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谷源
摘 要:《安娜·卡列尼娜》是從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由喬·懷特執導。在電影中反映出的是新興的資本主義俄國貴族們的生活,再現了那個時代的原貌,電影主要講述了卡列寧的妻子安娜,在偶然的機會中認識了年輕帥氣的沃倫斯基。沃倫斯基的年輕與熱情讓安娜那顆沉寂已久的心重新墜入了愛河,二人彼此愛意流轉,在當時的社會現實之下。他們的愛情之路也隨之開始。安娜在這份新的愛情沖動之下與丈夫坦白了一切,也想要獲得一份她所向往的婚姻生活。但對于德高望重的卡列寧來說,作為一名上流社會的貴族,他不會忍受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隨著各種麻煩和阻礙接踵而至,安娜的心也越來越沉重。后來,雖然在各種真誠告白但是依然得不到回應后,沃倫斯基的態度也變得有些冷淡,在安娜心中她為了這段自由之愛,付出了她的一切。而現在她所向往的自由與真誠的愛情也難以為繼。安娜的內心再也無法回到從前的模樣。而最后的她只得穿著一身黑色的天鵝絨長裙,沖向火車,在列車的轟鳴聲中離開了這個世界。本文將通過藝術學的一些基本原理來分析此電影,如藝術的本質和特征,藝術的功能,藝術和道德,社會,科學的關系及小說劇本的再創作等角度,以分析這部電影真正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安娜·卡列尼娜》;道德;社會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9-0-02
電影《安娜·卡列尼娜》斬獲了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在內的多個獎項,電影中導演的構思精巧細致。電影的畫面大多是以舞臺劇的場面出現。電影中的色調以暖色居多,再現了18世紀上層階級們的生活,安娜的一切故事就從這個劇場中開始了。在這伴隨著華美音樂的電影中,安娜的愛情故事就此展開。觀眾甚至也進入了此情此景之中,各種精彩長鏡頭的使用,畫面與服裝的華美,情節的婉轉而生動,都讓電影具有了更加獨特的意味。
一、藝術本質與電影再創作的有機融合
作為一部重大歷史題材的電影來講,其最重要的就是要考慮和衡量如何最大限度還原歷史的真實性,在各種史書典籍中查閱找到事情的脈絡,找到當年真正的原汁原味的歷史,按照真正的樣態重現那段歷史的模樣[1]。只有利用好這些真實的人物、故事、事件、環境,才能真正將曾經的那段歷史完整而又真實地展示在觀眾面前,這樣一來,觀眾不僅可以感受從視聽上帶來的審美愉悅,還能夠更好地把握當年的風土人情與人物的本來面目,而這樣完整的“復刻”也可以更好地表現出作者想要傳達的真正內涵。此電影在最大程度上遵照了藝術本質觀中摹仿說的概念。該觀點認為藝術是對生活世界的摹仿,與生活世界具有同一性。對社會生活的真實再現正是其真正的藝術價值所在。對于這一點來講,最重要的是還原其真實性,讓這種摹仿表現出事物最本質的模樣,實際上,認識論美學在西方來說,也一直是西方美學的主要流派[2]。認識論美學也一直在影響著藝術世界。電影《安娜·卡列尼娜》是根據托爾斯泰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這部小說實際上也誕生在剛剛進入資本主義的俄國,在小說中也體現了許多俄國社會的歷史風貌及上流社會的生活,這也讓這段歷史更加真實地躍然紙上, 電影依據于此也完整地再現了這段歷史。實際上,電影雖然可以將過去的和現實的一切交融共生,碰撞新的火花。但對于一段不容假設的真實歷史來說,也是無法重復的。實際上這種復刻也是一種再創作的體現。別林斯基曾說,藝術反映生活如同凸面鏡,而不是平面鏡。我們需要的是再現歷史的基礎上擁有新的加工,在創作的時候才能讓其面目更加熠熠生輝,也更能夠為觀眾所接受。對于這部愛情故事來說,除了對歷史的把握,還需要一些藝術手法的升華,讓其節奏更加緊張明快,讓這段愛情故事更加使人潸然淚下,讓每一個角色的特點更加具有風格,藝術的真實性也莫過于此。
