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健
現在全國中學使用的統編教材特別重視閱讀教學,設計了從教讀到自讀,再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經過三年多新教材的閱讀教學,筆者就結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2課《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3課《回憶魯迅先生》和課外閱讀《戴套袖的孫犁先生》,談談自己在教學中如何體現從教讀到自讀,再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
一、精教細讀
統編教材教讀課文有課文導語,預習提示,課后思考探究,積累拓展,讀讀寫寫,補白內容。根據這些內容的編排,在教學時,一般就按照“先檢測預習,主要體現在字詞、作家、寫作背景方面;其次,從課文題目解釋,到課文內容概括和結構分析,再到語言的品味;最后,分析文章寫法,積累拓展,談談人文領悟”這個模式教學。
1.在教讀課文前,教師先布置學生自主預習課文,熟悉作家,了解寫作背景,初步掌握課文和讀讀寫寫中的生僻字詞,對課本的思考探究題有基本的思考
如《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這篇課文,就對作者有了簡單的介紹,預習內容也初步介紹了聞一多和毛澤東主席對他的高度評價。而寫作背景等具體的資料就要借助參考書或其它途徑查找,通過搜集和了解這些知識,學生基本上明確學習這篇課文的方向。如這篇課文的幾個重點生字詞需要掌握:“鍥而不舍,瀝盡心血,兀兀窮年,迥乎不同,慷慨淋漓,群蟻排衙”等。學生通過自學、查找資料和積累基礎知識,教師補充點評。此教學環節重在培養學生獨立查找資料的能力和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2.學生了解作者,寫作背景后,就開始“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如這篇文章寫了什么?寫了聞一多先生哪些事?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根據閱讀課文可知,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和革命家的說和做。先生的事情分兩方面介紹,作為“學者的方面”,作者只寫了聞一多先生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寫了聞一多先生起稿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說、參加游行示威這三件事。由這些事情,可知聞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學嚴謹、成就卓越的學者,是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戰士。這個教學環節主要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掌握課文內容。
如何快速讀懂文章?在這篇文章,可以通過文章的標題,還有第七、八段過渡段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這樣我們就可以初步了解快速概括文章內容的方法,看文章標題,找文章過渡段。同時也懂得標題的一個作用,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那聞一多是個怎樣的人啊?就涉及到了人物形象分析問題,聞一多先生的為人可以通過作者對他的高度評價“是卓越的學者,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大勇的革命烈士”,幾件小事體現人物聞一多先生的性格。運用了語言、動作、外貌等描寫突出聞一多的性格,還有“一個一個大的四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細節描寫突出他的性格特點。由這篇課文可以學到怎么分析人物形象:一作者對人物的評價話語;典型事例體現人物性格;人物描寫方法分析;通過細節描寫展現人物形象。
3.學生再讀課文,梳理文章結構
這篇課文可以直接分為兩部分,課文兩部分之間,是用兩個句子完成過渡的。“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是對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這只是聞一多先生的一個方面。“聞一多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這句領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這兩個句子關聯得十分緊密,“僅……還……”“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這都是起關聯作用的詞語,“學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是呼應緊密的提法。作者在兩個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在兩句之間又注意彼此的關聯,使銜接緊密,過渡自然。我們又可以學到一個小技巧,過渡段是梳理文章結構的關鍵。開頭結尾呢,對劃分文章結構有沒有影響呢?與此同時,過渡段有承上啟下的結構作用,那么其他段落有什么作用?文章的開頭,結尾又有什么作用呢?通過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引起他們的深度思考,從而小結歸納出文章開頭、段落、結尾的作用。
4.品味語言(煉字、煉句)
作為入選教材的教讀課文,其語言都有其獨特的地方,值得去品味鑒賞。先是《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課后習題思考探究的第三題,揣摩并體會句子的表達效果,這里其實就是品讀文章句子(煉句)。如“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這句話就可以從修辭的角度去鑒賞,“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是比喻的說法,指尋找使我國文化繁榮昌盛起來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聞一多過了十多年的“書齋生活”,企圖從文化上尋找振興民族的途徑;然后注意賞讀字詞(煉字),如“一個一個大的四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中的“群蟻排衙”寫得好,好在哪里呢?那么多、密的字可以寫得整整齊齊,就可以可以讀出聞一多先生的認真嚴謹、用功鉆研精神,這就是煉字。……
5.探究文章寫法
《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這篇課文運用夾敘夾議,前后照應的寫法。課文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敘述的綱領,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總結,這兩處都是議論。第八、九段是第二部分的綱領,最后兩段則是第三部分,也是全文的總結,這兩處也都是議論。文中多次用到照應,有首尾照應,有行文前后的照應,也有行文與題目的照應。多種方式的照應使文章的結構嚴謹,而且形成了一種旋律、一種氣勢,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的這些照應,又幾乎全是議論。由此可見議論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各選取聞一多前后期具有典型性的三件事來寫,表現了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語文課文其實就是最好的作文范文,通過探究文章的寫法,從而運用到我們的寫作上去。
二、自學引導
自讀課文有批注提問,閱讀提示,讀讀寫寫,補白內容。教學自讀課文的目的是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覺、準確地把在教讀課文中所獲取的基礎知識、閱讀方法、經驗等遷移到略讀課文的學習中,將知識轉化為技能。一般要求學生朗讀、默讀、批注圈點、比較遷移理解課文。例如七年級下冊第3課《回憶魯迅先生》,可以直接運用我們所學的《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方法去學習。
1.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方面
首先,這篇課文寫了什么?可以運用我們初步所學到的方法:文章的標題一般即文章的內容,顯然課文內容就是回憶魯迅先生的一些事情。那么,作者回憶了哪些事情呢?可以根據相關的內容進行小標題式的簡單概括。最后,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就可以通過旁批,從人物描寫角度,典型事例突出,還有細節描寫刻畫等方法去分析人物的形象。
2.品味語言方面
可以煉詞煉句,詞方面,主要從動詞準確,修飾語精當等方面著手;句子方面,主要從句子的修辭生動,哲理深刻方面進行批注。
3.文章寫法方面
回憶文章一般的寫作方法,從而找出寫法上相同的地方。如敘述、抒情句子的運用,對比,人物描寫方法和細節的刻畫等。以此類推,把方法化作技能。
4.學后反思方面
這尤為重要,這篇課文課文的價值是什么?我學到了什么?即人文領悟。只有領悟課文的核心價值,才能真正理解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