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菁菁



【摘 要】目的:探究對肥胖癥孕婦采用維生素D進行妊娠期糖尿病防治及對孕婦妊娠結局產生的影響。方法:隨機抽取114例妊娠合并肥胖癥的患者納入實驗研究范圍,其均于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接受診治,采用等量數字隨機方式進行分組,分別采用維生素D滴劑膠囊(實驗組,n=57)及不采用維生素D干預方式(對照組,n=57)進行治療,分析妊娠期糖尿病發生情況及患者的妊娠結局。結果:經研究,實驗組患者的25-羥維生素D水平、甲狀旁腺激素水平及血鈣水平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發生新生兒窒息、難產、早產、巨大兒及高膽紅素血癥患者數量顯著少于對照組,實驗組的妊娠期糖尿病發生概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采用維生素D對肥胖癥孕婦進行干預,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相關指標,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概率,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病癥的發生概率。
【關鍵詞】肥胖癥;維生素D;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妊娠結局
【中圖分類號】R5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20--01
肥胖癥屬于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患病主要原因是由于能量攝入超過能量消耗,導致體內脂肪過度蓄積和體重超標。肥胖癥的發生與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息息相關,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提升及人們飲食結構的改善,我國肥胖癥患者數量也不斷增加,肥胖癥患者一旦妊娠,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病幾率將會隨之升高[1],危及母嬰健康和安全。盡早采取措施對患者病癥干預,有利于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病癥的發生幾率,降低不良圍生結局的出現,所以本研究就對肥胖癥孕婦采用維生素D進行防治妊娠期糖尿病及對孕婦妊娠結局產生的影響展開論述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114例肥胖癥的患者納入實驗研究范圍,其均于2018年2月-2020年2月入我院接受診治,采用等量數字隨機方式進行分組,實驗組中,最大與最小年齡分別為39歲和18歲,均值為(27.25±2.06)歲,妊娠周期均在16-22周,妊娠均值為(20.26±0.88)周;對照組中,最大與最小年齡分別為38歲和20歲,均值為(27.88±2.14)歲,妊娠周期均在16-23周,妊娠均值為(20.19±0.92)周。一般資料數據差異不大,P>0.05。
1.2 方法
孕前,對兩組患者均進行產前檢查,并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和健康知識宣教。實驗組患者在孕16周以后開始服用維生素D滴劑膠囊(生產廠家:國藥控股星鯊制藥(廈門)有限公司;批準文號: 國藥準字H35021450;產品規格:36s),令產婦每日服用一次藥物,每次服用一粒。對照組患者不采用維生素D進行干預[2]。
1.3 觀察指標
抽取患者的空腹靜脈血,對患者的25-羥維生素D水平、甲狀旁腺激素水平及血鈣水平[3]等臨床指標進行測量記錄。
對兩組患者妊娠期期間發生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數量進行觀察記錄。
對兩組患者妊娠后發生不良妊娠結局的情況進行記錄,主要包括新生兒窒息、難產、早產、巨大兒及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4]。
1.4 統計學處理
將兩組效果錄入SPSS22.0軟件,計量資料檢驗行t,表示用(),計數資料表示用百分比(%),檢驗行χ2,P<0.05是統計學意義成立的依據。
2 結果
2.1 臨床指標
經研究,實驗組的25-羥維生素D水平、甲狀旁腺激素水平及血鈣水平的臨床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體數據見下表1:
2.2 妊娠期糖尿病發生率
經研究,實驗組發生妊娠期糖尿病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體數據見下表2:
2.3 不良妊娠結局
經研究,實驗組發生新生兒窒息、難產、早產、巨大兒及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體數據見下表3:
3 討論
