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珍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面向全體思政課教師提出的六個方面要求,具有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六維一體”式邏輯結構;“鑄魂育人、立德樹人”是其鮮明的現實立足點;“將欲立人,必先立己”是其深刻的理論出發點。這種邏輯解讀,能夠在實踐中幫助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不斷進行自我對照,有針對性地加強自身建設,從而真正擔當起高校思政課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責任和使命。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六個要求;邏輯解讀
中圖分類號:C961?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30-0144-04
Abstract: while presiding over a symposium in Beijing for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new era, Xi Jinping put forward six instructions, which have profound and special foothold in reality--erecting morality and educating the people, cultivating new-type talents; and also have profound and unique theoretical starting point--the man who can guide students well must be successful & creative at first; and have special logical structure with mutual &organic connection. The "Six Instructions" are the premise & foundation for university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ho should contrast & shape themselves strictly in order to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 mis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Keywords: newera; university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six instructions; logical interpretation
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再次開啟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專門面向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新時代要求。作者系統深入地解讀了這“六個要”深刻鮮明的現實立足點、理論出發點、及其共融共生的內在邏輯關聯,以期更好地幫助高校思政課教師全面理解、準確把握“六個要”的實質精髓及其價值追求實際意義,從而進一步對照自我、加強自身建設。
一、“鑄魂育人、立德樹人”,是新時代“六個要”鮮明的現實立足點
“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大政治任務,更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偉大使命與責任擔當。“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始終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效的關鍵環節。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高校采取有力措施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為建設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高校思政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做出了積極貢獻,取得了顯著成效。高校思政課的抬頭率、參與率及獲得感也不斷提升,各地高校亦涌現出一批“網紅”思政課教師。但是從總體上來看,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仍然不能很好地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基本職業素養方面還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尤其是部分思政課教師在政治上“失位”、思想上“失守”、學術上“失信”、道德上“失范”、教學上“失職”等現象時有發生。這不僅給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帶來了惡劣影響,更嚴重影響著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及其育人功能的有效發揮。
由此,“六個要”的提出,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的塑造提高具有重要可行的指導意義與現實價值。這“六個要”鏗鏘有力、清晰明確;高屋建瓴、平中見奇。它可以切實有效地督促并激勵廣大思政課教師的健康成長;引導其恪盡職守、克己奉公的職業道路;助其盡職盡責擔當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重大政治任務。
二、“將欲立人,必先立己”,是新時代“六個要”深刻的理論出發點
“六個要”在內容上更新更全、更高更嚴、更明確清晰,具有適應新時代的系統全面性、科學明確性和辯證嚴謹性特點。而“將欲立人,必先立己”乃是其深刻的理論出發點。
(一)“六個要”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立己、修己、達己的基本遵循和行為規范
高校思政課教師既是師者,更是榜樣。“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打鐵還需自身硬”。高校思政課教師欲要育人樹人,必先修身立己。正所謂“立己者方能達人,修己者才可安人”。只有各方面都符合“六個要”的師者,才能真正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由此,“立人必先立己,達人必先達己”,正是“六個要”的理論出發點。高校思政課教師能夠有效育人樹人的首要前提,就是自身必須是一個內外兼修、德才兼備之人。只有具備過硬的政治覺悟、深厚的家國情懷、高尚的師德情操、健康的人格品質、新穎的思維見地、廣博的歷史和國際視野、豐厚的知識造詣,高校思政課教師才能真正幫助青年大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二)“六個要”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全方位立己、修己、達己的目標和方向
“六個要”的行為要求和職業操守就是思政課教師
立己、修己、達己的具體目標和方向,即堅定的政治立場與崇高的政治信仰、深厚的情感歸屬與美好的情感塑造、健康的個性品質與高尚的德行修養、精湛的職業技能與豐富的專業知識、辯證的歷史眼光與寬闊的國際視野、新穎的創新意識與思維能力。
1.“政治要強”就是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傳遞信仰,讓堅定正確的政治覺悟和政治修養的人講好高校思政課
唯有政治修養強、政治覺悟高的師者榜樣,才能教育出又紅又專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政治要強”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最基本、最重要的職業素養。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講政治,是高校思政課育人育才的前提條件和關鍵保障,關系到高校思政課鑄魂育人的目標和方向。高校思政課教師須從兩個方面遵循“政治要強”的基本要求:
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態度。高校思政課教師要自覺把講政治放在首位,并充分融入到自己的從業行為中。高校思政課教師在課內課外、校內校外都要時刻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和政治紀律;堅持正確的政治觀點和政治思想;擁有高度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只有政治強、有立場、有覺悟、有靈魂的高校思政課教師,才能培養出政治意識堅定、政治素養高的大學生,才能引導他們關心政治、參與政治。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時刻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具備豐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只有這樣,才能在教育教學中講透講好馬克思主義理論精華,才能把馬克思主義信仰傳遞給學生。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唯有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政課教師,才能在教育教學中引導大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導他們堅持“四個自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2. “情懷要深”,就是讓有精神追求的人傳遞精神、塑造靈魂,讓有情有愛的人講愛國愛家,讓有家國情懷、有時代精神的人講好高校思政課
