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啟偉
摘 要:本文從分析技工院校機電類專業的建設現狀入手,針對社會需求提出了六大專業建設策略,與大家進行交流。
關鍵詞:機電類專業 產業調整 智能制造
筆者所在學校的機電專業是學校的骨干專業,先后被評為濟寧市骨干專業和山東省名牌專業。目前,智能制造已成為我國現代制造業的發展方向。筆者所在學校圍繞鄒城市新型產業集群發展需要,按照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專業設置與職業崗位相對接的原則對那些與本地重點產業、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聯系密切的機電等專業進行動態調整、改造升級,較好地適應了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
一、機電類專業建設的現狀
通過走訪企業,筆者對機電類專業建設情況有了新的認識。智能制造已成為現代制造業新的發展方向,它要求機械與電氣高度結合,實現生產的高度智能化和專業化,這就需要大量的智能化和專業化機電人才。而作為培養技術人才的學校,筆者所在學校專業設置以及相關課程內容與企業的需求匹配度不高,這給學校帶來極大的挑戰。
(一)專業定位
目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將技工院校機電類專業定位在機電設備安裝與維修、機械設備裝配與自動控制、機電一體化技術等方面。筆者所在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專業和產業需求結合不緊,專業定位選擇不當,在專業建設中只是將傳統電工、鉗工、焊接、車工進行簡單融合,課程設置跟不上當地企業的發展需求等問題。
(二)教學改革
筆者所在學校制定的課程體系不科學,存在著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脫節的現象。課程安排往往由教師自主進行,隨意性強。雖然之前進行了一體化教學改革,但改革力度不大,仍有部分教師對一體化教學理解不透徹,仍以傳統教學模式授課,教學手段單一。教師使用的教材與一體化教學改革結合得不夠。在教學管理中還沒形成完善的管理評價機制,不能較好地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師資隊伍建設
1.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
一是“一體化”教師數量少,他們的企業實踐經驗匱乏;二是一些教師知識結構不全面;三是企業兼職教師少。
2.師資數量不足
近幾年,由于企業對機電專業的人才需求增加,筆者所在學校招生數量逐年增加,教師需求增大,但是新招錄的教師專業對口率不高,專業人才缺乏,不能很好地滿足專業教學的需要。
3.教學水平有待提高
現有教師的知識和技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還不能適應專業發展的需求,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水平還有待提高。
(四)教學設施
機電專業教學工作站建立在原電工、鉗工等專業工作站的基礎上,專業設備數量上有所增長,但安排布置不合理,設備不夠系統,多數設備較為陳舊,用于培訓智能制造技術人才的高精尖設備缺口大,不能滿足企業用工的需求。
二、專業建設發展的策略
專業建設直接影響學校培養人才的質量和未來的發展,筆者所在學校結合企業的需求和專業發展現狀,進行改造升級,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一)對專業進行精準定位
圍繞區域經濟設置專業、圍繞產業需求定位專業,聘請行業、企業和同類技工院校專家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共同制定專業的建設規劃,明確專業定位。根據職業崗位的特點,生產加工型企業主要以機電一體化生產線的維護保養、升級改造和技術管理為重點;裝備制造企業以設備的加工制造、裝配調試、設計研發為重點;制造業以設備管理、生產工藝管理、技術經銷為重點。
(二)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
1.課程體系
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以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為重點,以提高學生崗位能力為核心,大膽改革課程設置,積極優化課程體系,對專業課程和技能課程進行重組或整合,教學內容呈現模塊化、課題化、一體化等特點。根據企業的需求將新技術融入教學,將光機電、自動化、工業機器人等模塊納入課程體系,加大技能課所占的比重,保證各模塊比例結構更趨合理,課時分配適當。
2.教學模式
筆者所在學校借助自身是濟寧市技工教育集團和濟寧市機電職業教育集團成員單位的優勢,大力推進校企和校校合作,開展校企雙制、工學結合、新型學徒制教學模式,實現校企和校校設備共享、師資共享、學校和工廠技能培養相貫通。結合一體化教學計劃,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讓企業參與專業教學,讓學生參加企業生產,實現課堂車間化、學生員工化。積極探索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有步驟地開展師傅帶徒弟活動。在教學中實行課題過關制,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3.教材建設
一是結合企業的發展和世界技能大賽的需求,完善課程標準。在原有課程標準的基礎上,調整相關內容,以任務驅動和項目教學的形式,完善課程標準。二是根據課程標準要求,選用合適教材。對于新知識、新工藝的教學內容,鼓勵教師、企業專家編寫校本教材,在使用中可選用設備說明書、網絡教材作為補充。三是建立專業教學資源庫。依托學校數字化校園平臺,建立以電工技能、鉗工技能、PLC技術、液壓與氣動、變頻技術等核心課程為重點的教學資源庫。
(三)建立高水平的師資隊伍
構建一支師德高尚、學識淵博、技能高超、教藝精湛、結構合理的專家型、創新型教師隊伍是專業建設的關鍵。筆者所在學校推行了名師工作室和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一體化教師分層培養機制,完善校企、校校師資共享機制,主要從專業技能和教研能力等方面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專業帶頭人是專業建設的引領者,他們有先進的教學理念、較高的教學水平和較強的管理能力。在培養中要給機會、壓擔子、放權力,讓其引領教學團隊、推動專業發展。骨干教師是專業建設的脊梁,要為其鋪好路子,多渠道、多途徑地對其開展培訓,充分發揮好其教學引領和帶教作用,提高專業教師團隊水平。
有計劃、分步驟地選派在校教師深入企業生產一線和企業技術骨干結對子,定任務、定課題、定時間、定考核,將結果納入年終考核,提升教師操作技能。
堅持校內和校外相結合,借勢于濟寧市技工教育集團和其他省先進技工院校,讓教師去掛職鍛煉,學真經。在校內組織開展聽、說、評課,微課制作和職業能力大賽等各類教科研活動,通過評課議課、研討交流,探索推廣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適時舉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場景教學、模擬生產等觀摩教學,提升教師的教研能力。
(四)建立一體化教學工作站
為適應一體化教學改革的需求,建立高標準的實習、實訓教學工作站,一是將學校現有的實訓車間、實驗室進行重組整合,設立一體化教學工作站,主要設立照明線路、電子線路、電力拖動、PLC、機械加工等基礎教學工作站,每個工作站按照教學項目配備實習實訓設備、工具和材料。二是加大實習實訓設備的投入更新或新建工作站,如建立光機電、電氣裝置、機電一體化等符合世界技能大賽標準的實訓工作站。三是探索校企共建生產實訓工作站,實現設備資源共享,搭建校企互動平臺。
(五)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
營造“互聯網+”的教學環境,利用數字化教學平臺和模擬仿真設備,構建真實職業場景,拓展教學內容,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融入教學中。
(六)完善的管理機制
在教學管理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一是制定學生評價管理制度,對學生綜合素質、學業成績進行評價;二是制定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對備課、課堂教學、課后輔導、課程考核、技能大賽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評價;三是制定教師量化考核標準,建立以思想品德、業務能力、工作業績等為導向的評價體系,激發教師的工作潛能。
(作者單位:山東省鄒城市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