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日趨加重,我國面臨巨大的養老服務壓力,積極探索多元化的養老模式是解決當前養老問題的關鍵。近些年,互助養老作為一種新型的養老服務模式在全國多地廣泛興起,并取得一定成效。文章對互助養老模的研究現狀和實踐類型進行了總結、提煉,比較分析了幾種互助養老模式的特點、優勢與不足,進一步提出健全和完善互助養老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老齡化;互助養老;養老模式;養老服務體系
在當前人口快速老齡化的背景下,有效滿足整個社會日益龐大的養老服務需求,已經成為社會各界亟須應對的難題。截至2015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已達16.1%,較2010年上升2.8個百分點;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達10.5%,較2010年上升1.6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加快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發展老年服務產業,以應對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一列問題,客觀上要求必須盡快建立起積極的、行之有效的養老服務模式。特別是在政策保障、老年保險、老年服務等方面更需主動實踐、破舊立新。近些年,國內一些地方正在積極實踐一種稱之為“互助養老”的老年服務模式,并且已經顯現出一定的成效。本文在此嘗試對互助養老的特點、優勢及其發展中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以期進一步深化人們對互助養老的認識與反思。
一、 互助養老的研究現狀與實踐價值
1. 實踐歷程與理論解釋。實際上,互助養老作為一種養老實踐在歷史上早已有之,如宋明時期的義莊贍族式互助養老,主要以血緣為紐帶、以義莊為載體、以義田為基礎而形成了聚焦于特定家族之內的親友互助。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天津新街村“老年人互助小分隊”、杭州花園新村北村大院“老年人組合公寓”等具有自發性質的老年人互助組合養老探索。2008年,河北省邯鄲市肥鄉縣前屯村也開始推行農村互助養老,建立農村互助幸福院。2010年,河北省開始在全省范圍內推廣農村養老“幸福工程”。2012年,民政部以肥鄉的互助養老實踐為藍本,向全國其它廣泛推廣。自此,互助養老以其新穎的養老服務形式逐漸凸顯出來。
國內研究者針對互助養老這一模式也做出了不同的解釋。從理論視角出發,楊靜慧認為互助養老是老年人通過參與社會活動彼此相互扶持、互幫互助,發揮老年人自己的力量,通過服務別人也滿足自己,并達到實現自我的圓滿追求。班娟從社會學的視角解釋互助養老是普通居民間的相互幫扶與慰藉,既體現了個人價值的實現,也滿足了老年人“就地養老”的愿望。從社會實踐出發,許加明結合各地具體實踐,認為互助養老是依托地方和老年人的養老資源,將生活在同一區域的老人組織起來,引導老人開展互助服務,通過老年人之間的互助活動來滿足其多樣化的服務需求,最終實現老年人養老的自我管理及自我服務。從互助養老的形式出發,高和榮等人基于對閩南地區的調查,按照血緣關系及空間距離的遠近將民間互助養老劃分為宗族型、姻親型、鄰里型和社區型等四種形式。而景軍等人則以時間銀行為概念背景來探索互助養老的現代意義。
基于不同研究者對互助養老概念的界定,本文認為,互助養老是指生活在同一地域范圍的老年人自愿結伴、相互幫扶、共同生活,彼此之間在生活照料、情感依托、精神慰藉等方面得以滿足的一種養老方式。在當前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養老成本不斷增加的背景下,互助養老作為一種積極的、民間的、經濟的養老服務模式,逐漸在全國范圍內興起,成為家庭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的重要補充。
2. 互助養老的價值與意義。長期以來,國內廣泛實踐的養老服務模式主要有家庭養老、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幾種。但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家庭規模日趨小型化,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子女數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使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面臨嚴重挑戰。同時社區養老服務和機構養老資源也難以滿足老年人在生活、醫療和精神等多方面需求。整體而言,養老模式還比較單一,整體效率也并不明顯,且存在著成本過高、難以為繼等問題。由此來看,互助養老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家庭養老、機構養老以及社區養老存在的不足。
(1)有利于緩解養老服務的需求壓力。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人們承擔著各種各樣的壓力,中青年一代在照顧老年人時日顯捉襟見肘,尤其在照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明顯力不從心,使家庭養老的功能不斷弱化,社會養老的供給亦無法滿足日漸增加養老需求。根據《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CLASS)》研究報告,目前我國老年人口中以低齡老人為主,60歲~69歲的老年人占比54.03%,70歲~79歲的老年人占比32.13%,8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比13.84%。通過互助養老,倡導老年人之間尤其是低齡老人對高齡老人的互助幫扶,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夠老年人的解決養老問題又能緩解當前社會的養老壓力。
(2)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根據《2014年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報告》,有24.78%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獨感,尤其是獨居老人孤獨感較為嚴重,老年人的正式活動參與率、社會公益活動參與率僅為20%左右。以親老互助、鄰里互助等形式的互助養老,能夠滿足老年人的日常交流、精神慰藉的需求。而精英大眾形式的互助養老,“精英老人”可以通過社會組織,開展老年人文化娛樂活動,增強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豐富老年人的閑暇生活,實現了與“大眾老年人”間的互動與互助。
