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剛
摘 要:新媒體因便捷性、互動性較強,受到了大學生的青睞。新媒體的普及和應用,一方面方便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擴大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范圍;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阻礙到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導致人際交往冷漠化現象的發生。針對這種情況,高校需加強引導,幫助學生正確看待和使用新媒體,規避新媒體的負面影響,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人際交往
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9-0150-02
新媒體將數字技術、移動技術等充分利用起來,對傳統媒體單向傳播模式進行了創新,用戶的多樣化需求得到滿足。新時期下,新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得到了廣泛普及,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模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要深入分析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雙重影響,制定針對性的應對策略,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積極影響
(一)交往便捷性得到增強
相較于傳統媒體來講,新媒體可以承載更大的信息量,大學生的視野得到拓展,人際交往的話題得到豐富,進而增強了交往樂趣。基于新媒體軟件的支持,人際交往的時間、地面、習慣等諸多障礙因素得到克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距離顯著縮短。同時,隱秘性是新媒體的重要特征,部分大學生的性格比較內向,面對面交流能力較差,可通過新媒體的應用,將個人思想感情充分闡釋出來。此外,借助于新媒體平臺,大學生也能夠對親戚、朋友的動態及時了解,可以十分便捷地開展交流活動。
(二)溝通障礙得到克服
大學生正處于個性張揚的成長階段,擁有較強的自我意識,渴望展現自己的才能和優勢,這些性格特質與新媒體的平等性、去權威化等特點所統一[1]。基于新媒體平臺的支持,傳統人際交往中的社會、文化等障礙得到打破,人們可以以平等、尊重的姿態互相交流。同時,大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的思考時間也得到了延長,能夠對詞語、語句等充分斟酌,合理選擇,避免有冷場、尷尬等不良現象發生,顯著增強了人際交往的樂趣。此外,大學生能夠將個人的興趣、價值觀念等自由表達出來,個性彰顯需求得到滿足。
二、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負面影響
(一)人際交往能力發展受到阻礙
首先,新媒體在很大程度上隱藏、模糊了交往語境,打破了傳統人際交往所適用的會話原則。例如,針對部分話題,大學生想要回避,可以采取隱身措施,這樣話語倫次、話語銜接原則就遭到了打破。相較于現實人際交往來講,新媒體平臺上的人際交往過程中,追求簡潔的話語,這樣會話原則的關聯準則也會受到影響。若大學生對新媒體過度依賴,人際交往的話語結構將會發生較大變化,進而與面對面人際交流需求不相適應[2]。其次,人際交往過程中,涵蓋了語言行為、非語言行為等兩方面的內容。語言只能夠將7%的情感態度表達出來,還需要通過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的配合,充分闡釋個人情感。但大學生在新媒體平臺中所實施的人際交往活動,屬于單純的語言交際行為,這樣就難以對非語言行為有效習得,制約到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二)人際交往冷漠化現象容易發生
首先,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通過簡單的敲打,即可快速發送祝福信息,這樣人與人交際的真情實感得不到體現。且新媒體環境存在著較強的虛擬性,若過度依賴,將會顯著拉大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僅無法回歸真實生活,也容易產生孤獨心理,不利于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其次,相較于語言行為來講,非語言行為的掩飾、控制難度較大,因此可將人們的真實情感反映出來。而網絡交流環境丟失了非語言符號,嚴重降低了話語的可靠度。雖然新媒體平臺也將表情動畫引入進來,但這些表情也只能夠發揮符號作用,難以對人類真實情感反應進行替代[3]。大學生長期利用新媒體的過程中,無法有效刺激和鍛煉其非語言行為。這樣進入真實交際環境中,容易有過激、遲鈍等現象發生。此外,新媒體對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產生了較大影響,如信息獲取方式等,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也逐漸出現改變。一些大學生由于缺乏較強的自律能力,可能會對新媒體過度依賴,渴望于虛擬世界中獲得現實生活中難以實現的情感需求與愿望目標,這樣現實生活中的互動交往就遭到了忽視,僅僅開展一些淺層次的交際活動,不能夠與他人構建深入的朋友關系,不僅自身能力得不到發展,也會逐漸養成冷漠的待人
態度。
(三)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將會減弱
首先,大學生利用新媒體開展人際交往活動時,可以選擇隱匿個人信息,這樣容易出現一些不正當的行為,如發布虛假消息、對他人言論攻擊等。主要原因就在于網絡環境中的責任追究機制不夠完善,缺乏相應的法律體系。當大學生長期處于虛擬環境下,將會顯著降低其責任意識和道德意識。其次,網絡交流過程中,部分大學生為滿足個人虛榮心等諸多心理需求,可能會捏造身份信息,交流言語的真實性得不到保證。這種不良的語言習慣一旦形成,將會向現實人際交往活動中延續。現實生活的道德規范較為嚴格,人們會自覺譴責那些造假、說謊等不道德行為。如果這些問題在同學群體中流傳開來,大學生的正常人際交往需求將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此外,這種不良的習慣也會對大學生群體之間的交往信任度造成影響,容易有信任危機現象發生[4]。
