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摘? 要:現代教學理論研究表明,教學是一種社會性認知活動,是一種人際互動過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對學生有著重要的發展價值,輕松愉悅的有效互動,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使學生對數學興趣濃厚。
關鍵詞:有效互動 課堂教學 互動策略
由于學生間的差異,教師之間的差異,導致師生在課堂互動過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不足。為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學生潛能的發展,切實提高課堂效率。我們通過研究“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互動策略的實踐與研究”這個課題總結出以下教學策略。
一、精心預設問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互動
在課堂教學設計環節中,預設問題的篩選甄別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整體把握了一節課教學環節的設置,還對每個教學環節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1.把握新舊知識轉折點,緊扣新知立意點,適時切入新知
如果是新知識課,一般要抓住新知識的特征,從生活中的真實物體或現實現象,概括抽象出新知識的規則及特點,從而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如講《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師不再是復習正方形、長方形特征及面積計算方法,而是選擇在說出學過的平面圖形后,預設問題:你能不能把平行四邊形剪一刀,拼一拼,變成學過的長方形?從而引導學生快速投入到剪一剪、拼一拼的實踐活動中,在學生發現只有沿高剪開才能拼成長方形時,順勢追問:為什么只有沿高剪開才能拼成長方形?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長方形的特征及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不同,為下一步學習做好了準備。
2.優化解決問題策略,對比新舊知識變化過程,深入理解新知
進入新知識的學習時,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想法,這時教師可以通過限時競賽的方式,讓學生在比賽的過程中體會不同算法的優劣,從而確立最優方法,并學習到解決問題的策略。
如教授《數對》過程中,學生確定的組和行的規則,明白了要用“第幾列第幾行”介紹自己的位置后,預設問題:你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快速記錄下老師說的以下同學的位置?從而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記錄,通過記錄結果的對比發現不同方式的優劣,從而順勢進行新知識的講解。
3.結合學生易錯點,拓展學生思維發散點,及時鞏固新知
學生學習新知識后,需要及時進行練習進行鞏固,但如何使學生正確解答相關問題,就需要教師結合以往學生易錯點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
如講《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新知識講解完后,教師預設問題: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知道什么?學生一定會異口同聲的答,底和高,這時教師呈現了這樣一道題:
學生獨立計算時,由于有兩條底、兩條高,一些學生出現了錯誤,通過分析,學生明白了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知道底和它對應的高。
二、巧用多媒體技術,切實增強有效互動策略
教師作為多媒體課堂教學過程中互動建構的主體,是建構有效課堂互動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將教學內容和多媒體技術有效融合,堅持以質疑為主線,緊緊圍繞重難點、關鍵點、易錯點突出強化,有效呈現給學生,從而促使學生重點觀察,深入思考、主動探究。
1.堅持簡潔設疑原則,激趣為基礎,緊扣關鍵點啟迪質疑直接切入課堂
信息技術由于其聲、形、色的全方位呈現,極易吸引學生的注意。所以在導入環節應在把握信息技術優勢基礎上,緊緊把握本節課的重難點、關鍵點為切入點設置有效問題。
如在講《數對》一課時,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出示一只蜘蛛的爬行移動,要求學生描述其位置,引導學生在觀察敘述中發現困惑并逐步增添必要條件發現規律,從而明確行、列,順利導入新課。其信息技術展示僅以一面白墻、一只蜘蛛的極簡方式呈現,學生關注點集中在如何準確描述蜘蛛位置的問題上,觀察和提出問題時具有唯一導向性,從而有效避免了學生無意注意的發散,使信息技術與數學資源完美整合。
2.堅持演繹理思原則,動手實踐為根本,把握重難點有序推理進行知識建構
多媒體課件除了具有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其化靜為動,動靜結合,直觀生動形象地有序展示圖形變化、演繹思維發展過程才是我們最值得關注的優勢。
如在講《平行四邊形面積時》時,學生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的實踐操作過程,完成了平行四邊形到長方形的剪拼。學生在師生、生生相互質疑交流的過程中,分別明白了以下問題:平行四邊形與剪拼得到的長方形形狀不同,但面積不變;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之間的練習;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與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轉化。
3.堅持重組展示原則,分層遞進為基石,依托易錯點多形式拓展空間
信息技術下多媒體經過對學習材料的重組,不但讓學生理解掌握了知識點,更重要的是通過生活中的點滴呈現,讓學生在享受成功喜悅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
如在講《數對》練習時,設計看寶盒位置猜寶藏砸金蛋游戲:即要求學生在以方格網內為環境的地圖中,用數對知識首先說出寶藏藏在多個寶盒中某個寶盒中,然后就可以用鼠標點擊正確位置去打開寶盒,猜對了寶盒打開露出金蛋。學生由于對游戲的興趣,紛紛利用學過的數對知識描述寶盒位置,在猜測-失落或開心的過程中完成了對知識的鞏固。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互動,不僅需要教師轉化課堂“主體意識”,高效整合教學資源,更需要教師通過多種手段、多種形式展開有效交流,引領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有效探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版)》
[2]徐問萍,《課堂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浙江:浙江教育學院學報
★ 本文系:鶴壁市教育科研2019年度課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互動策略的實踐與研究》立項編號:2019-JKLX-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