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
一、心理教育的核心要義
“心理教育是什么”是本書的核心研究課題,書中提出:心理教育指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心理潛能,進而促進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發展。興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鍛煉、個性教育等均屬于心理教育,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教育為人們知識的獲得、能力的發展、思想品德的形成、美感素質的培養等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礎;心理狀況、心理發展也影響、制約著身體健康和身體素質的發展。
書中還論證了心理教育的原理,提出:心理教育的宗旨是“心理建設”“精神建設”;核心理念是“主體—發展性”,教育的主體是人,要尊重人、關愛人、理解人、發展人;根本任務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質,發揮人的心理潛能,促進人的全面素質提高;基本內容是探討哪些心理品質對人的發展有普遍意義;心理教育的服務對象“不限于學校范圍,可以是學校以外、與學校無關的社會上各個部門、各個方面的人”。
二、心理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的模式
書中提出了“心理—道德教育”,是指“以道德教育為導向,以心理教育為基礎,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發展,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相互結合、融為一體的教育活動”。班華教授認為,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結合是指二者在學生個性發展中的相互作用,是二者在教育目標、內容、過程中的聯系與融通,而不是互相代替。心育的目標、內容、方法、評估要與德育的目標、內容、方法、評估相互協同、相輔相成。
書中解讀了“心理—道德教育”的三個主要特征:一是很多學校的心理教育實踐中融入了豐富的道德教育內容,實現了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心育德育的一體化,甚至還結合了美育,達到了完整的心靈教育的目的。二是實施道德教育也是實施了心理教育,但這是不自覺地實施心理教育,如果教育者有了心理教育的理念,就可以在知識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審美教育等活動中自覺地實施心理教育,自覺地提升心理機能,教育也因此而更有效。我們應當努力將這種帶有經驗性的、自發的教育行為提升到理性的、自覺的高度。對于教師而言,就是由自發的心理影響轉變為自覺的心理教育;對于受教育者而言,就是由未意識、不自覺地受其影響轉變為自覺地學習。三是實行道德教育與心理教育相結合,這種教育形式更符合人的整體性、教育的整體性思想,能更好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更有效地形成完整人格,這是尋求適合我國國情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一種嘗試。
三、中國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
探索中國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是時代的必然要求。書中提出的“中國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是指有中國特色的心理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是一系列符合中國國情、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符合民族文化特點的心理教育理念、體制、策略和方法。
針對如何學習并使外國心理咨詢理論與方法中國化,如何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心理學思想和心理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如何歸納、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心理教育的鮮活經驗及有益做法等問題,書中都進行了深入反思。書中概括了我國心理教育的三個重要發展趨勢:一是已形成與現代教育精神相一致的發展性的心理教育理念;二是已形成“心理—道德教育”等適合我國學校情況的心理教育模式;三是已形成“以班級為單位、以班主任為主導、促進全體學生整體素質發展的‘班級心理教育組織形式”。
在談及我國的心理教育與西方積極心理學的關系時,班華教授強調,積極的心理教育不是積極心理學傳入國內以后才產生的想法,更不是積極心理學框架下的教育觀念。書中提出的“中國特色心理教育并不是積極心理學主張的教育,而是以促進學生優良心理素質的發展為目的的教育的總稱”,為正確理解中國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帶來了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