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楠
摘 要:移動新聞客戶端從2012年興起后只用短短三年時間就實現了從邊緣到主流的蛻變,帶給傳統報業巨大沖擊,也奠定了行業地位。但現階段手機新聞客戶端的發展也出現了使用者粘合度低、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內容管理規范化程度有待提升等一系列問題。本文以大學生群體為主要分析對象,通過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探究移動新聞客戶端在大學生中的使用情況和發展現狀,從受眾視角分析和發現移動新聞客戶端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大學生;移動新聞客戶端;數據分析
中圖分類號:G210.7;G6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8-0068-02
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的開篇中寫到“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句話是對當下手機新聞客戶端發展所面臨的情況最貼切的描述;三網急速融合、終端寬帶的迅速普及都為手機新聞客戶端的興起奠定了基礎,而大數據、數字鴻溝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也對手機新聞客戶端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這個時代雖然讓傳統媒體手機新聞客戶端感受到了“冬天的寒冷”,但也創造了曾經東澎湃、西封面、北無界、南九派的新聞格局。
一、研究設計和數據來源
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大眾獲取新聞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化;而移動互聯網的橫空出世,也讓手機新聞客戶端應運而生。學者將手機新聞客戶端定義為:手機新聞客戶端是一個手機應用程序,提供新聞、報刊訂閱、休閑、服務和支持下載離線閱讀,將重大事件發生以推送、通知的方式直接向用戶推薦,滿足多層次用戶需求。
本文采用定量與定性調查方法相結合,首先上網收集關于手機新聞客戶端的資料,通過獲取的資料進行分析,得出關于手機新聞客戶端基本情況,再利用這些信息以及調查目的制作問卷調查表。以問卷調查為主要研究方法,配合深度訪談法。問卷調查分為網上問卷與實際發放問卷兩種,共發放200份問卷;采訪調查為在回答問卷的調查者中挑選了14人進行深度采訪。
二、大學生群體使用移動新聞客戶端的情況調查
在被調查的200名大學生中,安裝手機新聞客戶端的有104人,只占到總人數的52%,由此可見手機新聞客戶端的大學生市場還沒有完全開發,大學生是移動互聯網使用的主要群體,但從數據來看,新聞客戶端這一新媒體應用沒有受到大學生的青睞。在眾多新聞客戶端中,大學生下載量最大的手機新聞客戶端是今日頭條,其次是騰訊新聞和網易新聞客戶端。個人認為這是因為目前大學生都是95后,甚至是00后,他們有著獨特的個性和獨特的喜好風格;同時每天接觸的大量信息也會影響他們的判斷,而今日頭條正是根據閱讀習慣來推送新聞,以此滿足大學生追求自己喜歡的需求。從滿意度來看,滿意度最高的手機新聞客戶端是騰訊新聞,但也僅僅只有16.7%的用戶選擇非常滿意,整體來說,大學生對手機新聞客戶端的滿意度較低,所以手機新聞客戶端未刺激到消費者的需求,才造成使用效果不滿意的結果。
從觀看的新聞類別中會發現喜歡財經、時尚類新聞的大學生安裝率較高,22名喜歡財經、時尚類新聞的大學生中只有2人未安裝手機新聞客戶端。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人們接觸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進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娛樂需求、社會關系需求以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正如美國新聞學者麥爾文·曼切爾所認為的,“人們并不僅僅滿足于知道發生什么,他們還想知道這些事為什么發生,它們意味著什么,結果又是什么”。46.7%的大學生也表示,對于手機新聞客戶端他們最期待的是增加新聞內容的深度。目前階段,各手機新聞客戶端展現的新聞內容和編排方式多有重合,其內容大多源于傳統媒體、門戶網站或者微博轉載,并且只是簡單地對事件進行描述性報道,沒有深入探究,而這樣的新聞,對于互聯網閱歷豐富的大學生來說,沒有任何吸引力。
三、當前手機移動新聞客戶端存在的問題與發展趨勢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使手機新聞客戶端成為繼微博、微信之后移動新聞門戶的第三次新媒體革命。但是,新聞內容相同,原創內容缺乏,深度報道粗制濫造,功能繁多的插件和過度無用的廣告,以及用戶滲透率和使用率的瓶頸,制約著手機新聞客戶端的長遠發展。
(一)新聞內容質量低
