吳同學無精打采地趴在座位上有口無心地讀書,我輕輕地問了句:“你媽媽回來了嗎?”她的臉“唰”得一下漲得通紅,一聲不吭。過了好大一會兒才哽咽著說:“沒有。聽俺叔說,俺媽不要我了?!蔽业男南蚁癖皇裁础皬棥绷艘幌?,躍起八丈高。真是個可憐的娃兒。我強笑著安慰她:“怎么可能呢?天下母親哪有不要自己孩子的,放心吧,你媽還在氣頭上,等消了氣自然會回來的。別胡思亂想了,趕緊讀書吧!”“你要好好表現,等你媽媽回來后,她一定會很高興的?!薄罢娴膯??”她疑惑地眼神向我質疑道。我定定地看了她一眼,鄭重地點了點頭。也許是她想通了,也許她想用讀書忘記自己的煩惱,居然聽話地讀起書來。
自此,同樣身為一個女孩兒母親的我,便對這個暫時失去母愛的女孩有了一份發自內心的特別牽掛:早讀來晚了,我便派學生到她家去叫她;衣服臟了,我便催促她換下;頭上、身上有味了,我就讓她去洗澡;發燒感冒了,我便給她倒上一杯滾熱的純凈水。學習上更不用說了,作業錯了,我便把她叫到我跟前耐心地指出并讓其訂正;不懂的地方單把她留下“開小灶”……有一次,不講衛生的她頭上生了虱子,我知道后買了滅虱藥遞到她手里讓她洗,現在一提到這事,我還感覺頭上癢得如“虱”在爬………
日子一天天從眼前流逝,沐浴在“愛”的陽光下,女孩兒悄悄地成長著、變化著:下課了,別的孩子都出去玩,她一反常態,在座位上寫著、算著;上課時,那雙明亮的大眼睛目不轉睛地盯著黑板,臉上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專注;自習課上,再也不見她“張牙舞爪”地在班里橫了;作業紙上干凈整潔得簡直判若兩人;放學了,別的孩子都走了,離家近的她主動留下幫忙打掃教室……尤其令全班同學刮目相看的是對同學不再那么計較,誰需要雙面膠,她一路小跑地遞到人家手里,誰的鋼筆沒水了,又是她第一個把自己的“墨水”拿出來與人分享,當聽到別人的一聲“謝謝”時竟會臉紅,甚至改掉了吃零食的不良習慣。面對吳同學發生如此之大的變化,我是看在眼里,笑在心中,甘之如飴。
令我驚喜的還在后面呢!“三八”婦女節前一天,依照慣例,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項為母親做件事表達對母親的感謝之情的實踐性作業。節日當天晚上,窗外,漆黑一片。我在明亮的燈光下批改著學生的作業。忽然,從女孩兒的《補充習題》里滑落一張卡紙,我拾起一看,竟是這孩子做的一張卡片,上面畫了個大大的“心”形,周圍用彩筆畫了許多花花草草,端端正正地寫著:“親愛的王老師,您好!今天是三八婦女節,別的同學都能為媽媽做一件事,可我至今都不知道我媽媽在哪兒。我想到了你,這些日子里,你關心我、幫助我、不嫌棄我,就像我的媽媽一樣疼愛我,謝謝你對我的關心,我會記在心里一輩子。以前我做了許多錯事,惹你生氣了,讓你費了不少心,請你原諒!真想叫你一聲媽媽………”看到這兒,我既感動又興奮,幸福的眼淚奪眶而出,為女孩兒的懂事,為自己的心血沒有白費。
在隨后的期中考試中,女孩兒竟考了99 分,一躍成為全班第一名。畢業前的六一兒童節上,她朗誦的《明天,我們畢業》,讓我的心再次感動。用桌椅搭起的簡單而溫馨的舞臺、優美的音樂,在聲情并茂的朗誦中,在淚眼模糊的對視中,濃濃的師生情誼在臺上臺下,在彼此的心中靜靜地流淌……那一刻,我深深地知道:我是真的走進這個女孩兒的心里了。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弊鳛閹熣?,首先要在師生間搭建一座心靈相通的愛心橋梁。心理學家認為“愛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近代教育家夏丐尊也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陶行知先生更是精辟地指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蔽í毼覀儞碛辛诵撵`對心靈的尊重,我們才會具備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和化險為夷的教育智慧。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于這個特殊的女孩兒,我以愛心為媒,傾注真情,用心溫暖她,用情去感化她,搭建師生心靈相通的橋梁,在生活上和學習上及思想上給予幫助,讓她感到老師的尊重、關心、重視……用關愛喚起她的自信心、進取心,使之成為了品學兼優的學生。
女孩兒只是許許多多的問題女孩中的一員,愿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們攜起手來,以愛為媒,真心澆灌幼苗,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沐浴在師者的關愛之中,托舉起明天的太陽!
周日,上網瀏覽,看到一篇帖子,說的是一個家庭的好與不好大多數因素取決于母親。我就有一位這樣的母親。她在教育子女問題上開明、開通,有主見,更有遠見。她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在上個世紀那個物質匱乏、知識不受待見的八十年代,在我們那個重男輕女的王氏家族里,她不辭勞苦、忍饑挨餓,更不顧鄰里鄉親的冷嘲熱諷,一門心思供我們姐弟三人上學——無論是寶貝一樣的男孩子,還是被長輩視為賠錢的丫頭片子。母親曾堅定而明確告訴我們:“只要你們愿意上學,能上到什么時候就供到什么時候,砸鍋賣鐵也供?!?/p>
在她的教育影響之下,我們姐弟三人都很懂事孝順,獨立自強,好學上進,全部受到了中等及以上教育。妹妹上的是大專,考取了揚州水利學院土木工程,并選修了監理專業,是個雙專生,再后來又自修了本科的造價師,現在是揚州建設集團的一名高級工程師;弟弟上的是中專,學的是財務管理專業,遺憾的是畢業那年正好是2002年,國家不再分配工作,所以沒有編制。不過,他也挺努力上進的,自己在網上找了勞務輸出公司,應聘成功,最近幾年一直在國外打工,在公司負責采購、做賬。中師畢業以后,我也沒停止進步,考大專、考本科,還幸運地拿到了學士學位。
要知道,在二十幾年前,一個農村家庭的所有孩子都能上學,都能受到中高等教育的,真的是少之又少。算上我們家,我們一個生產隊也就只有兩家。
現在想來,我們姐弟三個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全是母親的功勞,全是緣于母親當年的膽識和遠見。如今,雖已過不惑之年,我依然不會停止努力的腳步,因為我知道,努力工作,好好生活,活到老,學到老,才是對母親最好的回報!
一個家庭的好與不好大多數因素取決于母親。很多時候,一個家庭的孩子能否自立、有出息,也取決于母親。我的母親,就是我們姐弟仨的點燈人,她照亮了我們前行的方向。
如果,你是一位母親,擔起自己的責任,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去點亮孩子前行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