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飄 廖球紅 饒璐
[摘要]目的 探討基于心理-社會因素護理模式在十二指腸潰瘍病患者中的應用。方法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十二指腸潰瘍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40)與對照組(n=40)。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基于心理-社會因素護理模式。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的焦慮癥狀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及總護理滿意度。結果 兩組護理后焦慮癥狀評分低于護理前,生活質量評分高于護理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焦慮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護理總滿意度(97.50%)高于對照組(7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基于心理-社會因素護理模式能緩減十二指腸潰瘍病患者的焦慮癥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心理-社會因素;護理模式;十二指腸潰瘍;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5?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4721(2020)9(a)-022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nursing model based on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duodenal ulcer. 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duodenal ulcer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8 to June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sychological social factors based nursing mod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xiety symptom score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the degree of total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cores of anxiety symptoms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nursing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nursing,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nursing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nursing,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score of anxiety symptom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nursing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nursing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total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97.50%) was higher than 77.5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e nursing mode based on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duodenal ulcer is significant, which can reduce the anxiety symptoms of patien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Nursing model; Duodenal ulcer; Application effect
十二指腸潰瘍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心身疾病,多發生于十二指腸球部,以緊鄰幽門前壁或后壁多見[1]。本病的典型癥狀為上腹部疼痛,具有慢性、節律性、周期性等特點,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巨大影響[2-3]。近年來,隨著研究深入,人們對心理-社會因素與健康和疾病的關系已有較深入的了解[4]。人類的健康與疾病受人體生理因素與心理因素的影響,且心理-社會因素的作用貫穿于疾病的全過程,護理工作者必須了解影響人類健康與疾病的心理-社會因素的性質及健康與疾病間的相互關系[5-6]。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心理-社會因素護理模式在十二指腸潰瘍病患者中的應用,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十二指腸潰瘍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齡26~48歲,平均(38.51±5.26)歲;病程9個月~4年,平均(2.27±0.38)年。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n=40)與對照組(n=40)。觀察組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27~46歲,平均(38.92±5.32)歲;病程11個月~4年,平均(2.11±0.42)年。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26~48歲,平均(38.33±5.17)歲;病程9個月~4年,平均(2.35±0.44)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消化性潰瘍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7]制訂。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均經消化內鏡檢查證實;③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肺、腎嚴重疾病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合并精神系統疾病不能配合研究者。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的相關要求,且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方法
兩組均采用相同的治療方案。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入院后,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幫助患者認識和去除病因,避免過度勞累,注意勞逸結合,急性發作期臥床休息;指導患者有規律、定時進食,以維持正常消化活動節律;囑咐患者選擇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飲食;按時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環境。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基于心理-社會因素護理模式,具體措施如下。①與患者及家屬良好的交流:了解患者疾病發生及加重的誘因,并詳細解釋;說明心理-社會因素如生活事件刺激、人格特征及行為方式、不良情緒反應與十二指腸潰瘍發病的關系,使患者正確認識心理-社會因素對疾病的影響。②憤怒、激動、焦慮、恐懼都使胃液分泌及酸度升高,長期焦慮還可使充血的胃黏膜糜爛,而引發或加重疾病,需要根據患者具體負面情緒給予相應心理護理,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加強護理宣教,使患者正確認識疾病,而緩減患者的負面情緒。③了解患者的社會人際關系、家庭狀況、職業等社會因素,為其開展漸進性松弛訓練,緩減其因社會因素導致的心理負面情緒。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的焦慮癥狀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及護理總滿意度,具體如下。
1.3.1焦慮評分? 參照Zung自評焦慮量表進行評定,包括20個條目,每個條目包括4個答案,其中答案A表示沒有或很少時間,計1分;答案B表示有時有,計2分;答案C表示大部分時間有,計3分;答案D表示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有,計4分。患者根據最近1周的實際情況回答,20個條目評分相加即得原始分,原始分×1.25后取整數部分即為標準分。分數越高表示焦慮越嚴重[8-9]。
1.3.2生活質量評分? 參照簡明健康狀況量表(SF-36)評定,包括8個維度,每個維度評分為0~100分,各維度評分相加取其平均值即為生活質量總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10-11]。
1.3.3護理滿意度? 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由患者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進行判定并填寫,問卷選項為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問卷共包括17個問題,將選擇滿意≥15個定為滿意;將選擇10個≤滿意<15個或選擇比較滿意≥15個定為比較滿意;選擇滿意<10個、比較滿意<15個均定為不滿意。護理總滿意度=(滿意+比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前后焦慮癥狀評分的比較
兩組護理前焦慮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焦慮癥狀評分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護理后焦慮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護理前后SF-36評分的比較
兩組護理前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SF-36評分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護理后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3兩組護理總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總滿意度(97.50%)高于對照組(7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3討論
早期理論認為,十二指腸潰瘍病因與胃酸分泌過多、重大生活事件、長期慢性應激、不良情緒和人格等有關[12-13]。現代研究證實,95%~99%的十二指腸潰瘍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但大量研究也顯示,災難、職業、和家庭問題增加十二直腸潰瘍的發病率,目前認為應激可能導致免疫力降低,增加個體對幽門螺桿菌的易感性[12-14]。十二指腸潰瘍病程較長,呈周期性發作,具有節律性疼痛的特點,因此臨床應予以預防給予正規的治療和護理。本病常反復發作,且可產生相關并發癥,而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響并產生負面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又誘發和加重病情[15-16]。
心理-社會因素是環境中普遍存在的、導致人的心理應激而影響健康的各種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即個人的內在認知、意志、情緒、個性因素等對外在環境的刺激所引起個人的心理和軀體反應;社會因素是指社會應激狀態能導致疾病的發生[17-18]。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應給予相應的護理以緩減癥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的焦慮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基于心理-社會因素護理模式能明顯緩減患者焦慮狀況,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觀察組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基于心理-社會因素護理模式能明顯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