情懷就是一種心境、一種情感,就是人們對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執著向往。富有情懷的人,不拘泥于物質滿足,而是重精神追求和情感富足。富有情懷的人,不拘泥于個人利益得失,不精致利己、不功利至上,而是重給予奉獻、重仁愛信義。重精神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由此,情懷要深,首先就是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在精神上達到一定高度。具體來說,就是要弘揚中國精神,就是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撐和精神動力,也應是高校思政課教師教書育人的精神境界和精神支柱。所以,高校思政課教師唯有具備了這種精神和情懷,才能夠在思政課教育教學中立己立人,才可以既能以理服人,更能以情感人,用自己的熱血情感、高尚情操熏陶和感染學生。其次,情懷要深,就是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有深厚明確的情感歸屬,要心中有愛:要愛國愛民愛家,富有家國情懷;要愛人愛己,富有仁愛之情;要立足時代、關注社會,富有時代情懷。“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保持家國情懷,心中裝載著國家民族、關心社會民生、承載著黨和人民囑托的高校思政課教師才能夠汲取養分、豐富思想;也才能夠真正幸福快樂,從而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國家觀、得失觀和幸福觀;才能真正培養出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 自律要嚴、人格要正,就是讓有德行的人講道德,讓崇德尚義、遵紀守法的人講為人處事,讓明辨篤實的人講好高校思政課
正如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言:“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所以對于正處在人生“拔節孕穗期”的大學生來說,其思想行為的精心引導和栽培,教育教學者的榜樣示范與人格感化是極其重要的有效資源。作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啟蒙者、指導者和引路人,高校思政課教師嚴謹治學、崇德向善的人格形象,能夠給大學生的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能夠引導他們崇德修身、從善如流,從而有效鑄魂育人。古人云:“律己足以服人,身先足以率人”。高校思政課教師只有在教育教學中嚴格約束自己才能使學生信服;凡事以身率先才能為學生示范。所以,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有言傳身教、為人師表的德行修養;要有自尊自重自愛的人格品質;要“吐詞為經,舉足為法”;要品行端正、為人師范;要崇德尚義、遵紀守法。《禮記·學記》中有曰:“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所以高校思政課教師立德樹人不僅是靠理論說服力,以其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而更要靠人格感染力,憑其以身作則的人品感染學生。人格要正,就是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只有人格高尚正派的高校思政教師,才有人格吸引力,才能感染學生、感召學生;才能引導學生為學做人、德才兼備。自律要嚴,就是要做到課上課下、網上網下、校內校外一致。“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只有時刻保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高校思政課教師才能夠真正引導學生勤學修德明辨篤實。
4. 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讓有開創意識、有創造能力的人講創新,讓既有辯證唯物的歷史視野和國際視野、又能夠與時俱進的人講好高校思政課
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高校思政課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要善于突破、敢于創新;要樂于改革、勇于探索;要有歷史視野和時代精神;要有文化功底和國際視野;要有知識視野和技術能力。伴隨著高新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及新時代信息內容和渠道的多元化,一些新的思維方式不斷涌現,辯證唯物主義思維方法也有了新發展、增添了新內容、獲得了新表現形式。所以,學習新的思維方式是時代賦予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新課題。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與時具進,在把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維的基礎上創新教育教學方式,給學生深刻新穎的學習體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創新教學內容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師更要有古為今用的歷史視野和時代精神;要有洋為中用的民族自信和國際視野,善于進行生動深入、辯證具體的縱橫比較。只有這樣,高校思政課教師才能引導學生“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三、環環相扣、“六維一體”,是新時代“六個要”的內在邏輯結構
“六個要”不是簡單的并列關系, 而是環環相扣、相得益彰的有機整體;具有融會貫通、互為條件的“六維一體”式邏輯結構。(如圖1所示)
(一)政治要強和情懷要深,是“六個要”的核心,是其他四個要求的前提基礎和關鍵保障
首先,“政治要強”處于“六維一體”結構中最為關鍵的位置,是“六個要”的首要條件和重中之重。只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態度和政治立場、堅定崇高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高校思政課教師,才能擁有深厚的家國情懷、高尚的精神追求和美好的仁愛之心;也才能在工作生活中做到自覺自律、品行端正;也才能在益于民族復興大業的時代主題下開拓視野、改革創新自己的教育教學。所以,“政治要強”和“情懷要深”,是“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原則、目標與方向;是“思維要新、視野要廣”的首要前提。
其次,“情懷要深”反過來也影響“政治要強”,同時也是其他四個要求的情感基礎條件。唯有高尚精神追求的高校思政課教師才會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夠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政治任務放在心中、踐行在教育教學的實際工作中;也才能自覺自律、崇德尚義、遵紀守法。
(二)自律要嚴與人格要正、視野要廣與思維要新彼此也環環相扣、互為條件
人格高尚、品行端正,是高校思政課教師嚴于律己的基本要求與目標;而自覺自律、慎獨修己,則是保障高校思政課教師具有良好德行與人格品質的現實途徑。同樣,思維新穎、善于變通、敢于創造是高校思政課教師視野廣闊、能博古通今、文明互鑒的前提條件;而視野寬廣、海納百川,也是革故鼎新、包容開放的資源保障。
(三)“六個要”是相輔相成、緊密相連的有機整體
“六個要”表面看起來是六個不同方面的要求,但它們好比是一個有生命有活力的人體,有機相連、密不可分。“六個要”猶如人的頭顱、心臟、雙臂與雙腿,從根本上構成了一個有民族擔當和家國責任、有德行修養和人格品質、有創新創造和遠見卓識的有機個體。“政治要強、情懷要深、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高校思政課教師,才能可信、可靠、可敬;“視野要廣、思維要新”的高校思政課教師,才能樂為、敢為、勇為。“政治要強、情懷要深、自律要嚴、人格要正”,體現著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視野要廣、思維要新”,表現出高校思政課教師與時俱進的創新創造性、包容開放性。這“六個要”缺一不可,唯有真正符合“六個要”的高校思政課教師保障高校思政課的有效性,才能完成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重大任務和使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卡爾·亞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上海:三聯書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