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飛云
當代學生的德育,一直是社會關心、國家重視的大問題。伴隨著教育理念的進步,人們逐漸意識到學生的教育不單單只是基礎知識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對其的德育。德育作為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教學方法的探討引起了不少教育界相關學者的思考。教育追求科學化、先進化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良好的德育思維的教學目標,促使廣大教師必須改變單純說教的教育方式,努力去了解學生,因材施教,惠及學生終身發展。
一、德育的內容及意義
在整個初中教育中,培養學生成才是學校教師育人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良性發展的重要生命線。當代德育要求學生接受初中階段教育,努力學習,全面發展的同時也要將自己塑造為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和實現自身價值追求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中學生。良好的德育可以使學生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自卑,懂自重,呵護學生自尊,樹立教師自身威信,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優良的道德品質等。具備這些優良品德對于其今后進入高中乃至走向社會都有重要意義。
二、德育工作對初中學生的影響
1.引導學生自尊自重
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可以幫助學生不受任何外界誘惑與干擾,憑借自己的意志力履行自己定下的準則,時刻以此準則要求自己,實現自尊自重。一個學生是否懂得自尊自重與他本身的智力差異沒有關系,主要來自學生本身意愿。通過班主任的正確引導教育讓學生從自身規范自己的言行,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自我反省下決心對曾經的錯誤進行改變并堅持到底。這不簡單,需要學生有迎難而上、克服挑戰的勇氣,一旦下決心,就不放棄的品質。縱觀社會上的成功人士,其并非智商超群,只是其因懂得自尊自重才有了上進之心,從而取得成功。
2.樹立教師威信
尊師重教是我國的優良傳統,教師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責任,理應得到學生的尊敬。但是近些年來教師的威信越來越弱,經常能看到學生與老師吵鬧的新聞。初中階段的學生正值叛逆期,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對事物的準確判斷,作為班主任加強學生的德育有助于其明辨是非,耐心聽從老師的教導,減少師生之間的矛盾。當學生切實感受到老師給予的關愛時,教師威信自然會在學生心中樹立起來。
三、日常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
1.教育模式缺少新意
很多班主任在德育時選用的相關教材是借鑒別人現成的教學經驗,套用別人的教學模式,雖然現在網上有一些現成的教育方案確實很有質量,但是這類教學方法不一定適合自己班的學生。即使在相同城市當中,普通中學與重點中學之間學生認知水平也是有一定差別的。每個班的學生接受能力也都不一樣。教學模式千篇一律無創新點也是現在德育的問題之一。
改進建議: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雖然有的德育活動看似是精心布置的,但是環節也都缺乏新意,因此應用形式一定要多樣化,教師可以適當借鑒其他教學經驗,適當進行創新。當然教師也要結合學生自身特點,結合以往學生在德育學習發展階段必須要經歷的基本經驗,讓學生將所學的德育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等設備播放社會新聞,以學生日常生活為例,鼓勵學生利用現有德育知識進行評判,做到學以致用。
2.缺少家長的配合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往往比學校教育更為主要,但是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經常能發現,學生在學校聽從教育回到家我行我素的情況。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學校的德育如果只適用于師生之間,那么這種教育就失去了其作用,在學生心理依舊沒有形成一個道德準繩,這樣一旦學生離開學校,所有德育對于學生的束縛力也就會隨之消失。
改進建議:
首先,德育應當先加強教育工作者的認知,讓其意識到德育并不是像其他基礎知識一樣教過就算完成任務,而是要讓學生在參與德育中潛移默化之間改變自己的道德品質,并真正將德育設立目的與價值展現出來。其次,班主任也可以利用家長會對學生家長進行引導,讓其了解學生德育的重要性,得到家長的肯定與支持。這樣才能讓學生形成高尚的品德。
四、總結
從觀察來看,學生的品德養成跟日常德育有很大的關系,德育的強大功能只有在教師有效引導的前提下才能發揮其促進功能。作為學生的班主任,更應時刻反思日常德育的內容,這樣才能惠及學生的一生。最后,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希望班主任在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之余多加思考,多加總結,結合當前學情,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方法與理念上不斷思考、不斷進取。當然,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整篇論文尚有很多不足之處,對于初中學生德育研究,還有待今后可以更加深化學習,將其完善。
參考文獻:
[1]馬東銘.寧夏移民區中小學教師德育教育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5.
[2]沈書生.形態視角下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探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