肥胖癥患者體內維生素D水平偏低,若是在妊娠晚期缺少維生素D,會增加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病幾率,甚至導致產婦出現妊娠期抑郁癥、先兆子癇及細菌性陰道炎等并發癥的發生,對胎兒的正常發育也會產生負面影響。當前,妊娠期糖尿病病癥屬于我國多發病癥,大部分妊娠期糖尿病發生于妊娠16周以后,且我國對妊娠期糖尿病病癥的篩查工作大都是在妊娠中晚期才開始進行,但是此時孕嬰的健康已經受到影響,所以,必須盡早對妊娠期糖尿病病癥進行防控,以降低對母嬰產生的危害[5]。由于肥胖癥孕婦發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風險較高,所以應將肥胖癥作為妊娠期糖尿病病癥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盡早采取措施進行干預,有利于通過人為手段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病癥產生控制,以此減少由于妊娠期糖尿病引發的不良妊娠結局。隨著我國醫療技術水平的增長,維生素D被廣泛應用于肥胖癥患者之中,該藥物的應用有利于降低胰島素的抵抗作用,提升患者機體胰島素的敏感性,有利于有效對糖耐量病癥進行有效干預。由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體內維生素D水平缺乏情況更為顯著,其主要致病原因大都是由于維生素D屬于脂溶性的維生素藥物,其在脂肪中貯存,而肥胖患者的脂肪細胞數量較多,所以沉積的維生素相對正常人群較高,從而導致患者參與血液循環的維生素D含量減少,引發機體活動中維生素缺少的癥狀。維生素D物質既屬于維生素的一種,也屬于類固醇激素類的一種,維生素D主要包括D2和D3兩種,維生素D在進入患者機體后,會受到肝臟的作用,產生25-羥維生素D,并經過肝臟作用,生成具有活性的維生素D,與患者體內的維生素受體結合后,生成生物學效應,但是在此過程中,由于25-羥維生素D在與維生素D結合蛋白發揮作用的過程中,具有較強的結合力和較長的半衰期,通過維生素D的活性形式,有利于調節患者機體免疫功能,對胰島素代謝和葡萄糖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所以胰島素抵抗及胰島素的分泌不足與患者體內缺少維生素D相關,通過補充維生素D的含量,有利于增加患者胰島素的分泌量,能夠減輕患者胰島素的抵抗作用,提升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程度,從而降低糖尿病的發生概率。在妊娠16-20周補充維生素D,通過合理的膳食、活動及藥物等方式干預,有利于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病癥發生率,保證孕婦及胎兒的安全和健康[6]。
研究表明,實驗組的25-羥維生素D水平(29.85±3.96)ng/ml、甲狀旁腺激素水平(29.15±2.26)pg/ml及血鈣水平(2.31±0.85)mmol/L的臨床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實驗組發生妊娠期糖尿病發生率10.53%顯著低于對照組26.32%,實驗組發生新生兒窒息、難產、早產、巨大兒及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3.51%顯著低于對照組15.79%,差異顯著,P<0.05,可見,采用維生素D對患者病癥進行干預,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指標,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病癥的發生概率,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概率。
綜上所述,維生素D對肥胖癥孕婦妊娠期糖尿病的防治及妊娠結局具有積極影響,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施丹丹, 張若曦.母體血清25-羥維生素D3水平與妊娠期糖尿病發病的相關性[J].上海醫學, 2019,15(4):198-202.
白宇, 唐蕾, 李玲.維生素D補充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血脂控制的影響:隨機對照研究的Meta分析[J].中華臨床營養雜志, 2019, 27(4):213-220.
楊毓瑩, 劉建民.探索維生素D及其活性類似物防治2型糖尿病的新途徑[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2018, 34(12):992-996.
劉瑩, 周晶, 劉艷.補中益氣湯聯合鈣劑、活性維生素D治療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8, 27(22):789-790.
候斐, 張琳, 高琳, 等.妊娠糖尿病病人血清 25?羥維生素 D與糖化血紅蛋白及胰島素抵抗的相關性分析[J].安徽醫藥, 2019, 23(11):2163-2165.
岳曉玲, 戰芳, 韓璐.大連地區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妊娠中期維生素A、E水平研究[J].腸外與腸內營養, 2019,15(2):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