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語格 程紫薇

基金項目:本文為“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農民分化與農村養老資源的整合——基于陜西富平、神木、紫陽的調研(2015G010)”的研究成果。
摘 要: 農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狀態,關乎整個社會的文明發展程度,如何解決好廣大農村人口的養老問題已成為事關和諧社會構建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事,如何做到使廣大的農民實現六個“老有”,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中國西部鄉村形成了“養老照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的互助養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農村老年人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狀態,但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為此,需要國家、社會和家庭三個層面共同努力,提升農村養老保障水平。
關鍵詞: 農村;互助養老;社會協作
【中圖分類號】D669.6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3.226
1 引言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我國正式邁入老齡化社會。我國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老年人口數量不斷攀升,老齡化的嚴重程度也逐步加深,隨之而來的是全社會共同面臨的養老壓力。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止到2019年底,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增長到了2.53億,約占全國人口數的18.1%。《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也顯示,我國目前已度過快速老齡化的第一階段,老年人口規模仍將呈持續擴大的趨勢。2050年時,老年人數達四億以上,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年人將超過老年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家庭核心化趨勢明顯、親屬之間的聯系減弱,再加之西方文化的傳播,傳統“孝”文化受到一定的沖擊,家庭養老功能在不斷減弱,傳統的養老方式受到沖擊。同時,我國現有養老服務業發展不平衡、老年護理需求得不到滿足,特別是農村地區,更是很不成熟,有些地區甚至沒有開展關于養老的服務。社會養老服務供給不足,供需不等。為應對老齡化社會壓力,國家鼓勵和支持各界社會力量參加養老服務,發展社會化養老,將一切可利用的社會力量引入現行養老機制,減輕養老負擔,提高養老質量。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既能減輕政府、子女的養老負擔,又能達到社會閑置資源的有效利用,逐漸成為農村養老的重要方面。本文試圖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證調查結合,對農村互助養老機理進行研究,從而促進農村養老事業的發展。
2 研究設計
我們以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波羅鎮以及周邊三個村的村民作為樣本進行問卷抽樣。問卷涉及農村居民養老生活現狀、對自身生活的滿意程度、需要的養老服務等內容。此次調查采用入戶隨機抽樣,入戶調查提問的方法搜集第一手資料,被訪問的調查對象年齡為55歲以上的農村戶口居民。本次調查發放問卷110份,回收97份,有效問卷 85份,回收率達到88%。
此次調研對象男女比例分配較為協調,其中43份為男性,42份為女性。而且各個年齡段的老年村民都有,最多的是61-70歲以上,有36人;其次是56-60歲之間,有23人;71-80歲之間的人有18人,81歲以上的人有8人。調研對象年齡涉及較廣。接受問卷調查的老年人多是文盲或小學學歷,占比72.9%。調查時我們也發現當地的教育事業不是特別的發達,一個鎮里只發現了一所學校。調研對象以漢族占主體,樣本中有83人為漢族,2人為少數民族;工作方面,農民比例最大,占比71.8%,剩下依次是農民工、個體戶、鄉村干部以及其他。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老人盡管達到退休年齡,但是只要還有勞動能力就一定會做農活勞動或者工作。
3 衡山縣農村互助養老的現狀分析
據調查,農村老人的個人月收入總體處于較低水平,74.7%的老人個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25.3%的老人個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其中,51.9%的老人個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這個群體大多數為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自己農作或打工的勞動收入以及養老保險或者子女的供養。其次有16.5%的老人的月收入在3001-4000元,這些老人的收入相比于上面的群體多數是多了退休工資的來源。