二、藝術的社會功能體現及視聽語言的運用
電影一共有兩條愛情的線索脈絡,首當其沖的就是安娜和沃倫斯基的愛情故事,另外就是凱利與康斯坦丁的愛情故事。這兩段愛情故事導演都有很多鏡頭描寫。也讓觀眾看到了許多感人至深的畫面。然而,截然不同的感情結局也就此發生。前者的愛情最終毀滅了,而后者走向了幸福美滿的平淡生活中。以傳統東方視角來看或許會單純認為前者是對愛情的不尊重與浪蕩導致的結果,而后者似乎才是愛情應該走的“正道”。但置于沙皇俄國那段新舊交替緊張惶恐的歷史背景中,新興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對于托爾斯泰來說,安娜的這種反叛而又沖動,為了自己心中的愛情無所畏懼和不顧一切,或許也正是他借此來對舊社會的壓抑的一種無聲的反抗。安娜的死亡或許就像海燕一般,無畏而沉重。如果我們處于那段歷史變革的日子,對于安娜的選擇,我們也會理解她背后的意味,這也是對那個時代的抗爭[3]。對于她最后的死亡地點,也正是開始工人被不幸壓死的鐵軌上。愛情始于此,也終于此,一切的美好來源于此,一切的光亮也結束于此。伴隨著火車在軌道上的陣陣聲音,白色的光打在安娜的臉上,此時此刻雖然是影片的高潮,卻也顯得無聲無息。而隨后的農民在金色的農場干活,也是反映了俄國的農奴制改革后的社會。或許有人認為這部電影中的愛情故事不符合大多數人們對于愛情的預期,認為事實并非如此。在大多數人的眼中,愛情多為平淡而理性的,可作為影視作品而言正是這些敢愛敢恨、為愛不惜一切代價的酣暢淋漓的精神,讓觀眾癡迷其中,這也是觀眾喜愛電影、電視的一個原因,哪怕有違了“真實”但讓觀眾的情感得到了酣暢淋漓的釋放。此外,電影中無處不在的華爾茲,各種舞臺劇的場景轉換,各種精致到極點的妝容,藝術感極強的表演,還有俄國貴族們奢靡的生活等。電影就是如此,利用極強的視聽沖擊,讓觀眾感受這視覺的盛況。
三、藝術的特征在影片中的體現
(一)形象性
藝術形象不僅反映了對象的特點,還表現出了藝術家的個性特征和對事物的特別感受。同時,藝術形象的存在時間和空間都與生活形象不同,藝術形象或者在時間上與生活時間不同步,電影中的時間需要比小說里的更快,空間卻要承擔更多的內容。該電影最大的難度莫過于如何在兩小時左右完整地體現藝術的形象性,也就是人和事物的形象與他們背后的心理活動和想法,讓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更加生動,直擊內心。讓其個性更加真實,更加能夠被觀眾所接受并最終在熒幕上給予觀眾更大的心靈震撼,也是本電影所最終追求的意義。藝術的形象性如何運用,讓電影擺脫框架和傳統的概念,才是真正的重心。而2012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做到了很多。首先對于主角安娜來說,她無疑體現了更多勇敢、熱烈、無畏的性格。將一個墜入愛河的女性的形象抒發得淋漓盡致,也體現了對男權社會的一種抗爭。而將渥淪斯基這個形象塑造為一個為愛而活的人,讓他變得帥氣、真摯。可以說,正是這種形象性的體現,讓影片更加感人至深。
(二)審美性
電影的審美性要求的是希望以電影藝術為中心,在電影藝術活動中得到自我確證,對于導演來說,作為一名藝術家,他也總在將自己的所思所感融入作品之中 觀眾可以看到很多的“自我確證”,無論是作品展示的人物、性格、情感,還是事情的發展脈絡和走向。從電影之中,我們看到更多的不能只局限于愛而不得之中,而是應該看到當時的人對自由的向往與對封建社會的反抗,要求更多的平等,自由。而從卡列寧身上,也能夠看到傳統地主階級的一些落后思想與資產階級思想的交融。各種政治活動的畫面,也讓我們看到了獨具一格的時代。
(三)情感性