(3)有利于完善我國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據相關調查表明,50%以上的老年人認為子女是家庭養老照料的主要承擔者,94.1%的老年人選擇在自己家和子女家養老,4.2%的老年人選擇養老院、日托站或托老所。但是調查發現,只有不到一半的老年人了解或有些了解養老院等養老機構,57.8%的老年人根本不了解養老院。由此可見,老年人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對機構養老的認知度不高,對養老院等養老機構的接受程度較低,要建立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任務仍任重道遠。因此,在探索新的養老途徑中,互助養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逐漸改變老年人的傳統觀念,使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及互助養老等協調發展,進而逐步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二、 互助養老的實踐類型分析
1. 互助養老的類型。互助養老不同于家庭養老和社會化養老模式,它著重強調老年群體之間的守望相助。2011年國家就提出了以村為基點,極探索農村互助養老新模式。2012年民政部推廣河北省肥鄉縣的農村互助幸福院,在此之后全國多省份都已推廣這種模式。從政策到落實,從理論到實踐,互助養老以多種類型在全國推廣實施,綜合各地實踐,按照互助養老主導者的不同,可以將互助養老分為政府主導型互助養老、社會自組織主導型互助養老、家庭主導型互助養老等三種類型。
(1)政府主導型互助養老。政府型互助養老是指政府擔當養老服務的責任主體,是互助養老推廣和發展的主導者,在互助養老的推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主導功能主要體現在政策支持、財政投入、規范引導、監督檢查等方面,其基本原則是社區或村主辦、互助服務、群眾參與、政府支持。其優勢體現在:一是社區或村級組織可以整合和利用現有資源進行承辦;二是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既可以建立養老互助機制,也利于推廣應用。比如河北省肥鄉縣前屯村創辦的農村互助幸福院就是典型的政府主導型的互助養老模式,具體由村級主辦,政府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通過開展互助服務,有效解決了當地獨居老人的養老問題。
(2)社會自組織主導型互助養老。社會自組織型互助養老是指由社會力量承擔相應的互助養老服務責任,以社會志愿者自愿申請、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等形式開展互助養老服務。其優勢主要是:一是社會自組織具有公益性、非營利性、利他性、志愿性等功能,它在提供社會服務方面具有獨特作用,有利于滿足全社會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二是有利于老年人參與其中,使老年人既成為服務的主體也是服務的對象。如:上海推行的“老伙伴”互助養老模式就是由社會組織承接“老伙伴”計劃,該計劃在社會內招募低齡老年志愿者,并對他們進行相關照護方面的培訓。通過低齡老人志愿者與高齡獨居老人結對互助,低齡老年志愿者定期為高齡老人和獨居老人提供無償服務,讓高齡老人“老有所樂”,讓低齡老人“老有所為”。
(3)家庭主導型互助養老。家庭型互助養老是基于地緣和業緣的關系,讓彼此相識、關系相近的老年人自發組織集聚在一起生活、休閑、娛樂,互幫互助,發揮老年人自身的作用,變被動為主動,既能排解子女不在身邊的孤獨感,也能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家庭型互助養老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一是老人們處在一個熟人社會網絡中,彼此之間更為了解,養老服務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二是這一類型的互助養老更迎合老年人的傳統養老觀念,易形成長效機制。比如:福建省泉州市的抱團互助養老已成為不少“空巢老人”自發的選擇。抱團養老是一種松散的群體結構,沒有約束感,抱團的老年人彼此熟悉,有共同語言,更易在養老方式上達成共識,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獨處或聚集,老人之間的互助既是交流也是關懷。
2. 互助養老的類型比較。在我國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的現狀下,傳統家庭養老和社會化養老面臨著巨大壓力和嚴峻挑戰,與此相應,各地就養老問題進行突破性嘗試,并協同本地資源和實際進行探索性實踐。綜合各地實踐,比較政府主導型、社會自組織主導型、家庭主導型三種互助養老類型之間既有共性又有差異。
(1)基于養老主體和服務對象的比較分析。三類互助養老的主體均是老年人,老人同時作為互助養老服務的主體和對象,相互之間提供養老服務。按照老人的年齡、身體狀況、受教育程度以及社會參與度的不同,三類互助養老發揮的作用各不相同。首先,對于低齡老人、身體健康、文化素質較高、社會參與度較高的老人而言,由于其自身身體健康,不需要他人太多的照料,也有照顧其他人的能力,并且有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意愿。所以,社會自組織主導型互助養老更能為其所接受,并能發揮他們老有所為的作用,同時也能給予這部分老人提供養老保障。其次,對于身體狀況已經不允許繼續工作和勞動、社會參與度不高的低齡老人則更適合政府主導型互助養老,通過建立養老互助機制,幫助老人解決養老生活問題。再者,對于身體健康狀況較好的低齡老人或高齡老人,尤其是獨居老人,他們更需要精神上的關懷和慰藉,這類老人可以通過家庭主導型互助養老幫助老人聚合在一起,在生活上既能相互照應,又能消除老人的孤獨感,讓老人老有所樂。
(2)基于養老組織形式的比較分析。一方面三類互助養老均具有自組織性,符合老人的養老意愿。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觀念一直延續至今,老人們更愿意在家與子女共同生活安度晚年,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的家庭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家庭模樣,子女對老人的照顧已力不從心,互助養老所提供的養老形式更契合老人的養老觀念,老人能夠在不離鄉、不離土、不離家的前提下實現養老意愿。另一方面三類互助養老組織實施的基礎不同,政府主導型互助養老主要是基于解決農村留守老人養老保障、減輕進城務工子女的養老負擔、緩解政府養老資金和養老服務人員短缺等一系列農村養老困境的現實問題基礎上提出并組織實踐的。社會自組織主導型互助養老是基于整合社會資源,提供更為專業化的服務,滿足老人多樣化養老需求而組織建立的。家庭型互助養老更像是一種補缺型養老方式,老人傳統的養老觀念讓老人對機構養老心存芥蒂,居家養老又無法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家庭型互助養老既能讓老人不離開生活多年的居住地,又能使老人在精神上得以慰藉。
