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宵
摘 要: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現有養老服務體系面臨嚴峻挑戰。互助養老作為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可以有效彌補現有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不足。近年來,以河北肥鄉縣互助幸福院和青島市據點活動式互助養老模式為代表的新型互助養老模式的探索及其實踐效果,為應對老齡化社會的養老服務提供了新的選擇。應該認真總結上述互助養老模式的經驗,不斷完善互助養老模式,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養老目標。
關鍵詞:老齡化社會 互助養老 養老服務體系
中圖分類號:D66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4(c)-0211-03
1 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互助養老模式的產生背景
1.1 老齡化進程加快,養老問題日益嚴峻
當前,中國正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3.26%,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占比為8.87%。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所反映的數據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占比上升1.91個百分點。隨著城市化進程和老年化社會進程的加快,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及影響日益明顯,老年人遠離子女或是喪偶,長期獨處、生活單調,特別是身體不便、生病住院等無人照顧現象日益嚴重。隨著老齡化進程的日益加劇,解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幫助他們幸福安康第度過晚年,不僅僅是我國現階段面對老齡化社會進程的階段性目標,也是社會與政府所應考慮和解決的長期性問題。
1.2 傳統養老服務模式存在弊端
傳統養老模式是指老年人完全依靠家庭或者社會力量,解決無人照料等生活問題的養老方式。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模式[1]一直是作為我國傳統養老的依托,能夠有效地緩解老齡化社會所產生的“空巢”問題。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老齡化問題的嚴峻,傳統養老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現實變化,并且與老年人需求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凸顯。
家庭養老模式在我國源遠流長,起源于中華民族深厚的“孝”文化及相應的家庭贍養義務,是基于血緣與親緣而產生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家庭結構的變革,傳統的家庭養老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弱。與家庭獨生子女為主的情況相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為生計和發展而遠離家鄉和父母在外地工作生活,并且面臨日益嚴重的生存競爭壓力,子女已經難以像傳統社會那樣在家履行贍養父母的贍養義務。同時,由于老年人和子女之間的生活習慣、價值觀念不同,或者子女的贍養意識薄弱,婆媳矛盾等容易造成兩代人之間的矛盾增加,如果老年人追隨子女到異地生活,不僅會增加子女的家庭負擔,而且會增加老年人的孤獨感。
作為現代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中流砥柱的機構養老模式,可以充分整合資源,利用政府、社會、企業和個人優勢,是提高養老服務質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徑,是老年人贍養義務從家庭到社會職能的轉移[1]。但隨著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和養老需求的日益多樣化,機構養老同樣也存在許多問題:一是養老機構的高投入、低產出問題日益嚴重[2],政府難以投入大量經費來建設足夠的養老院所;二是官辦的管理機制和服務的專業化水平較差,往往難以滿足老年人不斷提高的養老服務需求;三是“養兒防老”傳統家庭觀念的根深蒂固,一些老年人認為沒有子女或者子女不孝才會去養老機構,依托機構養老肯能會影響其他人對子女的看法以及影響家庭的和諧;四是資源的分配不平衡,許多養老機構的在收費標準上并不是特別惠民,這就阻擋了一部分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和老人難以承擔高額的養老費用支出。
傳統養老模式存在的弊端促使社會對于老年群體的關注從單純解決居住和生活問題的病態觀念向注重老年人身心健康,重視老年人情感、交往等需的觀念轉變,由此催生了互助養老模式的產生和發展。
2 互助養老模式的探索:以河北肥鄉縣和青島四方區為例
