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讀后續寫作為一種高考新題型,對學生的讀寫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中英語教師和學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有效開展讀后續寫教與學。本文試圖闡釋英語文學簡易讀物在讀后續寫教學中的運用,以促進學生讀后續寫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英語教學;讀后續寫教學;英語文學簡易讀物
【作者簡介】顏慕涵,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讀后續寫題型即提供一段350詞以內的語言材料,要求考生依據該材料內容、所給段落開頭語和所標示關鍵詞進行續寫(150詞左右),將其續寫成一篇與給定材料有邏輯銜接,情節和結構完整的短文(教育部考試中心,2015)。這種全新的考查方式,對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不能只停留、文章段落大意,主旨的概括上,更要關注文本中的語言表達、語言風格及描寫方法的應用,并且將平時積累的語言表達應用到寫作中去。有輸入才有輸出,如何引導學生有效地積累,這是教師教學的關注點。筆者認為,讓學生接觸原汁原味的語言材料,能夠幫助學生做好寫作儲備,從而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一、 英語讀后續寫的特點及對學生讀寫能力的影響
作為高考英語試卷中的一種新題型,讀后續寫呈現出新的特點,同時也對學生的續寫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讀后續寫強調閱讀與寫作的緊密結合,它將語言輸入和輸出限定在同一特定的語境中,寫作輸出是建立在對文章的閱讀理解基礎上的,所以該題型不僅能夠有效地考查學生的寫作水平,還能夠測驗學生的閱讀能力。
其次是以讀促寫,讀寫的相互協同與促進。王敏和王初明(2014)的實證研究表明,讀后續寫任務中存在協同效應,學生在進行讀后續寫時,會高頻使用到閱讀文本中出現過的語言結構。所以,學生在完成讀后續寫任務的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所提供的閱讀語篇進行協同模仿,將在閱讀理解部分所獲取到的詞匯和表達等方面的信息貫穿于續寫部分,實現學生與閱讀文本之間的互相協同,讀與寫的相互促進,使表達更加符合邏輯且通順。這就要求學生對所提供文本的語言風格和語言結構有較強的敏感度。
再次讀后續寫的考查以記敘文寫作為主。這一方面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定的語境,引發學生的聯想,激起學生的表達欲望;另一方面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需要掌握記敘文的語言表達特點,具有具象化寫作能力,能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去進行語言、心理、環境、動作等方面的刻畫和描寫。
二、 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的困境
隨著讀后續寫題型命題形式與考試要求的改變,傳統的英語寫作教與學已不能夠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讀后續寫的教學在實踐中面臨著以下困境。
學生的英語閱讀量少而面窄。英語閱讀是高中英語學習的核心部分,對于學生來說是一項基本技能,學生英語閱讀的范圍、閱讀的深度、閱讀的時間等都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英語語言學習與運用能力。《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 中對于語言技能的規定為必修階段課外閱讀量平均每周不少于1500詞(必修課程階段不少于4.5萬詞)。學生想要達到讀后續寫的生動流暢,大量的閱讀輸入與充實語言儲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學生的課業壓力大,同時教材的閱讀文本以及課外練習的閱讀材料篇幅較短,學生接觸連續性較強且篇幅較長的語篇機會較少。此外,學生對于類似讀后續寫考題的故事性強的記敘文的文章輸入也相對較少。
讀后續寫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脫節。高中英語新課標明確指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強調對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綜合培養,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統一的特點,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面臨著人文性被漠視的困境。一方面,作為寫作輸出前重要一環的閱讀教學往往僅停留在理解語篇大意、做對題目層面上,沒有給予學生深度閱讀、感知和體驗閱讀文本的語言表達、文化內涵的空間。同時,現有教材中缺乏經典的文學作品語篇,學生很少接觸到文學作品中原汁原味、優美地道的語言表達,很少體驗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讀后續寫的教學常常在不經意間陷入模式化,這樣雖然可以讓學生的行文更加標準化,但是容易限制學生的思路和表達,使讀后續寫失去其應有的樂趣。
三、 英語文學簡易讀物對讀后續寫的促進作用
1. Krashen的“語言輸入假說”。美國著名語言學家Krashen提出的 “語言輸入假說”(the Input Hypothesis) (Krashen, S. D. 1985)說明了二語習得的過程,他強調聽力和閱讀是語言學習中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一環,學生語言的習得是通過略高于現有水平的可理解性來實現的。為此,Krashen 提出了“i+1”原則,如果學生現處的語言學習水平或階段是“i”,那么語言的輸入就應該達到“i+1”的水平。也就是說,如果語言學習材料的難度僅停留在學生現有水平,那么這種輸入就是沒有意義的。同樣的,如果語言學習的材料遠遠超出學生現有的水平,這樣的輸入也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此外,Krashen還強調語言材料的意義,認為給予學生的語言輸入材料應該是有趣的,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表達欲望。所以,根據這一假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把握語言學習材料的難度,使輸入的閱讀材料略高于學生現有水平,才能使學生不斷取得進步,進而實現有效輸出。
