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軍社 鄧慶環
摘要:在“一帶一路”視域中,綜合相關文獻資料,界定了贛南客家節慶文化的內涵,分析了其地域性、傳承性、包容性等三方面的特征。主要從當代外語人的歷史使命、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文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三方面闡述了節慶文化對外翻譯的必要性,旨在把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這既契合“一帶一路”倡議,又順應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潮流,還有利于弘揚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辨識力、影響力和競爭力。
關鍵詞:“一帶一路” 贛南客家節慶文化 對外翻譯 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J6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8-0065-03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實現人文互通的目標使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民俗文化傳播和交流,成了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內容,贛南是歷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當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客家文化積淀深厚,具有濃郁的地域性特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是一個復雜而全面的概念,分為物質方面和精神兩個方面。風俗習慣、思維模式和關鍵是精神文化的內容,節日文化是風俗的一部分。客家節日文化是客家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地方特色鮮明的社會現象,這與客家歷史文化現象密切相關,充分地反映了客家人獨特的思維模式和文化價值。贛州是江西的“南大門”,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口岸。贛南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中西方文化之間、輸出與輸入之間出現了不對等,青少年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傳統文化了解得越來越少,保護傳統文化已刻不容緩,贛南客家節慶文化對外翻譯,具有劃時代的文化戰略意義。
一、贛南客家節慶文化的內涵
贛南客家節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客家文化中最普遍、最流行的組成要素,幾乎包括了客家日常生活、文化等各個方面,反映了客家人的行為方式、思維模式及心理特征。客家傳統節日和慶典活動與漢族大同小異,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祭灶等,既保留了中原漢人傳統節日的普遍習俗,又經與當地民族融合和發展,形成了一些獨具特色的客家節慶習俗。客家人重禮俗,最主要的是由古禮沿襲,保留了中原歷代風俗,如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春節吃餃子,元宵節吃湯圓。隨著歷史的發展,有些風俗在新的地區播衍繼承,有些被同化或革新,有些甚至被取代,但也形成了一些客家人獨特的節日,如春節期間龍燈、鯉魚燈、獅燈等表演;端午節的龍舟賽、中秋節的“放孔明燈”“請月光姑姐”等慶典活動。此外,為了增加濃厚的節日氛圍,贛南地區還有一些獨具特色的大型民俗表演,如客家山歌、贛南采茶戲、上猶“九獅拜象”、寧都竹篙火龍節等活動。隨著時代的發展,贛南客家節慶文化秉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堅持批判、創新,繼承了好習俗,增添了新習俗,豐富了傳統節日,展示了客家人的聰明才智。
二、贛南客家節慶文化的特征
贛南客家節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客家人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象,具有濃郁的地域性、傳承性和包容性等特點,積淀了客家人厚重的文化精華,彰顯了古樸純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1.地域性
客家文化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以移民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贛南客家人在長期的生產斗爭和社會生活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帶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有濃厚的地域特色。漢族文化歷史悠久,客家民系分布很廣,其中粵閩贛邊三角地區是其主要聚居地,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相對安定的自然環境。這是一塊四周被大山包圍的丘陵山地,它西鄰羅霄山脈,東接武夷山與九連山脈,南連南嶺,在羅霄山脈的中段還有一條雩山山脈與武夷山相聯結,從而把江西的南部與中部隔開,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二是粵閩贛邊三角地區人煙稀少,適合居住。從兩晉開始,北方戰爭不斷,農村的經濟蕭條,導致大批難民渡江南下,尋求新的生計,幾經輾轉遷徙,部分移民來到了贛、粵、閩三省交界處,一個社會與自然條件相對封閉的三角區域,并與當地土著居民雜居,生活繁衍,交流融合,從而形成了以漢文化為主,地域性色彩明顯且有別于周邊文化的客家文化。因此,濃郁鄉土氣息的土著文化和漢唐風韻的中原漢文化是組成客家文化的基礎,而大批進入贛、粵、閩三角地區的北方移民與當地土著居民雜居生活,交流融合則是推動和發展該文化的巨大動力,這也是客家地域性文化特征鮮明的主要原因。
2.傳承性
客家傳統民俗節日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歷史文化范疇,先進的傳統民俗節日文化是傳統民俗節日文化的創新發展。創新發展既是先進的傳統民俗節日文化繁榮和傳承的基礎,又是弘揚和發展客家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載體,也是客家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代表著永無止境的傳承,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主要內容。幾千年來,客家人散居在世界各地,但追根溯源,客家人非常重視文化傳統的傳承,始終保持著祖先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和處世原則,如耕讀傳家、團結聚居、尊老愛幼、吃苦耐勞、愛國愛鄉等特性,既保留了古代漢民族的特點,又融合了風格獨特的客家習俗;他們所使用的語言方言也是保留著漢語的客家話,這都歸功于客家人的文化傳承意識。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真正體現了時代性,它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揭示了社會發展的軌跡,特別是中原文化的演變,既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漢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地域文化。因此,繼承傳統精神和弘揚客家文化,既有助于當代人了解客家先民開拓進取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又有利于傳承和傳播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
3.包容性
贛南客家節慶文化內容豐富,包容性強。從構成上看,客家優秀傳統文化既有漢民族傳統文化的基因,也有畬族、瑤族等少數民族的文化成分,還混雜著贛粵閩等地域文化的元素。客家在千百年歷史發展中,居住地域廣大,在漫長的南北遷徙中,它創造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文化;不僅保留了古代漢族的傳統儒家文化,還融入、吸收了土著民族的風俗習慣,并融于自己的風俗之中。加上客家人口眾多,居住地域廣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從而使客家民俗文化千情萬種、云蒸霞蔚,融貫南北,包羅萬象。