互助養老是為應對老齡化社會和解決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基于信賴和互助友愛的原則,通過建立一個熟人網形成老年人互助養老的支撐,在基層社區形成老年人自我管理和服務的新型養老模式。近年來,河北肥鄉縣在農村和青島市在城市對互助養老模式的探索就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2.1 河北肥鄉縣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實踐探索
2008年以來,河北省肥鄉縣互助幸福院為緩解農村老齡化和空巢化問題而探索實行的一種農村互助養老新模式[3]。該互助幸福院是由村集體主辦運營,政府和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和管理培訓,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務,老人們自愿居住,真正實現自助、互助養老。幸福院是由原先閑置的學校改建而成的,設有豐富的娛樂設施和生活用品,但不設專門管理和護理陪護人員,諸如做飯、照料服務等日常服務由入住幸福院的老人們提供,彼此之間相互照應、相互照顧,依靠自我管理,自我約束來應對老年生活[4]。
這種“抱團式”的互補養老方式,特別有助于滿足老人們的精神需求,在熟悉的環境中與同齡人一起交流,培養了興趣愛好,增加彼此的幸福感。這種“離家不離村”的養老方式,有效地降低了政府和社會對養老服務的財政支出,也緩解了子女照顧老人的擔負。
2.2 青島市四方區城市互助養老模式的實踐探索
城市互助養老模式主要有結對組圈式互助養老、據點活動式互助養老、時間銀行式互助養老三種新型模式。青島市互助養老模式是典型的據點活動式互助養老。
青島市市北區屬于青島市的工業基地,人口居住密集,且企業的退休人員多,青島市把握這一區域特點,探索出互助養老的新模式。具體做法是:凡老年人家中房子在三樓以下,活動面積在15平米以上,可持續活動半年以上的均可申請設立養老互助點。通過政府搭建一個平臺,由老年居民自己提供活動據點,老年人自愿結合,互助牽手,解決了退休老人和孤寡老人心理空虛和情感孤獨的問題。互助點的工作主要有:一是定期開展文化活動,鼓勵老人們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和社會勞動,讓老人們通過參與社會實現自身的價值,提高自己的認同感;二是政府安排居家養老護理員定期對互助點進行走訪與監督,在老人實現自主互助養老的同時,政府的這一舉措可以有效保證老人具體生活問題的有效解決;三是鼓勵具有書法、舞蹈等特長的老人參與互助養老,豐富養老活動;四是通過推廣異地養老、旅游養老形式,組織互助點的老人開展“百名老人游大連、百名老人海上觀光”等,幫助老人們走出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豐富生活內容。
為了加強對互助點的管理,規范互助點的運作,青島市市北區制定頒發了《關于開展互助養老工作的通知》《互助養老管理制度》《互助養老公約》和《青島市關于進一步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意見》等制度規范,明確各級政府的工作職責,將互助養老納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
2.3 互助養老模式的優勢與問題
根據上述兩個案例對于互助養老模式的探索和經驗,可以發現,這種互助養老模式淡化了血緣話家庭在養老中的作用,強化了鄰里、朋友等地緣和情感的關系,與傳統的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相比較,具有明顯的優勢。
第一,通過老年人之間的互助,幫助老年人獲取資源,同時節約政府的社會管理成本,整合城鄉養老資源,提高養老的社會效率。
第二,通過與同齡老人的交往交流,豐富老年人的休閑生活和精神世界,滿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解決長期獨處、生活單調孤單等老年人最煩憂的問題,也減少家庭的矛盾和摩擦。
第三,通過互助行為賦予老年人以新的角色,在互幫互助、彼此照顧中讓老年人感受到自身生命的價值,增強了老年人的歸屬感和幸福感[5]。
但是,應該看到,上述兩地探索的互助養老模式在規模、質量和養老服務方面的內容相對有限,許多老年人更急迫的疾病治療、臨終照顧等棘手問題都尚未有好的解決辦法,而且隨著老齡化人口占比不斷提高,互助養老模式在發展中仍然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一,互助養老模式的法律領域存在盲區。我國養老產業相關領域法律法規設置并不健全,法律體系不完善,缺乏實施細則和國家宏觀政策,上位法只有1996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在互助養老服務的領域更是存在盲區,法律缺失可能會導致問題發生時責任主體不明確;其次由于互助養老模式是由民間自發形成并運作,具體形式多樣、數量龐大,疏于統一管理,不利于制定統一制度與標準,且由于地區差異和資源分配不均,政府的優惠政策和民間資本無法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優化。
第二,互助養老模式大多集中于熟人社會,陌生人社會中實現有一定難度。互助養老模式強調熟悉環境對老年人的影響,基于老年人渴望交流、實現自身價值的需求而形成的,大多以社區為單位整合本地資源,促進同社區老人進行互助養老。熟人社會相互之間的信任感和熟悉感,相互之間共同的興趣愛好較廣泛,能夠幫助互助行為更好地達成;而陌生人社會中人們自身潛在的的心理抗拒和困惑,他們的交流只能停留在最簡單的交流問候層面,很難觸及精神需求領域,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助。