大多數身體健康或者有勞動能力的老人都會選擇自己務農或打工掙錢,給子女減少負擔,甚至不要子女的贍養費。調查過程中發現當地養老保險已經很普遍,絕大部分老人都有基本養老保險,但是老人反應數額較少,不足以維持生活。
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老人與配偶住在一起,占比50.6%,夫妻二人相互扶持照顧生活起居;28.2%的老人自己生活;與子女或其他親戚一起生活的占少數,大部分老人認為子女工作后要獨立出去,不和父母住在一起,應給與孩子自己的空間,不拖累孩子的生活。當地老人的大部分子女都外出務工,53.3%的子女外出務工不在父母身邊,40.2%的子女在父母身邊,其中27.2%的子女在本地從事非農生產,13%的子女在本地務農。老人的養老服務未達到,需要其他力量介入養老服務。
選擇醫療護理服務的最多,占比37%,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體機能的衰退,大多數老人的身體健康狀況會愈發下降,老人對于健康也愈加重視。其次是生活方面和文化娛樂方面的養老服務,二者占比差不多,生活起居照料這個可以理解,選擇該項的老人認為自己年齡增長身體行動不方便,而不選擇這項的老人認為生活是自己的事,不需要他人來幫助,對于養老服務的了解程度并不高。而文化娛樂活動的需要與日常生活照料的比重相差無幾,可見隨著農村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人不僅注重了基本生活的需要,對于文化娛樂活動的需要有所增長。18%的老人不需要養老服務,認為自己現如今的生活已經足夠,且年齡大了不給別人添麻煩。10%的老人需要社會權益保障的服務。調查時了解到當地修建影視城從而占用農民耕地且協商不足,使許多老人頗為不滿。
42位老人認為把父母送到養老院是一種不孝的行為,33人不同意該說法。認為子女有工作可以理解。44人認為入住養老院是一種沒有面子的事情。34人不同意該說法。具體見表1。調查過程中,大部分老年人認為住養老院需要花錢,所以不想入住,且大多數抱著“養兒防老”的思想,但是上文已經分析過,只有8.2%的子女與老人住在一起照料老人,多為與配偶之間互相照料。老人不愿意進入養老院養老,那么就需要在農村社區就近建設老年活動中心,為老人提供娛樂場所和養老服務。在老齡化社會壓力和老人養老生活服務增加的壓力下,需要鼓勵和支持各界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構建以家庭養老為基礎,居家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這就需要蘊含公益慈善性的民間信仰,積極參與養老公共領域的建構。
身體健康是體面的老年生活最重要的因素,該因素被選擇占比33%,再次證明了老人對身體健康的重視程度;其次,子女孝順是第二重要的因素,占比28%。再次就是經濟來源與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占比差不多,可見老人對于文娛活動精神層面的要求大大提高。
4 研究結論與政策啟示
4.1 研究結論
老年人生活照料不足,養老力量自發分散。由上述調查結果我們可以得出,波羅鎮以及周邊村莊的老人的老年生活以居家養老為主,并且大多數日常照料由自己和配偶相互扶持,有的甚至需要繼續勞動或者看孩子。而政府對老年人的養老工作也僅僅是發放基本養老金和救濟少數貧困老人,養老服務工作開展很少、很不成熟。鎮上的醫療站每年給老人的體檢工作也僅僅是流于表面,杯水車薪。老年人有許多生活問題,但只能靠自己解決。需要整合養老資源,開展養老服務工作。
4.2 政策啟示
(1)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大政策和財政支持。現代意義上的政府是服務型政府,不要求政府大包大攬,事無巨細,但要圍繞以人為本的理念,突出政府的責任主體地位,在政策制定、制度設計、資源分配發揮帶頭主導作用,解決社會不公和分配不均的現象。通過法律制度和規章條例的制定,對農村各項養老制度進行規范,加強鄉鎮政府的宏觀管理和村級基層組織的管理,將國家的政策法規落到實處,切實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
(2)提供多樣化的養老服務內容,多方面提供支持服務。有針對性的豐富社區活動內容,為老人搭建活動交流、交友平臺,提高老人活動參與率。除此之外,還要著重關注殘障老人的心理健康,可以建立心理咨詢服務,鼓勵著殘障老人,疏通心理障礙,使老人在心理上真正的接納。擴展籌資渠道,將其投入到服務設施的建設,改善養老服務環境。正確指導農村文化建設,彰顯其養老的社會功能,可利用群眾基礎以及公共平臺等資源開展一系列活動,增強凝聚力,從而彌補我國農村的文化建設薄弱,農民的文化生活貧乏的問題,緩解農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參考文獻
[1] 甘滿堂.福建村廟酬神演戲與社區公共文化生活[J].福建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1):58-63.
[2] 高和榮,張愛敏.中國傳統民間互助養老形式及其時代價值一基于閩南地區的調查[J].山東社會科學,2014,(4):42-46.
[3] 張祝平.當代鄉村社會民間信仰的養老參與[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7,(5):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