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佳芳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詞語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由于重視不夠,教學方法不當等原因,導致小學中高年段的詞語教學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一種形式上的點綴。造成學生對詞語不理解、不會運用,習作語言貧乏、不夠生動。為中高年級詞語教學的實效,對詞語教學進行探索實踐。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詞語教學;策略
詞語作為語文的一部分內容,不是沉寂的,而是鮮靈活潑的。語文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帶領學生走進豐富而感性的詞語世界,獲得對詞語的感性認識,提高詞語教學的效率。讓課堂上沉寂的詞語鮮活起來,使學生樂于積累,學會運用。
一、想象場景,加深情感體驗。
熟悉的場景,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活學生頭腦中的儲存,激發起學習興趣,通過引導學生想象熟悉的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加深對詞語的情感體驗。課文《竊讀記》以時間為順序,描繪了作者“竊讀”的心理感受。“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其中“貪婪”一詞影響了部分學生對文意的理解。
師:剛才課文朗讀時有人問“貪婪”是什么意思?請同學們回想看過的電視、讀過的書籍所了解的情況,想象一下“一只饑餓的老虎撲向小羊”的場景。
生1:老虎加快奔跑速度,撲向小羊,張開血盆大口咬住羊的脖子。
師:場面有點血腥。像老虎這樣貪心而又不滿足地撲向小羊,狀態就是貪婪。那么老虎的感覺是什么樣的呢?
生2:飽餐了一頓后很滿足。
通過想象熟悉的場景,學生進一步理解了“貪婪”的詞義,同時對作者所表達的對知識的渴望和對讀書的熱愛有了更深刻的感受。這時將“貪婪”與近義詞“貪心”、“貪得無厭”進行對比、辨析,還可以增加學生的詞匯量。
二、化用形象,加強詞義理解。
小學生思維處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借用圖畫、音樂等手段,將比較理性、抽象的詞語形象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加深學生對詞義的理解,并且準確、到位。課文《草原》中“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這句話中的“渲染”和“勾勒”二詞是美術的專業名詞,對學生而言相對抽象,但卻有很強的畫面感。
師:渲染和勾勒屬于中國畫的兩種不同畫法,同學們看看老師手中的兩幅畫,猜測一下兩幅畫哪幅屬于渲染,哪幅屬于勾勒?
師:對了。像左邊這種用線條畫出輪廓的就叫勾勒,右邊這種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畫面就叫渲染。漢字真奇妙,我們有時候可以借助畫面來理解它的詞義。
將理性、抽象的詞語、詞義通過圖畫等形象的手段展現出來,使學生感受到小丘線條的柔美,和整個草原猶如一幅中國畫那樣令人賞心悅目。又如,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課中的“工筆細描”、“揮筆速寫”時,也可以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如此可以防止詞語學習的枯燥、單調,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三、借用替換,感受詞語內涵。
在一些文本中有一些詞語的運用準確、精妙,對理解文章內容和涵義有很大作用,但學生不一定明白這個詞好在哪里,這時可以借用詞語替換,讓學生對詞語進行比較和品味,體會其中作者用詞的準確性。課文《金色的魚鉤》講述的紅軍老班長的故事非常感人,最后一段“我想,等革命勝利后……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來瞻仰它”,“瞻仰”一詞的教學:
師:同學們,單純地將“瞻仰”理解成看是不夠的。那我們先把它換成“觀看”“觀察”等詞,同學們試著讀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并根據前文思考一下魚鉤是由什么東西制成的?在過草地時發揮了什么作用?
生:魚鉤是老班長用縫衣針制成的,用它釣魚,煮魚湯救了三個生病戰友的命。
師:結合整篇文章來看,這長滿了紅銹的魚鉤,有什么作用?
生:魚鉤是老班長的象征,象征著老班長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質。
師:在這里,如果換成“觀看”、“觀察”,將會減弱“瞻仰”一詞所包含的懷念、崇敬之情,所以不能換。
這樣抓住重點詞語進行比較賞析,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促進了學生思維縱深發展。
四、串聯組塊,增加詞匯積累。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用關鍵詞語串聯課文,將詞語放置于文中一定的情境中,讓學生結合語境加深詞義的理解,把握文章內容,又能增加詞匯積累,一舉兩得。
例如學習了《狼牙山五壯士》后,我設計了一個問題:
師:讀了課文后,同學們試著找出哪些詞語表現了狼牙山五壯士的英勇表現?
生:滿腔怒火、斬釘截鐵、熱血沸騰、居高臨下、昂首挺胸、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師:又有哪些詞語表現了敵人的狼狽慘敗呢?
生:橫七豎八、墜落山澗、粉身碎骨、嘰里呱啦、滾落深谷。
師: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想想這么寫有什么作用?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生:課文緊緊圍繞“壯”字,運用對比的手法描寫了狼牙山五壯士的英勇善戰和痛殲敵人,最后英勇跳崖,表達了作者對五壯士的崇敬和贊頌之情。
將這一系列褒貶態度鮮明的成語、聲音模擬詞放在一起學習,引導學生領悟五壯士面對強敵毫不畏懼、寧死不屈的革命主義精神,在具體的語境中加深了詞語的理解,更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五、指導寫作,學以致用
中高年級的孩子經過幾年的語文學習,已經掌握了一定數量的語文詞匯。但是大部分的詞匯因為很少運用所以處于記憶的休眠層面。語文教師要在平時的習作中指導學生運用積累的詞匯,對語言進行創造性地使用,以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對于課文中描寫景色的四字詞語可以讓學生以練筆或日記的形式進行練習,寫寫自己游覽過的其他景色,教學《巨人的花園》時,可以讓學生運用文中描寫“春天”的詞語,也寫寫自己眼中的春天……
綜上所述,不管是哪一種策略,詞語的教學都離不開句子,離不開具體的語境。因此詞語教學要遵循“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在具體的語境中引導學生加強詞義理解,加深情感體驗,增加詞匯積累,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讓學生運用積累的詞語豐富自己的個性化表達,促進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語文素質的全面發展,讓詞語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這片花園中散發獨特的芳香。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0;12.
★ 課題項目:本文系思明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課題《基于學習共同體建設的小學語文“探究式課堂”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Z2018X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