第三,社會保障覆蓋面低,互助養老仍面臨資金難題。互助養老雖然是由政府提供財政資助,且為老人們提供水電等基本的設施供老人們免費使用,但基本的經濟保障依然是老人們實現互助行為的基礎。目前一些地區老人們缺乏經濟收入,社會保障低,本就無法實現自我生活,對互助養老模式也必定存在懷疑,增加他們的后顧之憂。且若發生疾病、意外事故等,又會加重老年人的生活困難。解決老齡化社會中的問題,從本質上增加老人群體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增加養老保險的覆蓋面,是重中之重。
3 促進我國互助養老模式發展的對策
3.1 構建完善互助養老模式的支持體系
我國的互助養老模式是隨著社會老齡化問題加劇,老年人群構成趨于復雜化,作為固有的養老服務體系的補充而逐漸形成與完善的。互助養老模式尚處于探索階段,它的發展需要全方位支持體系的完善——以民間自發養老資源為主體,政府政策引導與保障,企業及社會組織提供資源支持,同時集中社會志愿力量。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家庭、個人等多重力量,才能實現對資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真正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3.2 完善養老服務法律體系,促進互助養老模式制度化規范化
在國家層面增強對養老服務的立法,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完善養老服務法律法規的體系建設;同時在地方各級政府層面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福利政策、規章和制度標準,從政策規劃、服務指導、管理培訓、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提供扶持,為互助養老體系提供“基座”保障。彌補互助養老模式在法律上的空白,同時健全監管機制,推動互助養老模式制度化規范化。
3.3 加強交流,由近及遠橫向發展互助養老模式
發揮基層政府和社區的作用,積極搭建平臺,為互助養老模式的構建提供支持與建設,宣傳推廣互助養老模式,呼吁家庭和老人積極參與適應,同時加強社區或鄰里之間的交流,組織活動為老人們提供交流;同步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根據老年人具體情況為老年人提供形式多樣的養老服務模式,由遠及近橫向推進互助養老模式的發展。
3.4 加快構建均等化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
要使老年人實現真正的自助與互助,首先要保障老年人擁有一個具有保障性的經濟環境和醫療保障環境,加快推進社會養老保險,逐步實現全民化;在農村和城市社區完善醫療機構和其他養老服務機構,提高基本公共設施建設,改善養老服務的社會環境,減少老人和子女對于互助養老的后顧之憂[4]。
3.5 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支持互助養老
企業和一些社會組織作為社會經濟資源和市場資源的集中擁有者,這些主體的廣泛參與可以幫助大部分養老資源的重組和有效利用,幫助公共服務的實現,同時幫助老人獲取資源和利益,更好地實現自身的自助和彼此間互助。拓寬資金來源的渠道,為相關企業提供優惠政策支持,吸引、鼓勵企業到本地區投資,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到互助養老模式的建設中來。
總之,互助養老模式作為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的一部分,融合了傳統養老模式和現代養老模式的特征,照顧到老年群體身體和心理等多重方面的需求,整合社會資源同時又節約成本,是積極應對老齡化社會養老服務挑戰的一種有益模式。盡管當前探索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但政府應該積極更新觀念,總結各地實踐經驗,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規范和資金支持體系,促進互助養老模式有序發展,為實現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社會目標提供更多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方文靜.從互助行為到互助養老[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36(5):132-136.
[2] 朱勇.少子老齡化背景下的我國機構養老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7.
[3] 孟丹. 河北省農村社區互助式養老模式研究——以肥鄉“互助幸福院”為例[J].時代金融,2016(35):335,340.
[4] 王偉進.互助養老的模式類型與現實困境[J].行政管理改革,2015(10):63-68.
[5] 陳靜 江海霞.“互助”與“自助”:老年社會工作視角下“互助養老”模式探析[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4):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