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超
摘 要:九年級是學生整個初中生涯的最后一個階段,同時,其也是學生化學學習的初始階段,在這一時期的教學中,學生本身學習壓力就比較大,再加上一門全新的學科,理解起來必然會略顯困難,因而,在此階段的實際教學中,教師就應該合理利用信息技術,結合生活實際,鼓勵學生探究,以構建更高效、更科學的化學課堂。
關鍵詞:九年級化學;高效教學;教學策略
學生到了九年級以后才剛剛開始接觸化學,一門全新的學科對于馬上就要面臨中考的初中生而言并不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同樣,對于教師來說,要想在短短的一個學年里帶領學生在化學方面實現從入門到精通,也絕非易事。因此,在九年級段的化學教學中,作為教師的我們就應該科學地根據學生的實際心理,通過更能吸引學生的方法喚起學生的化學學習熱情,繼而讓學生在想學中學會化學。
一、利用信息技術
在我國教育的大力發展之下,新課改的進程也在不斷地加快,為了適應我國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落實課堂改革已經成為一種教育大趨勢[1]。其中,在現代信息科技飛躍發展的背景之下,當我們組織初中化學課的教學活動時,為遵循時代要求、落實新教育標準,我們就應該學會運用信息技術,并通過將信息技術與化學知識相結合的方法,將抽象的化學知識形象化,以此激起學生的化學學習熱情,帶領學生更好地領略化學學習中的神奇特點。
如在“單質碳的性質”部分知識的教學中,若我們單純采用講述方法,就很難喚起學生對此部分知識的深層次認識,因而,為構建高效化學課堂,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視聽結合的方法加深學生對此部分知識的記憶。例,我們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博物館中的古畫,然后詢問學生:“為什么這幅畫保存了這么久,現在看起來依然覺得栩栩如生呢?”對于這一問題,大部分學生都會覺得非常好奇,此時,我們就可以繼續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如“古代制墨的材料(炭黑)”等資料,以此讓學生從“碳”的角度思考這一問題,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碳在常溫下具有穩定性的特點”這一性質。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中,我們將枯燥的文字轉換成了直觀的畫面,其不僅利于加深學生的知識印象,而且利于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讓學生在神奇的感受中體會到化學的魅力。
二、結合生活實際
新課程改革之下,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已經成為各化學教師面臨的中心問題[1]。其中,在初中階段化學課的教學中,我們接觸的很多知識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難免會遇到種種困難,因而,要想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我們就不能過于依賴語言的講述。在這一方面,我認為,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讓生活走進課堂的方法,利用生活實際讓學生以融會貫通的態度更好地學習化學知識。
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滿著化學知識,但是很多學生并不具備在生活中發現化學、學習化學乃至應用化學的能力,而通過實際教學實踐,我發現,學生會對自己“學”來的東西產生更深的印象,因此,在化學課教學中,我們就應該喚起學生的主動思考精神與動手操作意識,以此將學生的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學習,繼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如在“金屬的腐蝕”部分知識的教學完成以后,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回家幫助媽媽洗一次鐵鍋,并在第二天起床后觀察鐵鍋的狀態,通過觀察,就會有學生發現,前一天晚上明明還很干凈的鐵鍋鍋底此時卻產生了一些紅色物質,這是為什么呢?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教材相關知識,通過生活驗證實驗的方法尋找這些紅色物質(鐵銹)的來源及其化學反應方程式(4Fe+3O2=2Fe2O3),并考慮避免紅色物質出現的方法,以此讓學生在生活問題的解決中得到化學“學以致用”能力的培養。
三、鼓勵學生探究
學習的主體就是學生,因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想讓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夠更具效率,就必須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身上。其中,在九年級段的化學教學中,為喚起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我們就可以擺脫以往“照方抓藥”式的僵化教學模式,轉而根據此階段學生的好奇心理,通過探究教學的方法、利用新奇的知識喚起學生的探究欲望。
如在教學“分子”部分知識前,我們就可以先詢問學生:“你們誰知道100+100等于多少?”很多學生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會覺得很好笑,認為這是一道小學階段的題目,之后,教師就可以邀請學生上臺進行實驗:將100 ml的水與100 ml的酒精混合起來。實驗之后,學生就會詫異地發現:當我們將這兩種100 ml的液體混合起來以后,得到的卻并不是200 ml的液體,也就是說,在這個實驗中100+100≠200。實驗之后,學生的好奇心就會被充分調動起來,此時,我們再根據這一實驗講解相關知識就會更加高效。此舉利用了顛覆學生認知的實驗方法,其不僅能喚起學生探究的欲望,讓學生升起好奇的心理,而且利于直觀化教材知識,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此課內容。
四、總結
總之,在九年級化學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及心理特點,通過合理的引導方式打造出更加高效的化學課堂,以此帶領學生在化學的天空中自在翱翔。
參考文獻:
[1]石秀萍.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施策略[A].教育理論研究(第八輯)[C],2019.
[2]劉萬壽.關于新形勢下九年級化學教學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8,368(2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