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碩果 易美華
摘 要 特殊教育中職學校聾生語文教學內容的繁難和溝通信息的不暢導致聾生語文教學效果低下。語文課程實施應從樹立正確的聾職教語文課程教學觀念、突出職業教育特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應用信息技術、積極推動個別教學、構建促進特殊教育中職學校聾生發展的課程評價等方面進行實施。
關鍵詞 特教 中職 聾生 語文 課程實施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9.062
Abstract The language teaching of deaf stud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of special education is difficult and the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is not smooth, which leads to the low effect of Chinese teaching for deaf studen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curriculum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establishing correct teaching concept of Chinese course in vocational school for deaf,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ffectively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tively promoting individual teaching, and constructing curriculum evalu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eaf stud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of special education.
Keywords special educ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deaf students; Chinese; course implementation
1 問題的提出
語言是人類思維和交際的工具,不掌握有聲語言就很難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特教中職學校聾生聽力殘疾造成語言發展的滯后和交流溝通的困難,是他們掌握專業技能最主要的阻礙之一,也是制約他們就業和發展的極大障礙。語文課程是特教中職學校聾生最重要的一門必修課程,對其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目前特殊教育中職學校聾生語文課程的教學現狀堪憂,具體表現如下:
(1)教學內容繁難導致聾生語文學習興趣不濃。聾生學習語言對其提升社會交往與職業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聾職校的語文課程選取什么教學內容,運用怎樣的教學方式,如何有效提升聾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是所有聾職校語文教師一直在研究的課題。語文教材是語文課程最重要的資源,也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大部分聾校九年級語文教材相當于普校六年級難度,而普通中職教材相當于普校高中階段難度。普通中職語文教材內容對聾生而言相對繁復,課時緊張,教師很難達成課程教學目標;教材選取的部分課文較深奧,學生難以理解。聾生尚且不甚了解現代漢語的虛詞,文言文的語法知識對他們來說更加高不可攀。老師們在教學中只能選擇內容最淺顯、篇幅最短小的文章供聾生學習,缺少適合聾生認知特點的教學內容和同步訓練,普通中職教材無法滿足中職聾生語文學習的實際需要。老師只是完成教材部分內容的傳授,硬塞給學生知識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教師教得痛苦,學生學得難受,不利于培養聾生在現實生活中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不利于其語言能力的提升。
(2)溝通信息不暢造成聾生語文學習效率不高。聾生因聽力缺陷,感知不到外界的聲音,無法運用有聲語言,其語言理解與運用能力遠弱于同齡健全學生。手語是聾生交流的一個重要工具。受手語的影響,聾生書面語存在明顯缺陷,如詞不達意、主謂顛倒、詞匯量匱乏、習慣用動詞和簡單的名詞,很少用形容詞、介詞、副詞、連詞和助詞,聾生的書面表達往往存在詞語運用不當、語句不通順、重復顛倒等諸多問題。由于自然手語與漢語手勢語的不同,師生之間往往存在溝通信息不暢的問題,對書面語言理解能力的欠缺,加上信息的不對等,造成他們在課堂上被動學習,被動接受,學習效率極其低下。
2 特教中職學校聾生語文課程性質與核心素養界定
為提高特教中職學校聾生語文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筆者所在學校聾生語文教學團隊經過多年的中職聾生語文教學實踐,結合中職教育和特殊教育雙重培養目標,對特殊教育中職學校聾生語文課程目標和核心素養進行了界定。
2.1 課程性質與定位
語文課程是特殊教育中職學校聾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語言能力是聾生奠定專業學習基礎、求職創業和終身發展最重要的能力,更是其融入和適應社會最基本的條件。聾職校的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培養聾生的語文素養,為他們走入社會、走上崗位后的溝通交流能力奠基,宜突出工具性,兼顧人文性。
2.2 核心素養
語言理解與運用。聾生通過“以目代耳”“以手代口”方式的聽說、殘余聽說以及讀寫的言語實踐中,能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了解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認識其運用規律,形成一定的言語經驗。學會在社會生活與工作崗位中正確運用書面文字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
思維發展與提升。通過有針對性的語言訓練,聾生能順利完成從形象思維→形象思維+手語思維→手語思維+文字思維→以文字思維為主,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逐步訓練提升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不斷發掘出視覺思維優勢,彌補聽覺思維的不足,能夠運用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豐富自己對文學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有效提升語言能力,通過語言載體,逐步提升思維的深刻性。
