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革命文化植根于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政黨屬性,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作為革命文化載體的革命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與價值。淮海地區有著豐富多樣且頗具獨特性的革命文化資源,但未能充分有效地應用于當地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駐地高校應結合本校實際,全方位推動地方革命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關鍵詞:革命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部黨的經典政策性文件對于革命文化的基本內涵及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領域的地位進行了界定。
一、革命文化釋義
關于“革命文化”的理解紛繁復雜,不過本文中是專指“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
中國共產黨締造了中國革命文化,在性質上屬于無產階級政黨特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文化中國化的成果。中國革命文化的基本內涵,如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要求。中國革命文化形成與發展歷經不同階段,內涵不斷豐富但核心本質始終如一。舊時代,中國革命文化是推翻封建主義、殖民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統治、實現人民解放獨立的有力武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革命文化是開展社會主義道路探索、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自立自強的基本動力;進入新時代,中國革命文化又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不斷自主改革與超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支撐。中國革命文化形成和發展的百年史的任何一個節點,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的決心,這是中國革命文化的核心特征。
在中國特定的社會環境中發展起來的革命文化必然深刻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系統影響,傳統文化部分基因的植入豐富了中國革命文化的內涵。比如變革思想,《周易》中就有“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事大矣哉”。傳統文化中的“革命”,突出“順乎天而應乎人”,強調新統治者登位乃“天意如此”,實為強化統治階級的控制力,而革命文化之革命“突出了“順應時代發展”,強調為人民利益。中國漫長的專制時代,革命以不同形式存在,一方面是朝代更替,另一方面是基于生產力發展的社會經濟文化的漸進性改變,此間不乏當制度無法容納生產力、生產關系需求而發生的劇烈變革。
革命文化之重要特征在于“革”,即變革,不能狹隘地理解為革命就是暴力反抗或推翻政權統治,這只是特定時代社會變革的激烈形式;革命本身涉及到社會階層、集團利益的重新分配,因而,與此相關的社會、經濟、文化性質與結構的調整本質都屬于革命范疇。革命常在,改革本身也是新形勢下的一場偉大革命。歷經時代淬煉而成的中國革命文化在新時代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又賦予其新的內涵。
革命文化本身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意識形式,這種精神的載體就是革命文化資源。我們理解、傳承這種文化正是通過有形或無形的革命文化資源這可以結合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活動軌跡遍布全國,所以革命文化資源在全國各地廣泛分布,有些無形革命文化資源屬于跨空間的不具有地方屬性 ,但許多資源形成于不同時期、不同形勢,革命文化資源的性質特點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亦有所不同。
二、淮海地區革命文化資源特點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屬性
淮海地區包括蘇魯豫皖交界的約十多個地市,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個億。中國共產黨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的長期革命、建設與改革奮斗,形成了豐富的革命文化資源。這些資源至少具有以下特點。
革命文化資源規模大。淮海地區各種革命文化紀念館場所眾多,各種革命戰役戰爭遺址遍布,革命歷史文化非物質遺存亦極為豐富,革命英雄人物和事件閃耀,所有這些共同生成了極具教育價值的革命文化資源富礦。
革命文化資源類型多樣。資源根據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類型劃分。如果從文化角度看,有物質文化資源與非物質文化資源的劃分,前者比如革命歷史遺跡、場館等,后者比如紅色故事傳說、作品等;根據不同的歷史時期劃分,可以分為共產黨初創時期、國內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以及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時期等不同時期的革命文化資源。
革命文化資源分布的片區性差異。全淮海地區遍布革命文化資源。我們的調查可以清楚看到不同地方革命文化資源分布情況,即淮海地區固然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革命文化資源,但具體到地區內的各個片區,其革命文化資源留存還是有差異的。比如在徐州,關于淮海戰役的歷史遺存和紀念館資源較為豐富,而臨沂等地抗日戰爭方面的遺跡較多,在江蘇山東交界的微山湖地區,中共領導下的抗日游擊隊歷史遺存比較多。
革命文化資源主題相對集中。可以說,從1921年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在徐州及淮海地區領導和支持開展革命活動,貫穿著全部革命斗爭時期。但綜合淮海地區的歷史遺存來看,最為突出的仍然是抗戰主題和解放戰爭主題。而這些主題鮮明的革命文資源更為集中地反映出中國共產黨的先進精神風貌和內在品質。
