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柳
摘要:老齡化的進程迅速加快,給我國的養老服務帶來巨大的挑戰,政府的財政壓力不斷加大。本文旨在建設沈陽市農村互助養老新模式。將農村醫療、照護,農村養老和社會工作有機的結合到一起,從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幸福。
關鍵詞:互助養老 醫養結合 老年人保障
多功能綜合老年服務站互助養老大院是打開整個沈陽農村老年產業的最佳方式,也是緩解老齡化壓力的有效途徑,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此舉意在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貼合老年人生活為老年人提供滿意的服務的發展方向,最終達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有所醫”的目標。若想成功建立沈陽市農村互助養老大院,首先良好的硬件設施必不可少。而關于所需的硬件設施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一、照料型設施
照料型設施主要是為農村老年人提供日間托養、餐飲服務、家政服務以及緊急救助等居家生活服務設施。照料型設施主要負責對象是無法自理或無人照看的老人,針對這些老人在社區內設立日間托老所,對其提供相應的養老服務。美國的“退休老人之家”、香港在居住小區內設置長者鄰舍中心都是其中的典型。這樣的照料設施可以以更便捷的方式為服務大院內的老年人,保證其養老質量。在我國照料型設施一般有托老所、社區日間照料中心以及老年服務中心等等。托老所是指為老年人提供的短期養老服務場所,一般分為日托和全托,在其中老年人可以享受醫療照護、生活娛樂等多方面服務。相對于全托所,日托所的規模相比較小,所需的資源也較少,因此在建設全托所和日托所的時候,需要綜合考量興建地的人口規模等多方面因素。農村互助養老大院就是日間照料中心,主要是以半自理、半失能老人為對象,對其提供餐飲、醫療照護、文化娛樂以及交通接送等日間服務的設施。互助養老大院的建設目標是為老年人提供各種綜合型服務的社區服務機構和場所。根據級別不同,居住區級老年服務中心其功能包括活動室、保健室、緊急救助、法律援助、專業服務等。小區級老年服務站主要包括活動室、保健室、家政服務用房等。
二、醫療類設施
醫療類設施主要為老年人提供醫療保健和康復護理等服務的醫療類機構。隨著人類的壽命不斷延長,人們對醫療、護理、照護等方面的需求也是日漸增多,面對我國目前日漸壯大的老年群體,在基礎醫療中提供相關服務是必然選擇。目前我國基礎醫療機構由街道級的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級的衛生服務站組成,在現有的基礎醫療機構中可以加強對于老年人醫療方面的設施,具體可以參考香港的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日本的保健訓練中心等。借鑒新加坡和香港的社區醫療設施項目設置經驗,結合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制度的建立,要保證社區居民的健康服務,社區醫院是雙向轉診的主要機構,提供在大醫院確診后的慢性病和手術后的康復的住院服務。根據《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 50180-93(2002年)》中的醫療設施控制指標,計算得出居住區中的醫院用地為160~170m2/千人,約合1.3~1.5床/千人,建議城市社區醫院床位數指標一般可取1-2床/千人。
三、文體設施
文體設施主要是為老年人提供文化教育、娛樂以及豐富精神生活的公共服務設施,如在村委會設置老年活動中心、老年俱樂部,老年之家等,在村委會設置老年人活動站以及室外活動區,在居住組團內或者住宅架空層布置健身器械,散步休閑,并將這些設施建在兒童設施附近,營造出老幼共榮的場景。與此同時,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們也可以在此區域增加與老年人們進行互動,貼近老年人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內心。根據級別不同,農村醫療服務中心級別的老年服務站其主要功能包括活動室、教室、閱覽室以及室外活動場地等。農村醫療服務站級別的老年服務站其功能主要包括活動室、閱覽室、保健室、室外活動場地等。衛生人力資源是農村醫療發揮重要作用的關鍵點,是保障農村基礎衛生服務體系順暢的運行的重要資源需要。要更好地發展農村醫療,需要增加全科醫生的數量,也就是說要進一步發展全科醫學,并且加強社會對于全科醫學的了解,宣傳對象不僅是衛生人員,更要包含在校醫學生或有計劃讀醫的學生。
首先,高校要加強對于全科醫學的建設和對專業人才的培養,通過對人員編制、職稱考評和績效考核等方面的政策傾斜,鼓勵高水平且臨床經驗風度的專家組件成為有力的師資力量,參與到農村醫療人員的培養當中。
此外,關于農村醫療服務的現役人員,可以采取脫產或半脫產的在職培訓。與此同時要求相關衛生部門根據不同崗位不同側重組織統一的相關考試,對在職培訓結束的從業人員進行最終測試,確定其是否達到從業標準。此外還要調動各大醫院的力量,要求其承擔相應的農村醫療服務專業化培訓任務,最好是能夠依靠各大醫院和政府的共同力量,整合資源,建設優秀教師隊伍,從而建立防治結合的示范性農村衛生人才培養基地。
最后,對于當前醫務人員的保守觀念要予以打破。現今絕大部分醫務人員的思維中,在大醫院中就職才能實現價值才是自己最好的歸宿,而在農村社區醫療站中服務則是被“流放”。對于這種錯誤觀念,政府可以通過對農村醫療站服務人員的人才培養計劃和相應的政策傾斜來逐漸影響最終改變整個社會對于基層醫療服務人員的偏見。倘若不能在社會大眾心中的偏見打破,未來人才來源的問題仍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應該更加深入且全面的認識老年人的價值,年老并不意味著失去勞動價值。
目前在山東濟南已經開始實行,老年人在接受醫療衛生服務的同時也應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低齡老年人可以通過工作換取一定的補助或者就醫優惠等。這種模式可以根據興趣愛好等將村內的老人結成幫扶對子,以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方式,加強老年人之間的互動。這樣做能夠增強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識,并且調動老年人的積極性,促進實現老年人的再社會化。許多低齡老年人精力充沛、身體硬朗,“以老助老”可以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發揮余熱,解決老年人照顧和護理難題。這種模式不僅減輕了家庭負擔,使老人在農村互助養老大院就能得到很好的照顧,而且還調動了健康老人的生活信心,豐富老年人生活,解決了護理人員短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