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銘 劉新枝 胡超
體育與軍事是中國古代體育發展史的一大特點。據《夢梁錄》記載,南宋時期,朝廷每年錢塘江漲潮的汛期,皇帝就會檢閱水軍的操練情況,觀看他們表演各種武藝和弄潮之技。宋代的軍事體育,除練兵之外,還滲透著健身、娛樂的社會職能。“楊氏梨花槍”“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這些都是宋代軍事體育繁榮的結果,這些都值得現代人去研究宋朝軍事體育所產生的社會效應。本文對宋代的軍事體育發展現狀進行概述,總結其發展的特點和原因,并對北宋軍事體育發展的概況、特點、原因做出系統分析。
一、科學、公開選拔軍備人才
武舉制——肇始于唐朝,完備于北宋,這是一種軍事體育教育制度,北宋面對內憂外患、邊關敵寇虎視眈眈,在此背景之下,開始重視軍事教育,創立了武舉。《軍事通史》《宋史》《宋會要輯稿》等文獻都對武舉的具體內容作了詳盡的記錄。北宋時期,朝廷與多個少數民族國家都發生了戰爭。同西夏發生了三次大規模的戰役,三川口戰役、好水川戰役、定川寨戰役;在對遼的戰爭中,也有三次大規模的戰役,第一次戰爭爆發在九百七十九年,宋太宗對遼發動征戰,以失敗告終。第二次戰爭發生在九百八十六年,北宋傷亡慘重。第三次戰爭是在1004 年,遼攻宋,但遭到北宋民眾和朝廷的軍民結合反抗,于是選擇和談,宋真宗對此本來就持消極防御的態度,所以簽訂了檀淵之盟。檀淵之盟后,北宋朝廷開始加強軍事實力的建設,尋找提升軍事人才作戰能力的途徑,通過武舉制度選拔人才,通過武學孵化人才,在配合保甲法的實行調動群眾力量,實行全民聯防,共同訓練,保家衛國,民間的保家衛國的意識也空間高漲;通過各式各樣的選拔方式、考核標準以及軍事訓練機制,提升士兵的戰備素養,以及身體素質;不僅提高了他們的戰斗能力,同時還引發了民間的尚武風潮,促進了北宋軍事體育的繁榮。
二、開創了最早專業化的軍事學院及專職教員
宋朝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軍事院校,即為武舉而開設的學校——武學,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專職軍事院校,通過專門的教材《武經七書》,開展指導武學人才的培養,使得武舉這一選拔人才的制度得以有序的貫徹。宋朝實行自愿性的募兵制并且將災年招募流民、饑民當兵,作為一項傳統的國策,就能起到解決兵力補給的問題,還能防止流民四處流竄,威脅社會穩定。武學的直接負責人是武學教授,后改稱博士,也是最早的專職軍事院校教師。其教授的內容有文化課和軍事技能這兩大部分,文化課主要灌輸忠誠的儒學思想,強調對中央集權的維護,這主要針對于歷代前朝存在武將擁兵自重、反復無常等。北宋武學繼承了唐代的武舉制度,實際上一種專門培養軍事人才和體育人才的組織機構,宋代的武學與武舉相輔相成,通過軍事體育武學進行人才的培養、塑造,再通過武舉,公開比賽競爭、優勝劣汰的方式,公開公正地選拔優秀的軍事體育將領,直接服務于當時的北宋中央政府。北宋時期,我國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外部武裝的侵略,北宋朝廷也格外重視士兵、將領人才的培養,北宋武學在長時間積累和發展的基礎之上,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訓練制度和管理制度,對學員的資格審查和培養方案也做到了精細化。
三、軍事體育教材繁多
《教法格》是一本集百家之長的軍事體育教科書,無論是對現代理論的研究,還是實踐指導都有很好的文化參考價值,《射親格》、《東南排弩法》、王安石的《將兵法》等收錄了關于北宋在軍事訓練方法、武學考核等方面教程,還對歷代兵法成敗的軍事理論進行較為詳盡的闡述。實施教法格皆由專職教官——“教頭”執行。由中央派武藝高強者到各地的軍營中擔任教頭,并采取短期培訓、集中輪訓的辦法培訓基層教頭。在元豐二年,宋神宗頒布《府界集教大保長法》,設立了全國兩個縣設一個教場,集中保長培訓,從而實現自上而下的一個訓練網絡,并且宋朝還頒布了逐漸檢驗的制度,每年都要檢查訓練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教頭只有訓練將領、士卒的責任,不具有統帥軍隊的權利。教頭也相當于現代軍事院校的教員,他們主要的分工就是鉆研武藝,這對宋朝提高訓練水平與兵械技藝具有推動作用。《水滸傳》的林教頭很多人都印象深刻,事實上,教頭是北宋軍事體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軍事體育官職,這一職位的設立能夠有效地保障軍事體育訓練的效果,提高軍事體育實力,北宋軍隊訓練早期,軍隊管理比較混亂,早期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兵將分離,后來加強了將領和士兵之間紐帶關系,在軍事體育訓練中,還派駐了常駐的將領,以此來保障士兵訓練的主動性,保障了軍事體育的質效。
結束語:北宋戰亂不斷,這也客觀上迫使當時的政府重視軍隊建設,在經歷了對外交戰的失敗經歷后,逐漸形成了一套操作性強的訓練方法和制度。經過歷次與外族交戰,北宋朝廷重視對士兵同時進行技能訓練和戰術訓練。宋神宗在推行將兵法之后,為加強部隊的訓練,提高軍隊的戰斗力,普遍設置諸如指使、巡教使臣、教頭、都教頭、訓練官之類的軍官和軍吏,專門負責軍隊的訓練事宜。武舉除了注重學員的基本武藝的掌握情況外,還注重對武學人才軍事理論的考察,關注武學生體智能多樣發展,武舉制對優秀人才的選拔制度,又在客觀上刺激了民間積極從事體育鍛煉,尚武風氣濃烈,民間傳統體育項目開始不斷地被創造出來。
參考文獻:
[1]張劍威,王彬彬,湯衛東.南宋臨安民間體育述考[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6,32(05):101-104.
[2]朱寶峰,徐磊,李雙玲.宋代軍事體育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5(06):176-179.
[3]王評. 對南詔國軍事體育發展的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4.
[4]石雪峰.黃梅岳飛后裔考[J].世紀行,2005(03):44-45.
[5]黃偉.宋代體育與宋代社會[J].史學月刊,1992(06):35-41.
[6]鄭志林.論南宋的軍事體育[J].浙江體育科學,1989(Z1):82-87.
[7]聶嘯虎.從宋軍選練看中國古代軍事體育的發展水平[J].體育文史,1988(05):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