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縣度尾中心小學
我國的科學教育已開展了二十多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科學教育存在一定的問題。
長期以來,在傳統(tǒng)的學校精英教育體制下,中小學的教育功能主要是為升入高一級學校培養(yǎng)優(yōu)秀學生的,在教育內容上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主,只學必考的內容,其他內容可以少學或不學。在這種體制的影響下,中小學科學教育在內容上完全脫離日常生活,“封閉的實驗室研究與抽象的問題為主,導致學生對科學理論的來源和科學理論對實際生活作用的認識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位訪美學者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中美兩國學校里的重要問題。然而,焦點不同,中國的學校更強調學習理論,而美國的學校則更強調學習實踐。”其實,實踐與理論間并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技術就是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我國科學教育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為中心,以教師的講解和提問為主,學生從上學之日起就圍繞著教師、教材、考試轉,聽課、記筆記、背誦、做練習是大多數學生的主要學習策略。這種學習策略完全違背了科學的含義和價值。“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只會使科學知識變得枯燥無味,錯過了學習科學的本質即科學精神的機會。同時,這種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即忽視了前科學概念。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知道某些事情并不涉及我們的概念圖式和它們所代表的含義之間的一致性,我們不能直接地接近那個真實的世界。
從課程開發(fā)的模式看,有兩種基本形態(tài):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我國科學教育課程設置采用的是分科教學法,體現在如小學的自然和中學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課程中。而在美國,從20 世紀60年代的課程改革起,其科學課程的整合就已開始,從幼兒園到8 年級的科學教育早已是綜合性的了。當代科學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分科課程教學只注重學科本身內在的邏輯性、完整性,而忽視了學科之間的聯系。在今天這個需要大量的復合型人才、素質型人才的社會里,單一的學科教育束縛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直接有礙于公眾科學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是不符合個人和社會的需要的。
我國的科學教育應該將重點放在科學教育的情景化上,即教會學生把在學校學習的科學知識用于理解和解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上。因而很多構成科學方法、判斷和激情等方面的東西只有在讓學生親自與科學接觸時才可以獲得。
隨著當代科學的發(fā)展,科學作為一個系統(tǒng)不僅僅是一個單獨的學科,還是一個由單獨學科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交叉學科,它是作為科學系統(tǒng)的子系統(tǒng)而存在著的,這就呈現出科學教育具有綜合性或整合性趨勢。綜合性的科學教育課程的優(yōu)勢在于:第一,各學科之間本來就具有相似性和關聯性,綜合性的科學教育課程能利用各學科的特點和優(yōu)點更有效地解決社會復雜的實際問題;第二,多學科研究協(xié)同發(fā)展能產生新知識突變,出現新的科學局面;因此,在科學教育課程設置上,首先應重視技術教育。理科課程應設置相應的“動手動腦”課。
科學教育需要人文科學的融合。人文科學以其“隱性”的特點有助于科學教育的發(fā)展和完善。隱性教育主要是通過校園的建筑、文化、學習氣氛等對科學教育產生影響。在臺灣的科學課程改革中就增加了“潛在課程”。目前臺灣的一些小學已修建了植物園、動物園及科學信息櫥窗等。根據整合的思想,隱性教育還需要與顯性教育整合才能使科學教育更有效。現代建構主義明確提出,要在科學課程中進行顯性的科學本質教學,以達到教育的人文化。因此,可以通過在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課程內容中融入對科學本質的討論。通過對一些著名的科學產品和科學實驗的背景及發(fā)明創(chuàng)造者的介紹,了解這些對我們生活有重大影響的科學事物的由來和科學家高尚的科學品質和生活逸事,使學生融入科學文化中,通過榜樣示范效應激發(fā)學生學科學的興趣。
一般來說.學生是按自己的想法去解答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是簡單地復習學過的內容,而是用新的觀點去改造原有的想法。因為每個學生學習知識都有一種再創(chuàng)造和再發(fā)現的過程,學生要牢固地掌握科學知識,就必須用內心的創(chuàng)造與體驗的方法來學習。正如皮亞杰所說:“學生通過吸收并與原來知識相融合的過程來建立理論的層次結構。”而哈什維總結了實證研究的結果,指出學生一般傾向于觀察那些符合自己“概念”的實驗,而忽視那些與自己“概念”相左的結果。這說明學生力求發(fā)現的僅僅是他們目前“概念”所允許他們發(fā)現的內容。因此,根據學生學習的這一特點,教師在科學教育中應該遵從以下原則:(1)了解學生現有的科學知識水平,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講授。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上提問題的方式了解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思維品質,然后再介紹常規(guī)知識、概念等。按照建構主義的學習原則,提問題應注意:要求學生作出一個可檢驗的預測;利用不很昂貴的設施或器材;有一定的復雜性,可以使學生提出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適合于小組活動。(2)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思想取代錯誤的觀念。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難免存在一些錯誤,教師應認識到學生看似錯誤或迷惑的觀點恰恰表明他們目前的理解程度,因此,需要教師去主動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并據此備課,正是因為了解學生的“錯誤觀念.所以才能通過教與學的互動,使觀念轉變,形成科學的思考方法,從而獲得科學知識。正如許多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所說“備課一方面是備教材,另一方面是備學生。
情景教學和探究式學習方法在科學教育中的有效性在于;第一,大量研究揭示、科學知識是依賴于社會情景而形成的研究成果,它是在實驗室的控制下、在大自然的情景中、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探索出來的,而且科學觀點或理論在被科學團體確認前i 幣要經一些主要的科學社會機構進行交流和檢查,因此它具有情景性和社會性。第二,就思維活動的功能而言,既需要主體批判地考察已有的認識成果,又需要大膽創(chuàng)新。
總之,盡管科學教學中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與困惑,但是我們科學組全組成員一直在努力克服一切困難,爭取上好每一節(jié)科學課。而且,我們認真鉆研教材,努力踐行:將遙遠的知識生活化,將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努力讓學生深深地愛上科學課!相信:只要學生們學有所獲,學有所樂!我們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