(3)基于養老服務效應的比較分析。三類互助養老不僅能滿足老人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還能使老人在社會交往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得以滿足。參與進來的老人相互之間熟悉度高,更易達成互助共識與行動,在互助交往中更容易獲得情感滿足。政府主導型互助養老主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因此針對老人的基本養老問題更有保證。社會自組織參與養老服務的途徑:一是依靠政府向社會自組織購買養老服務,政府是養老服務的供給者,社會自組織作為養老服務的直接提供者發揮作用;二是社會自組織既是養老服務的供給者同時也是提供者發揮作用。因此社會自組織型互助養老不僅在養老服務方面為老人提供多樣化、個性化服務,也可以使老人作為主體參與到社會自組織的建立、管理和運作之中,實現老人在人力服務上的自我滿足。家庭型互助養老能保持家庭養老給老人提供的生活氛圍,得到子女和老人的雙重認可。
三、 健全互助養老模式,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在我國養老壓力倍增的背景下,互助養老作為現行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一種有效補充,對緩解養老服務需求壓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面臨許多困境與挑戰,如發展方向不明、制度建設滯后、互助形式單一、資金保障不足等。因此,積極探索建構互助養老運行機制、推動互助養老模式持續發展勢在必行。
其一,完善相關制度法規,為互助養老模式的運行提供政策支撐。目前我國的互助養老模式在多個城市付諸實踐,雖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各地做法多樣化,且在管理、服務、監督機制上缺乏規范性,導致互助養老運行質量不高、規范性不夠等問題。因此結合各地實踐,政府可以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以及針對規范互助養老模式運行機制的相關政策,為互助養老的開展和完善提供指導依據。
其二,鼓勵社會參與,為互助養老提供社會支持。互助養老在實踐中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已無法滿足老人多樣化、個性化的養老需求,同時也使政府面臨更大的壓力,因此,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支持、幫扶互助養老的具體實踐,為維持互助養老的實施和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資金、服務、人員、活動等方面的支持,使互助養老形式更加豐富。
其三,拓展服務內容,完善互助養老的服務功能。互助服務是互助養老的核心,開展互助服務就是充分激活老年群體力量,促成老人之間的相互扶持和相互慰藉。拓展互助內容,挖掘長者潛能,不斷豐富老人“老有所為”的新形式。如,組織老年人參加社會志愿服務等,讓老年人在參與活動中有所作為,在服務他人的同時體現自身價值,并創造社會價值,贏得社會的認同和尊重。
參考文獻:
[1] 朱傳一.開拓互助組合養老的新模式[J].中國社會工作,1997,(1):34-35.
[2] 楊靜慧.互助式養老:轉型中的理性選擇[J].蘭州學刊,2014,(9):137-141.
[3] 班娟.社區老年群體互助養老中增權模式探究[J].社會科學戰線,2014,(8):182-185.
[4] 許加明.城市社區空巢老人互助養老模式探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 16-17,21.
[5] 高和榮,張愛敏.中國傳統民間互助養老形式及其時代價值——基于閩南地區的調查[J].山東社會科學, 2014,(4):42-46.
[6] 景軍,趙芮.互助養老:來自“愛心時間銀行”的啟示[J].思想戰線,2015,(4):72-77.
[7] 段家喜.養老保險制度中的政府行為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位論文,2005.
[8] 安增龍.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位論文,2004.
[9] 趙慶國.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可持續性問題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學位論文,200.
[10] 王樹和.轉型期中國農村養老保障問題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學位論文,2006.
[11] 周瑩.中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路徑選擇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學位論文,2006.
[12] 王智斌.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與政策建議[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學位論文,2007.
[13] 黃曉.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均衡政府責任及其策略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學位論,2007.
[14] 嚴俊.中國農村社會保障政策分析[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學位論文,2008.
[15] 汪沅.中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改革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08.
基金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項目號:12ASH002)。
作者簡介:劉欣(1981-),女,漢族,河南省商丘市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組織社會學、城市社區。
收稿日期:201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