2. 英語文學簡易讀物的特點。根據Krashen的語言輸入假說以及讀后續寫這一題型獨有的特點,在讀后續寫訓練中,學生通過廣泛且深入地閱讀合適的語料以豐富語言儲備,再通過對應的寫作活動來激活語言儲備這一過程尤為重要。在讀后續寫訓練中,文學作品的地位逐漸凸顯出來。文學作品作為語言精華的“密集區”,是完全可以作為語言學習的好材料,使學生在優美的語言“場”中學習、掌握語言的使用特點,了解應用中的語言結構(馬雋,2006)。而英語文學簡易讀物正符合語言輸入假說,以其獨有的特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創作欲望,引導他們親近語言,豐富儲備,提高語言能力。
英語文學簡易讀物內容豐富有趣,語境真實且故事性極強。學生的讀寫技能和策略是在整體的、真實的讀寫事件的語境中發展起來的(戴煒華,2001)。
英語文學簡易讀物是英美文學經典的濃縮,包含大量原汁原味且豐富有趣的故事,能給予學生較為真實的社會語境和語言語境,讓學生充分地領略地道的英語文化。一旦學生對于輸入的閱讀材料產生興趣,那么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和表達欲望就會被激發,經過長時間量的積累,學生在讀后續寫中應具備的語言儲備將極大豐富起來。
英語文學簡易讀物符合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一方面,由于文學原著的生詞多,語言結構復雜,學生想要直接閱讀并理解閱讀原著挑戰性極強,容易使學生產生挫敗感。英語文學簡易讀物難度適中,借助文本語境,學生不會被太多生詞困擾,能夠將注意力集中于文本的內容和表達上,學習作家是怎樣運用各種寫作方法來塑造人物、豐富情節、生動場景的。另一方面,英語文學簡易讀物的字數大多控制在三千詞左右,相比于長篇幅且故事進展較緩慢的文學原著,學生能夠堅持讀完。
四、 英語文學簡易讀物在讀后續寫教學中的運用
1.引導學生做好閱讀筆記,豐富語言儲備。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意識地品讀分析文本的內容和語言表達,做閱讀筆記,并學習其中有關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環境的描寫及修辭方法、語篇結構等。例如在《書蟲·牛津英漢雙語讀物》中“Lord Jim”的第一章節“ Jims early life” 對Jim 進行了外貌描寫:“He was tall and strongly built, with a deep voice and a confident way of talking.”Jim自信的形象躍然紙上,同時與遇到危險時人們口中的懦夫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本章節也對Jim的工作環境進行了描寫:“The nights were beautiful. A wonderful calm seemed to cover the world,and the young moon shone down on the smooth ,cool sea.”這營造了一種安寧愜意的氛圍,也體現了Jim對工作的滿足。此外,書中還有大量的動作描寫,例如第三章節中的“ He put out a hand quickly and held my arm, staring fixedly at me…”用一系列動作來描寫Jim被別人的話語刺激之后的反應。學生在積累過程中能夠逐漸改變以往的英語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之后再通過對應的語言仿寫活動激活語言儲備,寫出與文學作品中的語言風格相近的文章。
2.鼓勵學生對所讀文本進行積極的思辨,大膽預測故事發展方向。教師可以對英美文學簡易讀物進行選擇性處理,把某些章節或者片段當作讀后續寫的閱讀文本,讓學生根據文本進行續寫創作,接著再與原著中的情節進行比對,以此培養他們的創新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例如在《書蟲·牛津英漢雙語讀物》的“The Scarlet Letter”第一章節中描述了Hester Prynne胸前戴著紅字A站在刑臺上示眾的場景。教師可以根據這一情節布置讀后續寫任務,可設置首句為“She walked up the wooden steps to the platform, and turned to face the stares of the crowd”,要求學生進行續寫。這時學生可能會對Hester Prynne為什么胸前戴著紅字、為什么要接受示眾的恥辱、她抱著的孩子的父親是誰等一系列問題進行大膽預測并進行續寫創作。之后再回到文本進行比對,在比對中學習文學故事所具有的連貫性和邏輯性。同時,對文學作品所體現的文化以及價值觀進行思辨,培養多元文化意識。
3.引導學生有效評價。由于讀后續寫這一題型具有很強的靈活性,評價者對于讀后續寫這樣類似文學作品形式所呈現的文本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用固化的標準來評價學生的寫作。尤其是在讀后續寫日常訓練過程中,教師在進行評價時應該把重心放在學生的創造性和內容表達上,對于好的表達和進步及時給予肯定,逐漸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寫作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同伴互評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互相學習借鑒,發揮他們的思維潛能。
五、結語
筆者認為,把英語文學簡易讀物作為學生課外拓展閱讀的材料,不僅能讓學生接觸原汁原味的英語文章,在閱讀中積累優美句子和段落,培養鑒賞語言表達的技巧,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進行大膽的創作。筆者相信,經過長期的訓練,學生一定能寫出形象生動且富有思想內涵的文章。
參考文獻:
[1]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Implications[M].London: Longman, 1985.
[2]Clare West. Lord Jim.[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3]John Escott. The Scarlet Letter[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3.
[4]戴煒華.關于整體語言教學[J].外語界,2001(1):32-36.
[5]馬雋.新課程標準下普通高中英語文學選修課程的開發和實施[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24-25.
[6]教育部考試中心.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英語科考試說明(高考綜合改革試驗省份試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7]王敏,王初明.讀后續寫的協同效應[J].現代外語,2014(4):501-512.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