三、淮海地區高校在地方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
地方革命文化資源利用效果學生自身意識問題,更多的與學校對地方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有關。據調查,相比當前國內省內做得較好的高校,淮海地區高校在地方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還存在以下比較突出問題。
總體看,淮海地區高校并沒有建立起依托地方革命文化資源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特別是缺乏深度的革命文化教育意識與做法。多數高校僅僅停留于讓學生簡單地自行參觀,沒有為大學生提供深刻的背景知識介紹,也沒有做必要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深層意義的解讀;甚至,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根本沒有利用地方革命文化資源輔助教學的意識。
地方革命文化資源的研究和利用尚未形成規范模式,特別是對于革命文化資源的“地方性”關注不足。目前,除了江蘇師大有一定的徐州地方革命文化研究基礎,其他學校幾乎是空白。沒有足夠深入的對地方文化資源的挖掘就無法為地方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深厚的理論基礎,直接導致在資源的利用方面,無法真正起到地方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入腦入心的效果。
與地方合作共同推動地方文化資源研究和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較少。雖有已有多所高校與淮塔管理局等相關革命紀念館簽訂了實踐基地協議,但實際上關系非常松散,并沒有真正建立起密切的研究、教育教學合作關系。
校內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地方革命文化資源的形式單調,缺少足夠吸引力。調查顯示許多學生對學校開展的地方革命文化宣傳活動并沒有太大興趣。如何實現地方革命文化資源轉為有吸引力、有針對性的有價值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需深入探索。
四、地方革命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建議
當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及擁有的資源各有不同,兄弟高校經驗可以借鑒但不宜照搬。在地方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需探索適合自身情況方式方法。
從全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建立地方革命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劃。充分認識地方革命文化資源的重要價值,結合本校學生實際,將地方革命文化資源與各個專業、各個年級相聯系,從學校宏觀層面、從學生受眾角度,形成相對穩定便于執行的規劃,經過幾年的實施,將之打造成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特色做法。
將地方革命文化資源轉換為教學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革命文化本來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內容,充分挖掘地方革命文化資源的思想性理論性,將其融入革命文化教學,能夠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的生動性和效果,讓學生更感興趣;并且更便于學生近距離體會革命文化。從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本身而言,也正需要以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人才培養效果。
以地方革命文化資源為依托開展各種類型的創作。一般來說,地方革命文化資源內涵豐富,類型多樣,在理解這些地方革命文化資源的深刻內涵后,發揮學校師生不同專業特長,將這些資源深入加工,進行藝術化創作,可以是詩歌文學、可以是音樂舞蹈、可以是雕塑繪畫,還可以是視頻或行為藝術等。總之,充分調動師生積極性,可以對地方革命文化資源進行更深入地發掘和轉化應用。
將地方革命文化資源融入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校園文化及活動作為學生成長的環境,對學生價值觀塑造具有重要意義。地方革命文化資源通過恰當的校園文化活動形式予以體現與傳播,更易于為學生接受,產生積極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通過各種媒體特別是新媒體推介地方革命文化資源。當前,在紛繁復雜的媒體信息環境中,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是關鍵因素,也是巨大挑戰。綜合各種媒體優勢,以顯性和隱性方式進行地方革命文化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強化學生對信息的接受度。
建立與淮海地區高校及地方密切聯系,建立地方革命文化教育聯合體。與其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門聯合開展地方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探討,嘗試建立地方革命文化教育聯盟;與地方機構優勢互補,互助合作,充分有效便利地利用地方革命文化資源的同時,高校亦應積極利用自身優勢為地方革命文化資源管理機構提供智慧服務。
參考文獻
[1] 梁化奎.概念的張力與邊界-革命文化紅色文化黨史文化辨析[J].前沿,2016(11):75-80.
[2] 楊洋.大學生革命文化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8(5):10-16.
[3] 本報編輯部.弘揚淮海戰役精神 傳承紅色文化基因[N].徐州日報,2018-6-29(4).
基金項目:本文系徐州工程學院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地方革命文化資源融入駐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與探索”(課題號YGJ1931)成果。
作者簡介:張格軍(1976-),男,江蘇徐州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