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占軍

摘要:新時代發展背景下,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要貫徹黨中央這一發展理念,必須要注重林業的生態平衡,以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在營林造林過程中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保護林業資源,對林業資源進行科學而合理的開發利用。文章闡述了營林造林工作的重要意義,剖析了當前營林造林工作中所存在的現實問題,在此基礎上,經過深入研究,探索了解決這些問題并進一步優化營林造林工作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營林造林;現實問題;改進措施
目前,我國的人工造林面積已經占到了世界人工造林面積的1/3,實現了人工造林面積、森林資源儲積量的雙增長,這是我國近年來在森林資源保護、森林資源建設方面的可喜成就。但是,由于我國在林業生產方面一直基礎十分薄弱,并且受我國地理條件的影響,我國的林業生產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營林造林工作的開展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認識這些問題,并且深入剖析這些問題的成因,在此基礎上結合林業市場發展的趨勢積極培植延伸林業經濟鏈條、構建林業生產經營協調發展有效機制,這是當前我國營林造林工作開展的重要任務。
一、營林造林工作的現實意義
1..保護土壤,控制水土流失
長期以來,由于我們忽視了環境保護,導致了我國水土流失現象非常嚴重。特別是最近幾年,由于氣候原因,我國的土壤植被覆蓋率呈現逐年下降態勢,很多地區的生態環境開始惡化,許多地區的一些土地不僅不再適合農作物生長,甚至都不能夠維持植被生長,導致土表嚴重裸露。眾所周知,林木的生長能夠有效的維護土壤植被,從而起到保護土壤的作用。同時,還能夠增加土壤中的有機成分,進一步促進植被的生長。因此,營林造林能夠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能夠增加我國的森林面積,從而改善生態結構,進一步形成良好的綠色生態環境。而且,林木的生長主要依靠光合作用,這一過程能夠吸收二氧化碳并產生大量的氧氣,從而能夠凈化空氣。因此,人們把森林稱作地球的“肺”,它能夠進一步優化我們人類的生存環境。
2.??? 能夠提升經濟效益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們對林業資源進行了掠奪式的采伐,從而造成了我國林業資源的減少,進一步制約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強化營林造林工作,一方面,能夠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能夠改變人們傳統的對森林過度索取的生產經營方式。另一方面,在現代科技和現代管理的積極推動下,結合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能夠對林業資源形成循環利用模式,既能夠增加森林覆蓋率,又能夠提升林業資源利用率,能夠有效地提高林業生產的經營效益,進一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基于科學合理的營林造林,還能夠優化生態環境,能夠間接的促進旅游業的發展,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3.??? 能夠實現防風固沙,減少霧霾
近年來,許多地區出現了霧霾天氣,而且這種霧霾越來越呈現出擴展和持續狀態,這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的生產、生活,這已經成為了我們當前社會的突出問題。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地區沒有注重保護環境,特別是沒有注重保護森林資源,導致土壤植被越來越少,土表裸露并沙化,再加上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增多,風暴不斷將沙土卷起。林木的減少使得森林植被對空氣的凈化作用減弱,從而導致空氣中長期存在的大量的灰塵。開展科學合理的營林造林,能夠有效的改善生態環境,在地面上能夠促進植被生長,從而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進一步減少沙塵暴;在空中能夠強化對空氣的凈化功能,從而減少空氣中的灰塵,進而有效地減輕霧霾狀況。
二、營林造林中存在的現實問題
1.營林造林資金存在著巨大的缺口
林木生長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正所謂十年樹木。而且它的前期準備工作項目眾多,如平整土地、整修水利、改善土壤、改善交通運輸條件等,這些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還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目前營林造林中林地主要有用材林地、防護林地以及經濟林地等(如圖1)。并且科學合理的造林還需要結合當地的生態環境、當地的經濟發展以及當地的土壤氣候狀況,來選擇適宜的并且能夠對生態形成有效調節的苗木種類。這就需要大量優質的、種類眾多的苗木。在造林過程中,苗木的種植規劃、苗木的采購運輸、苗木的栽培管理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苗木的后期管理中,既要進行合理的施肥,還要進行科學的灌溉,更要防治病蟲害,而成林后的管理也費時費力。所有的這些環節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當前有關林業生產經營的籌資渠道還僅僅體現于銀行貸款,而且目前各地還沒有形成有效的林業產權質押貸款機制,這就導致營林造林工作中籌資困難資金缺口大,這成為了當前制約營林造林工作開展的最主要問題。
2.苗木培育沒有形成有效的供需協調機制