三、節慶文化對外翻譯的必要性
節慶文化是人們在日常生活靠口頭和行為方式傳承的一種文化模式,是在社會中形成的基礎文化,文化外譯能有效地把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一方面,文化對外翻譯契合“一帶一路”倡議,又順應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潮流,其主要目的是讓中國文化走出去;另一方面,有利于弘揚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辨識力、影響力和競爭力。
1.當代外語人承擔的歷史使命
“一帶一路”是2013年“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一帶一路”提出與沿線國家建立和平共贏合作關系,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得以保存、傳播、交流和傳承文化的主要工具。不同的語言反映不同的社會制度、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及風俗習慣,反映不同的國家文化。因此,翻譯是連接不同文化交流的橋梁,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一帶一路”倡議為外語人提供了事業發展的春天和嶄新的科研視角。外語人可以發揮外語優勢翻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包括客家節慶文化,編著教材,激發青少年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客家節慶文化是最具地域性特色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節慶文化對外翻譯有利于繼續講好“一帶一路”中國故事,服務國家發展戰略,促進民俗文化的對外傳播與交流。外語人也可以將客家文化,尤其是客家節慶文化融入自己的科學研究中,申報課題,撰寫論文,為自己的事業開創新局面。
2.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關鍵舉措
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指在社會文化領域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社會凝聚力,價值吸引力,思想影響力等方面的文化精神力和競爭力。文化已經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更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因素。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的場合,就國家文化軟實力闡發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如“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誠然,文化軟實力的強大與否確實決定了該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與影響,而在“客家搖籃”的贛南孕育的客家節慶文化具有代表性,客家節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贛南節慶文化對外翻譯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關鍵。加強文化對外翻譯力度,既有利于發揮多元載體的文化傳播作用,提升文化影響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又有利于增強我國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
3.文化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所有文化在“融合”和“互異”的作用下,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平等交流,融合互補,形成文化百家爭鳴的局面。在這百花園內,各國文化爭奇斗艷,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中,文化與經濟始終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可以說經濟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基礎,文化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文化全球化不是世界文化的統一,而是世界文化的多樣化,這種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在文化全球化進程中,必須處理好外來文化與本土化間的關系。一方面,我們必須克服文化中心主義的觀念,摒棄文化優越感,從文化相對論視角客觀地看待本國文化;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抓住文化全球化這一契機,既要吸納多元文化中對我國文化有用的精華,強化和創新本國文化。要利用交流融合中獲得的發展機遇,強化中國文化對外翻譯力度,傳播和弘揚贛南客家節慶文化。作為不同文化間交流的媒介,翻譯要順應文化多元化發展趨勢,在翻譯過程中正確處理好與文化的關系,真正起到聯結不同文化之間的橋梁作用,促進和加快文化全球化歷史進程又好又快的發展。
四、結語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贛南客家節慶文化既擁有機遇,又面臨挑戰。一方面,經濟發展與文化創新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一帶一路”建設需要文化推進,這將為文化領域的發展進步帶來空前的機遇。贛南客家節慶文化的對往外翻譯是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這將極大推動我國特色文化的輸出,進一步促進我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形成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動,提升客家文化傳承水平和傳播速度。另一方面,盡管當前民俗翻譯研究的范圍很廣,但對于獨具風格和價值的贛南客家節慶文化翻譯的研究卻比較少,質量不高,贛南客家節慶文化的對外翻譯面臨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專業譯者匱乏等三大客觀挑戰。因此,如何將客家節慶文化詞匯翻譯出特色,又能原汁原味地傳播出去是每一位譯者需要深思的問題,從這方面講,贛南客家節慶文化對外翻譯在學術層面上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郝時遠.“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文化力量[J].大理大學學報,2017(7):1-6.
[2]黃潔瓊.“一帶一路”背景下客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J].贛南師范大學學報,2016(1):18-22.
[3]廖慧貞.客家民俗節慶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探尋[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2(1):23-27.
[4]勞格文.客家節慶[J]. 陳志平,譯.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1):68-72.
[5]羅勇.客家文化特質與客家精神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6]閆淑惠,周建新.客家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夢”的實現[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14(10):75-78.
[7]周建華.客家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理學[J].江西社會科學,2003(2):74-76.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