審美發現與鑒賞。通過語言學習,聾生能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美、體驗美、欣賞美和評價美。學生通過閱讀經典作品,學會想象和聯想,理解語言文字,學會審美發現,并能在專業學習中進行遷移,學會運用手語+唇語和書面語言表達對生活中美的發現和感受。
文化傳承與創新。語文學習的最高層次就是傳承與創新文化。雖然聾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弱于同齡健全孩子,但必須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態度。學生通過語文學習,能初步具備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傳承和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語言實踐能力,初步形成一定的創新能力。
3 中職聾生語文課程實施方法研究
(1)突出語文課程工具性,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意義的建構絕不是簡單的信息的積累,而是學生既有的認知結構與新知識之間反復、雙向的相互作用。要構建聾生的語文知識系統,應當充分顧及聾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應該盡可能地使語文課程教學內容與聾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形成一種比較好的匹配狀態。學生的可接受性是衡量語文課程教學內容是否合適的重要標尺。因此,聾生語文學習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結構與認知水平,應以“語言理解與運用”的培養作為聾生語文學習的出發點,教學內容的選擇必須匹配和適用,聾職校應盡可能地開發適合聾生學習的語文校本教材。
(2)兼顧語文課程人文性,注重語文課程育人功能。祖國語言文字所蘊藏的人文內涵,使語文課程具備最重要的育人功能。聾職校的語文教師應在深刻理解特殊教育中職學校語文課程的性質與任務基礎上,對課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加以認真領悟與思考,在教學中突出語言知識工具的實踐功能,尊重聾生生理特征和身心發展規律,以健全學生人格、豐富情感體驗和提高人文素養為最終目的,教學中要適時滲透課程思政,育人育心,樹人樹德。
(3)強化職業教育特色,致力于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根據“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職業教育指導思想,聾職校的語文課程學習,必然要貼近崗位、貼近職業、貼近時代。特殊教育中職學校的專業實踐性教學,為聾生接觸社會、了解職業提供了條件,也是語文課程實施最實用、最切近的資源。教師在課程實施中,可以將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職業生活以及專業課程進行緊密聯系,在教學中可以創設與學校生活和職業工作相近的情境;可以與學生所學的專業接軌,如采用學生的繪畫、服裝作品,實習或工作場景等,在口語交際和應用文寫作中,多利用或設置職場情境,加強語文實踐,促進聾生語文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
(4)把握特殊教育中職學校聾生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聾生的視覺觀察能力、動手模仿能力及表演能力都比較強,視覺觀察也是其獲得外部信息、提升認知水平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應突出教學材料和教學手段的直觀性,從聾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準確找到其“最近發展區”,實現建構主義框架下的支架式教學。要充分利用聾生的視覺思維,通過多種形式的實際觀察與動手操作,豐富學生的直接感受和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聾生在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多采用學生最感興趣的“情境表演”進行教學,突出學生的想象力、表現力,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呈現最佳狀態,營造師生互動良好、教學氣氛和諧的課堂。要結合學生專業特點,進行繪畫與文字的結合,從文字中想象畫,從畫作中揣摩文。要根據聾生語言形成的特點,合理運用不同的語言溝通手段和教學方式,加強對聾生手語與書面語表達方式的分析和轉換能力的指導,加強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使聾生的語言能力不斷提高。
(5)提高信息素養,有效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彌補學生聽覺思維缺陷和語言思維不足,語文教學中要盡量將素材進行更直觀的可視化處理,進行圖文轉換或視頻文字轉換,而這些與信息化手段密切相關。教學中可以利用資源平臺、娛教軟件等,豐富學生視覺信息源,激發學生的視覺思考,鼓勵學生的視覺表達。教師要有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學習通、藍墨云班課、UMU互動學習平臺、雨課堂等教學資源或互動平臺,提供微課視頻、發布任務、分組討論,提交作業,生生互評,師生互動等,從而營造信息化教學氛圍。要充分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鼓勵學生有效利用信息技術主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逐步培養聾生利用網絡和手機學習的習慣,培養聾生利用信息技術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聾生運用微信、QQ、音書及訊飛語記等各種APP學習和使用語文,使中職聾生能具備現代社會合格勞動者所必需的語文水平。
參考文獻
[1] 聾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2016.
[2]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2009.
[3] 劉冬巖,林冰冰.有“眼光”的教與學——視覺思維與課堂教學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