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教育”的出現,促使高職醫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工作面臨巨大的挑戰。傳統的語文教育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高職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認清自身的不足,在原有的教學模式基礎進一步應用“互聯網+教育”,搜集更多的教學資源,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將素質教育貫徹于教學全過程。本文通過對高職醫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工作現狀進行分析,進一步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策
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在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的發言首次提出“互聯網+”理念。他認為:“在未來,‘互聯網+公式應該是我們所在的行業的產品和服務,在與我們未來看到的多屏全網跨平臺用戶場景結合之后產生的這樣一種化學公式。我們可以按照這樣一個思路找到若干這樣的想法。而怎么找到你所在行業的‘互聯網+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是將互聯網作為當前信息化發展的核心特征,并與工業、商業、金融業等服務業的全面融合。通俗來說,“互聯網+”中的“+”是傳統行業的各行各業,當然也包括教育,在這種新的時代和新的技術環境下,教育行業必將受到“互聯網+”的影響,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教育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教育生態。職業教育擁抱“互聯網+”勢必成為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模式。
一、高職醫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職醫學院校的學生,一般來說整體文化素質較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未形成系統和整體的認知,多數停留在語文課本中,知識來源零散。同時部分學生對經典書籍的涉獵較少,對未來既充滿了迷茫與擔憂,主動學習能力不足,不愿發奮努力提升自己,存在一種得過且過的自我生存狀態。在中小學期間接受的都是應試教育,圍繞著分數。而進入高職醫學院校后,受各種因素影響,尤其是重視醫學專業學習而忽略傳統文化學習的現象普遍存在。學生已然失去了對語文文化課程學習的熱情,使本應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文化課程變得枯燥乏味、毫無興趣。
另外,高職醫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缺乏整體性規劃,僅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納入大學語文、紅色教育等主題課程中,缺乏一套完整的規劃和操作規程。在教學過程中,大多只是重視純粹的知識記憶,忽視了大學生探究能力與創新融合能力。這種重知識、輕實踐的教學形式,流于形式化文化知識的灌輸拒絕了對實踐理性的思考,未能準確審視文化知識與社會發展需求的實踐性關系。
二、高職醫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未來發展
醫學類高職生是新時代醫療衛生隊伍發展的后備力量,培養出具有良好人格、高尚情操、家國情懷的高職生是新時代教育的必然選擇。在當今社會文化浪潮中,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常常使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迷失,為解決高職生思想問題,貫徹馬克思主義教育與中華優秀文化教育相結合的思想,應充分發揮“互聯網+教育”的巨大優勢,更好地在我國醫學類高職院校開展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定位“互聯網+教育”,以醫學高職學生為教育對象,可以對其系統整合和實踐拓展,從而超越了其傳統教育內涵和要求,以一種潤物無聲的方式浸潤到大學生思想中,對促進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人文素養的提升和優秀文化實踐理性的培育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互聯網+”帶來的多元價值觀念以及網絡信息技術的影響下,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為迷失方向的傳統語文教育帶來了新的方向的希望,使枯燥乏味的語文教學變得生動有趣而富有內涵,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實現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
在現代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作為年青一代的醫學類高職生,對高速發展的互聯網科技有著更為敏銳的覺察力和實際運用能力,同時,他們的集體意識也逐漸加強,這種集體意識也反作用于社會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同時,將醫學高職生定位在“互聯網+教育”大背景下,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潛伏于高職語文課堂,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促進學生自身發展,從而增強對我國文化自信、推動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古代先人的集體智慧和精神結晶,也是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的歷史凝結,也是對中華傳統優秀民族精神的傳承。
“互聯網+教育”的出現,為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學帶來機遇,學校只有充分利用“互聯網+教育”,創新教學新方式,鼓勵教師以及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改變傳統教學目標,注重將學生專業基礎知識與技能培養與傳統文化學習進行有機結合,從而提升傳統文化教育的工作效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出現,為大學生信息技術素養、創新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提供了重要機遇,為傳統文化教師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利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使傳統文化教學課堂更加豐富多樣,更好地凸顯優秀文化帶來的精神力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參考文獻:
[1]姚利民.有效教學論:理論與策略[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
[2]劉淑儀.大數據時代下高校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現狀調查與思考[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5):72-74.
[3]李躍文“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5):106-108.
作者簡介:
張明悅(1988年—),女,漢族,碩士,贛南衛生健康職業學院,講師。
課題項目:
課題名稱:“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醫學類高職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0200837;贛州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