情感的外化出現了藝術。人物的情感也是讓畫面和故事更加生動和形象的重中之重。一切藝術無非都是情感的表現而已。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的刻畫也能使情感的體現更加淋漓盡致。對于這部電影來說,讓觀眾將自己的心與主人公的心放在一起,將心比心。理解他們的情感糾葛,才可以讓觀眾真正理解電影意蘊,也可以更好地迸發出內心情感的洪流。讓觀眾感受到情感的撞擊,對于電影而言一些細節的描寫讓情感的流露也更加自然和生動。這些描寫不僅不是無用之功,而是會使觀眾不自覺地代入生活中的一些經歷,從而引發觀眾的思考,進而產生思想的交融與碰撞,更好地讓情感融入心中。在電影中很多的細節都表現了人物的內心。比如男女主人公在草地上笑著對話,安娜坐在沃倫斯基的身上,情意正濃。電影的畫面上做了一些細微的模糊處理,讓這種情感表現出了一種“朦朧美”,觀眾不由得內心和他們一樣陶醉在這春意盎然的草地上。白色的衣服和地毯也暗示著他們的愛情如此真摯與純真。而在最終沖向火車之前,安娜身著紅色的裙子,這也體現了安娜內心對這段有始無終的愛情已經心如死灰,最終也要化作鮮血淋漓,離開這個世界。
四、藝術與道德在影片中的結合
道德影響藝術。一定時代和一定社會的倫理道德思想總是要通過藝術作品的主題、題材、情節、人物、思想性、傾向性、內在意蘊等體現出來。而藝術作品正是通過各種故事和人物來展現出社會中人們心中道德觀念的真實形象。而《安娜·卡列尼娜》這部電影也是深深觸及到了道德層面的問題,她的愛情似乎是不為當時的社會接受,甚至是現在也有些人認為這有些難以理解,深深觸及倫理道德問題。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了人。當時正值俄國農奴制改革后,資本主義方興未艾之時,貴族的權力開始大幅下降,社會中的道德觀和人們對事物的判斷也越來越多元化。隨著時代的改變,人們的世界觀和道德觀等都在劇烈的沖擊下發生著復雜的變化。安娜本身內心就和這社會一樣,本身殘存著很多之前的想法,她是一位母親,妻子,所以她后來也回到了圣彼得堡。但她眼中的幸福感也隨之消散殆盡,心中的那團火也熄滅了,最終她還是邁出了這一步。對于道德的審視,挑戰,和對那個社會的斗爭中,她叛逆的性格也昭示著最終悲劇的發生。道德也影響著藝術,藝術在被創作的過程中也無不體現導演個人的一些道德追求。喬·懷特刪去了原作中一些難以表達的細節,整個影片變成了較為溫和、溫暖的整體感受,并且對于原作中的一些社會問題予以淡化處理,重點放在了愛情故事的刻畫上。對于道德設定而言,卡列寧是溫柔的、有擔當的丈夫形象。而安娜則是一位背叛丈夫與家庭的女人。而當影片的最后卡列寧滿眼深情、飽含熱淚地看著兩個孩子的玩耍,也塑造出了一位導演心中父親的形象。
本文通過對2012年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多方位分析,運用各種藝術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分析此電影真正的藝術意義,這部被陀思妥耶夫斯基稱為歐洲文壇上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之相媲美的白壁無瑕的藝術珍品,對于導演喬·懷特來說,他利用了無數的手法讓這個故事盡可能地呈現了出來,并且在此基礎上引用了藝術的想象,再創造等手法,讓這段悲壯的愛情故事能夠更好地為我們所見。無論是電影的聲音、畫面、鏡頭、蒙太奇的使用,還是電影對于原著的創新與升華,時至今日,仍是可供學習的典范。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上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3]唐海燕.安娜.卡列尼娜:道德秩序的叛逆者[J].永州職業技術學院理工電子學院,2007,(1):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