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數據背景下,實施審計全覆蓋工作,促進審計工作高質量發展,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審計工作提出的全新要求。為促進審計全覆蓋工作高質量發展,本文通過闡述實施大數據審計的必然性,分析大數據審計存在的風險,并提出實現審計全覆蓋高質量發展的具體措施,為大數據背景下組織開展審計全覆蓋工作提供參考。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big data, the implementation of full coverage of audit work and the promo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udit work are brand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for audit work.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ull audit coverage,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inevitability of implementing big data audits, analyzes the risks of big data audits, and proposes specific measure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ull audit coverage,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full audit coverage in the context of big data.
關鍵詞:審計全覆蓋;高質量發展;大數據
Key words: full audit coverage;high-quality development;big data
中圖分類號:F239.4;F49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30-0175-02
0 ?引言
在新時期新形勢下,黨中央、國務院對審計工作提出全覆蓋的新要求,這是新形勢賦予審計機關的重要責任和歷史使命。面對新形勢,全面推進審計監督全覆蓋,促進審計工作高質量發展。
1 ?實施大數據審計的必然性
實現審計全覆蓋,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審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同時也是時代賦予審計工作的重要使命,各地審計機關必須全面貫徹落實。對于審計機關來說,需要嚴格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通過建立審計全覆蓋相關的工作機制,進一步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分類實施、注重實效,堅持黨政同責、同責同審,對所開展的一切審計工作切實做到應審盡審,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覆蓋。在數據分析全面基礎上,對重點部門、重點單位實施年審,其他被審計單位一般每個審計周期最少進行1次審計,針對重點地區、重點部門、重點單位,以及關鍵崗位任期內在職的領導干部至少進行1次審計,對于重大政策措施、重大投資項目、重點專項資金、重大突發事件等進行跟蹤式審計,在審計過程中,秉持問題導向原則,對存在問題多、反映問題大的單位,以及領導干部等加大審計力度和審計的頻次,對被審計對象進行有重點、有步驟、有深度、有成效的審計全覆蓋。在審計過程中,發揮審計監督的作用,通過組織開展審計全覆蓋工作,尋找部署、執行國家重大決策中潛在的突出問題,以及違紀違法問題等,切實維護財經法紀,促進廉政建設工作順利進行;真實反映經濟運行中潛在的矛盾、風險隱患等,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通過對經濟運行過程中,好的做法、經驗等進行總結分析,注重分析體制、機制層面存在的問題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議,進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改革和體制創新。
在大數據背景下,一切事物都與大數據建立了密切聯系。審計工作也不例外,尤其是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審計工作不再局限于財務數據,逐漸向業務數據領域內延伸。隨著審計全覆蓋工作的不斷推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審計的任務量,基于此種形勢變化,利用傳統的審計方法難以處理被審計單位龐大的數據,數字化審計成為當前審計發展的主要趨勢。
在組織開展審計工作時,傳統的審計方法轉變為大數據審計方法,由此引發如下變化:一方面審計資料不再局限于紙質資料,更多傾向于電子數據;另一方面審計思路由財務審計向綜合績效審計轉變。隨著審計思路與審計數據結合的不斷深入,利用計算機、網絡開展大數據審計成為未來審計的主流。
2 ?大數據審計存在的風險
在當前背景下,利用大數據組織開展審計工作,一方面可以豐富審計工作模式,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審計工作效率。但是,采集被審計單位的數據信息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主要表現為:
2.1 數據采集與整理的風險
利用大數據開展審計工作時,數據采集風險主要表現為:一方面缺乏有效的驗證手段核實被審計單位的數據信息,難以保證被審計單位數據的完整性、真實性,只能通過延伸審計調查的方式對數據信息的真實性、有效性進行核實;另一方面采集高質量的數據信息難度大。在數據采集過程中,容易受無效數據的影響,對數據分析質量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時,對被審計單位進行數據信息采集,容易受網絡媒體、社交網站等媒介的影響,無形中增加了數據的風險性。此外,在整理被審計單位的數據信息時,為了提高審計質量,需要采集多個領域的數據信息,但由于各行業的行業標準、數據格式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即使同一行業,由于使用的數據采集方法不同,所以在沒有統一審計數據標準的前提下,會增加整理數據的難度。
2.2 分析和使用數據的風險
在組織開展審計工作時,審計人員采用的分析思路、分析方法等是數據分析風險的主要表現形式。對于審計人員來說,如果不熟悉審計業務,缺乏數據建模能力,那么在實際審計工作中容易出現審計邏輯錯誤,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數據分析結果。在使用數據信息方面,受數據信息真實性、完整性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與實際情況相比,審計數據分析結果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不對數據信息進行有效處理,而直接對這些數據信息進行使用,往往會存在較大的風險。