我國的林業苗木培育還主要體現于農戶的分散栽培模式,在這樣的生產模式下,農戶缺乏信息溝通,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農戶種植苗木的種類、規模主要取決于近年來這類苗木的銷售狀況。這樣的苗木生產很顯然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這就導致某些苗木種類由于前幾年經濟效益好而農戶一哄而上大量種植,從而造成了苗木的大量過剩。而苗木的生產需要兩至三年的周期,而且苗木一旦不能出售還必須及時處理,這為苗木生產農戶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嚴重挫傷了農戶的種植積極性,這也就形成了近年來苗木忽冷忽熱的惡性循環,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營林造林工作的開展。這就需要有關職能部門在這方面構建積極有效的溝通交流機制,從而使供需雙方能夠形成有效的溝通協調。但是,就目前來看,全國各地區普遍沒有形成這樣的有效協調機制,這就使得許多地區的營林造林工作由于苗木供應問題而常常處于停滯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營林造林工作的開展。
3.缺乏這方面的技術人才
營林造林工作應該建立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上,需要注重以下這些工作環節,如樹苗種類的科學規劃、樹苗數量計劃、樹苗的病蟲害檢測、樹苗的栽培與養護、林木的病蟲害防治等。如果技術應用不過關,就會出現苗木搭配不合理、苗木死亡、苗木病蟲害蔓延等嚴重問題。因此,科學技術的應用是營林造林的關鍵。但是,由于營林造林需要在邊遠的地區工作,條件差,環境皆苦,很多人不愿意去,這就導致許多地區這項工作開展中技術人才缺乏,這也影響了營林造林工作的開展。
三、優化營林造林工作的有效對策
1.??? 加大林業生產投入,引進技術人才
營林造林工作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職能部門應該基于對營林造林工作的重視,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為造林企業、苗木生產企業、木材生產加工企業構建通暢的交流平臺,幫助他們形成有效的溝通互動機制,從而使苗木生產,營林造林和木材加工形成協同發展態勢,促進各方的積極性,進一步推動營林造林工作的開展。同時,政府職能部門要根據國家的綠色發展政策,加大對營林造林的投入。并且還要為營林造林拓展籌資渠道,幫助企業融資。要從基礎設施建設、政策傾斜、稅收優惠各方面對這些營林造林相關企業形成實質性幫扶,以促進營林造林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另外,政府職能機構還要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吸引這方面的技術人才,為營林造林引進大量的高素質實用人才,以促進營林造林工作的技術應用和科學管理,進一步提升造林質量。
2.??? 強化林區科學管理
營林造林重在質量,要想提升營林造林的質量,必須要開展科學而有效的管理。這就需要營林機構結合現代技術和現代管理完善優化林區管理體系。首先,要積極構建有效的營林造林責任機制。具體來說,就是要建立健全領導人員責任機制、技術人員責任機制、管理人員責任機制、種植人員責任機制等,要通過制度建設強化相關人員的責任意識,從而強化生產管理,進一步體現營林造林的實效性。其次,還要強化營林管理的科學技術應用。現代營林造林工作的開展必須要建立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之上,科技的應用對于提高營林機構的管理水平、提高生產質量、提升造林效率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營林造林各具體工作環節要積極應用最新的科學技術,要引進先進的設備,如無人機勘察、衛星遙感、病蟲害網絡監測、飛機噴藥、火災遙感檢測等技術,從而為林業生產提供科學技術和安全保障。
3.優化林業經濟結構
長期以來,林業經濟結構不完善一直是制約我國林業發展的瓶頸,要推動營林造林工作的持續開展,必須要升級完善林業經濟體系。這就需要政府職能部門深入了解木材市場發展趨勢、林業生產企業木材需求狀況,從而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培育林業發展產業鏈條。要從生態發展和環境保護出發,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的規劃生產企業建設、苗木基地建設、苗木生產農戶、苗木種類種植與調用等。要優先發展生長速度快、產量高的樹木品種,而且還要基于綠化理念大力扶持生長緩慢、常青類樹林營造。并積極指導相關企業將速生林的經濟收入投入到生長周期長、經濟效益顯著的林木中,從而形成持續發展模式。而且職能部門還要指導相關企業加強科技研究,培植林木新品種、培植適合于當地氣候條件和當地經濟發展的林木,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還要基于環境保護理念,對林業資源形成合理的采伐利用,以更好的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
四、結語
隨著國家綠色生態發展戰略的實施,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并深刻的認識到了森林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保護森林資源、積極營林造林、科學合理的開發森林資源已經成為了全社會的共識,營林造林工作在全國普遍展開。政府職能部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通過政策、稅收、融資各方面的積極而有效的扶助措施調動社會各方的造林積極性,引導相關企業積極引進先進科學技術、采用現代化管理,以進一步提高造林質量、提升營林造林經濟效益。政府職能部門還要積極構建苗木栽培企業、生產企業、營林造林企業三方的溝通互動有效機制,進一步延伸相關的產業鏈條,更好的促進營林造林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 錢月.林業工程中營林造林工作的思路及價值[J].現代園藝,2020(15):205-206.
[2] 崔艷,劉鳴鏑,劉洪葉.林業可持續發展要求下的營林造林工作[J].農業與技術,2020(14):71-72.
[3] 王培全.營林工作中造林樹種的選擇和管護的運用探討[J].造紙裝備及材料,2020(03):45.
[4] 黃大軍.現代林業造林方法及營林生產管理探究[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0(05):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