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克斌
在所有自發性腦內血腫患者中,自發性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所占比例可高達51.0%~73.3%,該病患者發病急,病情發展迅速,患者一旦未能接受到良好的治療則很容易對其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1]。對于出血量>30 ml 的患者,醫生通常會推薦患者選取手術治療。傳統的皮層造瘺手術治療臨床療效受限,給患者帶來的創傷較大,不利于促進患者恢復健康。本次研究主要以自發性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經腦溝間入路顯微手術治療的實際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60 例自發性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開展本次試驗研究,選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30 例。參照組男16 例、女14 例,平均年齡(53.74±5.21)歲;研究組男17 例、女13 例,平均年齡(53.32±5.8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入院患者治療方式 通過GCS 量表對所有患者進行評估,對于GCS 評分≥10 分的患者,需密切關注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給予神經重癥監護、脫水降顱壓、控制血壓等治療,完善患者的腦血管CT 檢查和腦血管造影CT 檢查,對患者進行保守治療,直到患者發病的1 d 后,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進一步展開血腫清除術,在治療期間如果患者出現意識變差情況,需對患者展開顱腦CT 復查,當復查結果顯示患者存在腦積水或出血量明顯增加時為患者行急診手術;對于GCS 評分<10 分的患者,需在其入院以后給予神經重癥監護、脫水降顱壓、控制血壓等治療,完善患者的腦血管CT 檢查和腦血管造影CT 檢查,展開急診手術治療。
1.2.2 手術治療方式 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在患者頭皮上對血腫位置、外側裂以及中央溝進行標示,擬暴露位于外側裂遠端緣上回處的骨窗,切口位置為患者的耳廓上方一直到頂結節處,在實際操作中需以患者的血腫位置為依據對切口位置進行調整,應用乳突撐開器將患者的軟組織撐開,將顱骨顯示出來,于顳側處進行鉆孔,銑出骨瓣大小為2.5 cm×3.0 cm。在剪開硬膜前用125 ml 甘露醇(20%)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基底選取為額顳側,呈C 形將硬腦膜剪開。參照組行皮層造瘺手術治療:以CT 定位為導向,對與血腫距離最近的皮層進行造瘺,進入到患者的血腫腔對血腫進行清除。研究組行經腦溝間入路顯微手術治療:在顳橫回和外側裂遠端上支緣上回之間的腦溝進行鈍性分離,將蛛網膜分離出來,在分離過程中如果患者的腦壓比較高,可以先進行部分解剖,然后從腦溝側緣上回皮層處對血腫腔展開穿刺工作,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抽出血腫量進行確定,待完成減壓以后對蛛網膜進行鈍性分離,在距離血腫腔較近的地方對無血管區皮層進行切開,切開長度約為1.0~1.5 cm,進入血腫腔以后對手術視野進行調整,對血腫進行清除。在手術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從剪開腦膜這一環節開始,接下來的操作均需要在顯微鏡觀察情況下展開,醫生需要確保手術手法輕柔,需要對患者的皮質組織進行保護,需要對牽拉損傷現象的發生進行降低,預防對腦血溝血管造成損傷,在吸引過程中可同時應用生理鹽水對患者的血腫部位進行清洗,最大程度上對血腫進行清除,對術野范圍內有無出現活動性出血現象進行觀察,如果有,可采取雙極電凝進行低功率止血,如果無,則可對硬膜進行縫合,手術完成以后將引流管放置好,對骨瓣進行復位處理,固定好連接片。
1.2.3 術后患者治療方式 手術結束以后將患者送往神經外科進行重癥監護,對患者的血壓、心率等各項指標進行密切監測,做好并發癥的預防工作,根據患者實際恢復情況為其展開肢體功能訓練等。術后1 d 通過顱腦CT 對患者的血腫清除情況進行復查,術后2 周對患者的腦水腫減輕情況和血腫吸收情況進行復查,在未出現中線移位的情況下可令患者出院。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昏迷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通過GCS 量表對兩組患者的昏迷情況進行評估,GCS 總分為15 分,分數越低代表患者的昏迷程度越嚴重[2];通過ADL 量表評估兩組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況,總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高[3]。②比較兩組患者的血腫清除程度,對血腫清除<60%,60%~80%、>80%的患者例數進行觀察和記錄,血腫清除優良率=血腫清除>80%例數/總例數×100%[4]。③比較兩組患者的二次手術情況。④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肺部感染、再出血和腦水腫。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昏迷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GCS 評分和ADL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GCS 評分和ADL 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血腫清除程度比較 研究組血腫清除優良率為66.67%,高于參照組的3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昏迷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昏迷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較(,分)
注:與參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的血腫清除程度比較(n,%)
2.3 兩組患者的二次手術情況比較 研究組有1 例患者進行二次手術,二次手術率為3.33%;參照組有7 例患者進行二次手術,二次手術率為23.33%。研究組二次手術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192,P=0.023<0.05)。
2.4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參照組患者發生肺部感染3 例,再出血3 例,腦水腫2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6.67%;研究組患者發生肺部感染1 例,再出血1 例,腦水腫0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6.67%。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P=0.038<0.05)。
自發性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通常具有起病急,發作迅速等特征,需要得到及時且行之有效的治療,在臨床治療工作中如果患者的實際出血量<30 ml,則可對患者進行保守治療,如果患者的實際出血量比較大,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威脅,則需要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臨床上常見的手術治療方式具有多樣性,包括鉆孔抽吸術、顯微手術清除血腫、立體定向鉆孔抽吸置管引流聯合纖溶治療等,手術治療固然能夠起到一定的臨床療效,但是同時也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程度的損傷,對患者預后效果的提升和健康水平的恢復產生了比較嚴重的阻礙[5]。
近些年來,在腦顯微解剖學的發展和進步下,精準神經外科理念逐漸滲透進自發性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工作中,該方式的應用能夠對患者的病灶進行精準定位和評估,能夠通過腦裂、池和溝等方式對患者的深部病灶進行充分暴露,從而將腦脊液釋放出來,能夠對正常腦組織產生的牽拉現象進行有效降低,能夠明顯減少患者的出血量,預防患者正常腦組織受到損傷,術后給患者帶來的不良反應和并發癥比較少,有助于促進患者快速恢復健康,且該方式的切口也比較小,不會對患者的美容效果產生影響,可以顯著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GCS 評分和ADL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GCS 評分和ADL 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血腫清除優良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二次手術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經腦溝間入路顯微手術的應用有利于優化自發性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給予自發性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經腦溝間入路顯微手術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效提升治療效果,安全性高,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