2.3 數據管理風險
所謂數據管理風險是指,在組織開展審計工作時,由于存儲、傳輸數據信息時存在丟失、泄密、銷毀等現象,造成數據管理的風險。在采集審計數據信息時,由于涉及多個行業的信息,如果數據信息存在遺失、泄密等現象,將會給相關單位造成重大損失,同時,損害審計機關的權威性、公信力。在數據管理風險中,數據存儲設備的管理風險是一項重要風險,比如審計人員使用的計算機、移動存儲介質等發生遺失現象、數據網絡加密不足等。
3 ?實現審計全覆蓋高質量發展的具體措施
對于審計工作人員來說,在大數據環境下,利用互聯網審計平臺組織開展審計工作,從根本上擺脫了傳統審計工作存在的時間、地點等因素的局限性,能夠對被審計單位的數據信息有個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有利于準確把握審計方向,明確審計重點,制訂針對性的審計方案,對被審計單位實施聯網審計,通過對跨行業的財務數據、業務數據等進行比對分析,對被審計單位進行實時的監控,全方位、多角度地收集審計線索,從根本上節約審計時間,提高審計效率。
在傳統的審計工作中,主要關注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的合規性,而會計核算的規范性被列為審計重點。受傳統的計算能力、計算準確性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審計工作主要集中在會計核算范疇內而無法進行延伸,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審計質量、審計評價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和指導。在大數據背景下,可以利用數據之間的鉤稽關系判斷數據的真實性,有效避免了人為篡改原始數據信息而影響審計結論的真實性。在審計調查了解階段,可以根據數據之間的邏輯性關系判斷出審計數據的浮動范圍。
3.1 對審計項目實施統籌分配
在制定實施年度審計計劃時,審計部門以審計監督的對象和目標為核心,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審計工作,將所有被審計單位分配到對應的業務科室,對于規模比較大的被審計單位,要求每兩年對其組織開展一次財政財務審計或經濟責任審計,對于規模相對較小的被審計單位則通過聯網實施定期核查,并進行對比分析,在審計過程中,及時將審計疑點推送到相應的業務科室,由具體的業務科室進行調查,最大限度確保了審計監督的全覆蓋。
3.2 提升審計質量
在大數據背景下,一方面需要在審計質量方面實現發展和突破,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審計質量,不能一味地追求審計數量。在實際審計過程中,表面上對每一筆資金、每一個審計對象、每一個項目進行了審計,并出具了審計報告,但是這種審計方式難以全面保證審計質量。為了提升審計質量,增加審計數量,需要采用統籌的方法實現審計監督的全覆蓋。
3.3 培養綜合型審計人員
在大數據背景下,由于數據的共享性,增加了被審計單位數據的規模,由此產生了很多冗余信息,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審計人員具備分析處理這些數據的能力,使其成為真正被需要的審計數據資產。對于審計人員來說,一方面需要精通審計業務,另一方面需要熟悉掌握計算機技術,具備信息化思維,在審計實踐中,通過創新思維成為全方位的審計人員。所以,在大數據背景下,培養優秀的審計人才是推動審計工作快速發展的源動力。在審計人才培養方面,國家審計署每年舉辦2期計算機中級培訓活動,通過培訓活動培養計算機審計骨干。在當前環境下,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審計手段、審計方式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新時代同樣要求具備會計、審計、計算機等多學科知識的審計人才。
3.4 培養專業審計分析人才
在傳統的審計工作中,具有計算機專長的審計人員一般都是在審計組正式進入被審計單位后才參與審計工作。在大數據背景下,為了便于審計工作順利進行,所有審計人員需要在審計項目開展前期就參與到審計工作中來,初步篩查比對數據。對于計算機人員來說,一方面需要熟悉被審計對象的計算機系統,另一方面需要熟悉整個業務審計流程,在實際業務與系統數據結構之間建立對應關系,通過關鍵詞等從中挑選出被需要的審計數據,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審計工作的時效性。
3.5 創新審計思路
在大數據背景下,充分利用SQL、Python等數據分析方法,利用現場審計實施系統進行審計、分析財務數據。對于審計人員來說,借助現場審計實施系統等,對被審計對象的會計賬表、記賬憑證等進行瀏覽、查看,同時,借助系統自帶的篩選、排序、比較等功能,綜合分析被審計對象的財務數據,發現審計疑點,并逐項進行取證核實,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審計時間,提高審計效率。審計人員在提升自身計算機應用技能的同時,更要鉆研審計業務知識,熟悉審計政策法規,將審計思路融入到計算機網絡技術中,發揮計算機網絡審計的優勢,促進審計全覆蓋工作高質量發展。
4 ?結論
在大數據時代,借助計算機、網絡等現代科技技術對審計工作實施全覆蓋,全面提升審計工作高質量發展,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審計機關提出的新要求。在審計署“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到2020年對主要數據信息實現全歸集,全面推行審計全覆蓋,實現持續審計、跟蹤審計,在大范圍內消除審計盲區,應審盡審,消除審計死角,維護國家利益。
參考文獻:
[1]郭麗芳.大數據背景下國家審計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思考[J].財政監督,2020.
[2]邱尚艷.大數據背景下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監督全覆蓋路徑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0.
[3]周德剛.提升政治站位 強化責任擔當 發揮審計在服務湖北高質量發展中積極作用[J].審計月刊,2019.
[4]龔勇,楊曉峰,魯大海.大數據引領十堰審計高質量發展[J].審計月刊,2019.
[5]陶志偉.對充分發揮審計作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幾點思考[N].中國審計報,2019-10-30.
作者簡介:王春華(1973-),女,遼寧丹東人,中級會計師,經濟學學士,研究方向為審計與財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