三、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人際交往教育的應對措施
(一)實時了解學生人際交往狀況
為正確引導學生,鍛煉與發展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高校教師要對學生的人際交往狀況深入了解和掌握。首先,新生入校階段內,高校教師需對每一個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仔細調查,通過合理分配宿舍等,將良好的交往平臺搭建起來,促使學生能夠對相同志趣或性格互補的朋友有效尋找。通過交往網絡、人際關系的良好構建,幫助大學生對大學生活快速適應。其次,教師要與大學生密切交流和互動,及時發現和疏導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避免因小事影響到人際關系。新時代的大學生往往會將個人思想動態等發布于微信等多媒體平臺中,教師要對這些網絡動態實時關注和分析,一旦有錯誤的思想觀念形成,要及時介入和引導。
(二)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首先,高校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新媒體在人際交往中的優勢,將其積極利用起來。如可對班級微信群、社團微信群等進行組建,這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便捷性將會得到增強,有助于各項教育、引導工作的開展。其次,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難免會有一定的困境、疑惑產生。但一些學生性格內向,不容易坦露個人真實想法。教師可利用網上聊天的手段替代傳統面對面溝通模式,以虛擬的身份與學生進行交流,給予及時的指導,避免有尷尬等現象發生。最后,新媒體中的信息量十分龐大,有許多案例具有較強的學習價值,教師可將這些人際交往方面的故事、案例等定期分享給大學生,以生動、形象的方式給予學生有效的引導。此外,高校教師要利用課余時間,對新媒體技術深入學習和掌握,能夠將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充分利用起來,全面提升人際交往引導工作的實施成效。要深入調研學生的興趣變化,及時創新工作手段。
(三)積極開展課外活動
通過課外活動的多樣化開展,能夠將大學生的參與熱情調動起來,避免其過度依賴新媒體等網絡平臺。在課外活動設計時,既需要明確設計目標,保證能夠對學生的情操、品質等有效培養;又需要與大學生的興趣愛好、身心成長規律等所適應,這樣大學生方可以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要積極豐富課外活動的形式與載體,將不同類型學生的多元化需求納入考慮范圍,避免有一些特殊學生遭到忽略。目前,很多高校將素質拓展計劃制定出來,課外活動納入選修課、必修課體系中,學生需修夠一定的次數,方可以成功通過考核。本種方式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良好效果,高校要結合實際情況,積極借鑒和學習。此外,校園文化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通過校園文化的良好構建,能夠引導學生將文明禮貌的習慣樹立起來,以互相尊重的態度開展人際交往活動,這樣不僅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得到改善,人際交往能力也可得到有效培養。
(四)深入落實網絡道德教育
首先,要大力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載體,將網絡平臺充分利用起來。高校結合實際情況,可對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的微信公眾號進行構建,也可設立校園官方微博,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全面改善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成效。其次,要不斷培養學生的信息媒介素養。新媒體平臺中的內容魚龍混雜,存在諸多不良信息。而大學生受認知、經驗等因素影響,不具備較高的辨別能力,這樣就容易有行為、價值觀偏差問題出現,威脅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高校在素質教育實踐中,需將新媒體素質教育內容引入進來。如可將新媒體知識講座、新媒體選修課等組織起來,幫助大學生更加深入、科學的認知新媒體,能夠高效辨別不良信息,主動抵制不良思想的
誘惑[5]。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行為深受新媒體的影響。新媒體雖然能夠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范圍進行拓展,但受其隱匿性、虛擬性等因素的影響,也會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發展造成嚴重的負面作用。因此,高校需引導大學生正確認知新媒體,避免過度依賴。要通過科學的引導和教育,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人際交往習慣,克服新媒體帶來的不利影響,進而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高媛,李爽.吉林省地方高校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人際關系研究[J].時代金融,2019(5):231-232.
[2]李婷婷.網絡環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9(4):5-6.
[3]李彬銘.新媒體視域下手機游戲對廣西高職學生的影響及對策探究——以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為例[J].信息記錄材料,2018,19(9):143-144.
[4]向柯吉.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價值工程,2018,37(27):50-51.
[5]周昕穎.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8(1)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