手機新聞客戶端作為新型新聞資訊平臺,生產的內容是競爭的關鍵;在已安裝手機新聞客戶端的的大學生中,近40%的學生選擇若新聞內容不是受眾喜歡的,則會卸載手機新聞客戶端,其中使用澎湃新聞客戶端的大學生更加注重內容的質量。澎湃新聞客戶端時政新聞為主,說明喜歡時政類新聞的大學生比較在意新聞的內容,而現有的主推時政類的手機新聞客戶端轉載率較高。過高的轉載率致使內容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這也會影響手機新聞端的下載量。同時,為了追求信息高度聚合,從而導致缺乏深度挖掘,即使是專題報道,第二篇新聞內容與第一篇新聞內容相同,只增加了事件發生的進一步經過,沒有深度發掘事件發生的原因、后果等,更不會產生議程設置的作用,很難控制輿論傳播效果。
同時新聞內容還存在著娛樂化、低俗化傾向。非權威信源導致假新聞在手機新聞客戶端的存在。手機新聞客戶端工作者應本著和紙媒工作者一樣的責任感,不能只追求新聞的速度和刺激感而不管新聞的真實度,要避免假新聞的產生。
(二)技術及UI設計不完善
當用戶同時打開幾個手機新聞客戶端時,會發現界面十分相似,沒有自己的特征,使用方法也極其類似,頁面抬頭為類別,下面為內容,可訂閱欄目。各個手機新聞客戶端在上線時是有著自己特色目標的,騰訊新聞客戶端以事實派標榜自己的個性,網易新聞客戶端勵志要做有態度的新聞,人民日報主推有品質的新聞,但由于UI設計的相似性,品牌識別度低,用戶不能根據品牌的宗旨去選擇手機新聞客戶端。
在技術方面,43%安裝了手機新聞客戶端的大學生認為手機新聞客戶端太浪費流量,5G的誕生不僅僅追求了速度的卓越感,也給受眾帶來流量迅增的壓力。對于還沒有經濟能力的大學生來說,更加希望所使用的手機新聞客戶端具有實惠的品質。怎樣做到技術先進,但流量使用量小、速度快,是新聞客戶端的一個突破點。而且,對于喜歡新鮮感、刺激感的大學生來說,如果將虛擬技術應用到手機新聞客戶端上,通過借助眼鏡、頭盔等可穿戴設備,實現“浸入式報道”,使讀者親身感受新聞事件的發生發展,這樣的手機新聞客戶端一定會受到他們的喜愛與追捧;由此來看,在充滿著不斷變化的手機新聞客戶端格局中,誰掌握一項新的技術,誰就會占據重要地位。
(三)做“專一”的手機新聞客戶端
提出做“專一”的手機新聞客戶端并不是指在手機新聞客戶端中不添加任何廣告和插件或是只做一種類型的新聞,而是指將受眾根據其社會屬性進行劃分,只做某一群體的手機新聞客戶端。如果只做某一群體的手機新聞客戶端,可能會失去很多的受眾,但也培養了針對群體的忠誠度。用大學生群體舉例來看,對200名參與調查的大學生進行提問,如果有一款專門針對大學生的手機新聞客戶端,你是否會安裝?78.7%的參與者都選擇會安裝,而我國現有大學生近3 000多萬,其用戶量也是不可小覷的,而且這些用戶對產品有粘合性。與此同時,新聞內容也要所有改變,36.5%的大學生選擇希望新聞內容多關注大學生,這既減少了后臺工作人員的工作量,不用廣泛收集新聞,也可以提高新聞的深度,用戶和客戶端兩者共同受益。在早前,已經提出將手機新聞客戶端按照內容來源分為用戶產生內容、專業人士產生內容和算法產生內容,其中算法產生內容就是基于用戶的使用行為數據進行發掘分析,然后通過相應的算法提供給用戶其所感興趣的新聞。對于手機新聞客戶端推送新聞的行為,常規來想,是會立刻觀看的,但根據選擇會安裝專門針對大學生的手機新聞客戶端的群體來看,77%的人選擇了不會立即觀看,會等有時間時再看,所以不妨在手機新聞客戶端中添加一項“即時新聞”,將實時發生的、要推送的新聞整合,方便受眾在有時間時直接觀看。也正如麥克盧漢所提出的“媒介是人的延伸”,手機新聞客戶端也是一種人的延伸,人們需要通過這種媒介與認識的人相溝通,所以手機新聞客戶端可以增加社交功能,25.5%的大學生表示想和同學一起評論新聞,而根據社交媒體發展趨勢來看,微信、QQ等社交客戶端時常占據各下載排行榜前幾名,說明手機新聞客戶端帶有社交功能是一種發展的必然趨勢。
四、結語
移動互聯網時代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信息的傳播方式和人們的閱讀習慣注定將被顛覆,當我們曾天真地認為紙媒終結被取代時,不曾想,被業界看好的手機新聞客戶端也走向瓶頸期;當我們認為碎片化為主流的時代,深度閱讀已經死亡時,不曾想,深度剖析仍是大眾的渴求。探究發現對于手機新聞客戶端來說:是否真實地捕捉到了用戶的痛點、能否準確地解決他們的需求,是手機新聞客戶端最終能否獲得用戶芳心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李點.移動傳播背景下傳媒產業轉型探討[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
[2]秦剛.融媒體背景下移動短視頻新聞傳播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0(10).
[3]張桂杰.淺析移動新聞客戶端的場景傳播實踐及優化路徑[J].新聞研究導刊,2019(12).
[4]張志武.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客戶端的傳播策略[J].新媒體研究,2019(11).
[5]藍嵐.移動新聞客戶端傳播現狀分析[J].新聞窗,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